第21章 《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1 (3)(2 / 3)

若僅從學術角度來看,王國維所做的上述羅列首先道出了人類亙古以來的一個不懈的追求:在短暫而充滿缺陷的現實的人生之外追求一個完美而永恒的人生。

要說種種的宗教與哲學雖然都以追求解脫為唯一的宗旨,但這多少有一點原教旨主義。我們以佛教為例,若以信仰的標準衡量之,釋迦牟尼反而是個很沒有信仰的人,他為了追求人生苦海的解脫之道,陸續修行了印度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法門,卻發現這些法門都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於是一一棄之而去。——這些法門的教主們也許會這樣說:這隻說明你自己信心不堅,隻要你毫不懷疑地修行下去,一定會有成果的。

但釋迦牟尼就像一位勇於追求真理的科學家,發誓一定要找到這個解脫之道,結果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了。也就是說,他終於自己想通了這個解脫之道。但這不是一門信仰,而是一個真理,就像牛頓經過無數次失敗之後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一樣。牛頓告訴大家:如果你們認真學習我發現的這個萬有引力定律,根據它來研究飛船製造,你們就有可能乘著飛船飛離地球。釋迦牟尼也告訴大家:如果你們認真學習我發現的這個解脫之道,學習加實踐,就有可能像我一樣跳出輪回的苦海。

因為牛頓的功勞,我們會塑一個銅像來紀念他,但如果我們的飛船飛不上天,對著牛頓的塑像燒香磕頭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但事情一經走進大眾就很容易變了味道,尤其是信仰,就像熊逸先生在《春秋大義》裏說的那樣:幾乎任何一種信仰,無論是無神論的還是有神論的,無論是一神論的還是多神論的,一旦走入大眾,都隻會變做同一個樣子:儀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廂情願的消災祈福(而他們所祈求的往往是為教義所禁止的)。

所以王國維的這個說法實在有些理想化了,若說這種種宗教都以解脫為唯一的宗旨,這一來隻能就宗教的原教旨而言,二來隻能就信徒當中極少數的精英分子而言。大家求神拜佛是為了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升官發財保平安罷了,不關解脫什麼事。

從宗教到哲學,在各種解脫之論當中,王國維雖然獨推叔本華,但因為讀得太精,便也從叔本華的理論裏發現了一處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因為按照叔本華的說法,人類和萬物從根本上講是“合一”的,那麼隻有當所有的人和天下萬物一同拒絕生命意誌,個人的解脫才能夠完成。——這個道理似乎有些費解,但我們隻要想想“天人合一”就容易明白了。

我們常說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其實西方比我們更講“天人合一”,比如約翰?多恩的那篇著名的布道詞:“沒有人是座孤島,獨自一人,每個人都是一座大陸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塊泥土被海卷走,歐洲就少了一點,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樣;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對我的縮小,因為我是處於人類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喪鍾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這篇布道詞看上去很感性,很像一鍋心靈雞湯,其實它是有一點哲學背景的。而叔本華的“天人合一”比約翰?多恩更有過之,如果套用一下多恩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物體是一座孤島,任何一塊岩石的風化或一隻螞蟻的死亡都是對我的縮小。

叔本華的這些念頭來自古代印度的婆羅門教,看上去很像佛教思想,因為佛教裏邊也吸收了大量的婆羅門教的內容。婆羅門教講所謂“梵我合一”,梵就是我,我就是梵,這大概就是在打坐冥想的狀態下獲得的神秘體驗。《奧義書》裏有一則故事說:爸爸讓兒子往水裏撒鹽,然後對兒子說:“你去把水裏的鹽拿出來。”兒子很聽話,真在水裏認真找鹽,可鹽一入水自然化了,找不到了。

爸爸說:“鹽明明撒到水裏了呀,怎麼會找不到呢?你從水麵上舀一勺嚐嚐看。”

兒子照做了,說:“水是鹹的,鹽確實就在裏邊。”

爸爸又說:“你從水的中間部分再舀一勺嚐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