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樹木王國中,有一類能生產可供人類食用的果實或種子及其衍生物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它們就是果樹。果品既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也含有糖、澱粉、蛋白質、脂肪、有機酸、芳香物質等,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營養必需的物質。許多果實及種子均可入藥,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果樹適應性強,不僅能種植在平原、河流兩岸、道路、農村院前屋後,還可以在沙荒、丘陵、海塗等地生長,選栽適宜的果樹,不僅增加經濟收入,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綠色覆蓋麵積、調節氣候,從而綠化、美化、淨化環境。果樹是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組成,也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產品市場的放開,特別是在丘陵、山地、沙荒地等處,因地製宜發展果樹生產,給農民能帶來可觀的效益。我國具有豐富的果樹資源,果樹生產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是農產品出口創彙的重要來源。
2.1果樹起源與栽培曆史
果樹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是園藝作物的一部分。一般說來,果樹是指能生產可供人類食用的果實或種子及其衍生物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全世界所有的果樹種類(包括原生種、栽培種、砧木和野生果樹)有2792種,分屬134科,659屬,其中較重要的有300種,主要栽培的果樹約70餘種。另有變種110種,起源於中國的有52種。
2.1.1果樹的價值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果樹栽培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對振興農村經濟、促進糧食生產、繁榮市場、發展外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大農業多種經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增加國民總收入
果樹產量大、產值高、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顯著,銷路廣,適合外貿內銷。美國的蘋果、柑橘,行銷全世界,我國的獼猴桃每年出口外銷獲得高額收益。我國的蘋果、梨單位麵積產量1.5萬~2.0萬千克/公頃,葡萄3萬~3.5萬千克/公頃,每千克按4元計算,單位公頃果樹的產值為6萬~14萬元。
(2)直接提供副食品
果樹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不僅是因為其果實色澤鮮豔、香氣誘人和風味頗佳,而且可以提供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各種營養物質。人類很早就認識到果樹果實的營養作用。我國有民諺:“一天吃仨棗,一輩子不顯老”。國外也有一種說法:“天天吃蘋果,醫生遠離我”。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果樹的果實可為人們提供了六大營養物質:糖類,如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澱粉等;蛋白質和氨基酸,包括一些能直接參與人體內代謝活動的酶;脂類,如椰肉和核桃種仁中所含的油;礦物質元素,如磷、鉀、鐵、鈣、鎂、鋅等;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等;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C(抗壞血酸)、維生素E、維生素P以及維生素A(在體內由胡蘿卜素轉化而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均每年最少消費水果45千克,常吃水果對健康十分有利。
(3)可以為食品工業、醫藥工業提供原料
果品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罐頭、果幹、果酒、果粉、果醬、果脯等,如柑橘皮可提煉香精和果凍。另外,核桃樹、梨樹、棗樹的木材可以加工成家具或工藝品。許多果品還能起到保健、強身、預防疾病的作用,如大棗補氣養血,梨清熱、化痰,蘋果保養肝腎,山楂消食,荔枝健脾養血,香蕉潤腸、降壓,柑橘潤肺理氣。獼猴桃不僅維生素C含量很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很強,對癌細胞的形成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人民以杏及其製品為主食至今無癌症發生。另外,如棗、杏仁、橘皮、山楂等也是我們熟知的中藥材。
(4)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經濟效益,美化環境
果樹栽培大多占用山地、沙荒地,而不占用耕地,是經濟利用土地,發展國民經濟的一條途徑,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降低汙染,促進人民身心健康,如種植柑橘可以較多地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果樹栽培又是農業的組成部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果樹生產也應不斷提高,才能滿足人民物質生活不斷增長的需要。
2.1.2果樹的分類
果樹的分類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植物學分類法,另一種是園藝學分類法。
(1)植物學分類法
樹種是植物學分類的基本單位。一個果樹樹種是指形態結構基本相同,個體間能夠進行有性生殖,遺傳特性相對穩定,在一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生存的果樹群體的總成,如蘋果樹、梨樹、桃樹、李樹、杏樹、櫻桃樹、柑橘樹、棗樹、葡萄樹、香蕉樹、菠蘿樹、荔枝樹等。
(2)園藝學分類
在園藝栽培過程中,根據分類依據不同,對果樹的分類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1)野生果樹和栽培果樹:
a.野生果樹:指一直在自然環境下生長,未經人類馴化改良栽培的果樹植物,如酸棗樹、君遷子、山定子等。野生果樹可以作為種質資源用於培育新品種,也可作為砧木。
b.栽培果樹:指經過人類馴化,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相對穩定遺傳性狀,並在生產上廣泛栽培的果樹植物,如蘋果樹、梨樹、桃樹等。
2)落葉果樹和常綠果樹:
a.落葉果樹:指每年秋季和冬季葉片全部脫落的果樹,如蘋果樹、梨樹、桃樹、李樹、杏樹、葡萄樹、核桃樹、柿樹、棗樹等。
b.常綠果樹:指終年具綠葉的果樹,特點是老葉在新葉長出之後脫落,如柑橘樹、龍眼樹、芒果樹、荔枝樹、枇杷樹等。
3)水果果樹和堅果果樹:
a.水果果樹:按果實結構可進一步分為以下幾類。
仁果類果樹:由合生心皮下位子房與花托、萼筒共同發育而成的肉質果,主要食用部分起源於花托和萼筒,子房所占比例較小。子房的心室數因種而異,多為5室,少數2~4室,每室大多有2個胚珠。因人們食用的部分是花托而非子房,故又稱假果,如蘋果、梨等。
核果類果樹:肉質果,內含一枚種子,核果屬於肉果,常見於薔薇科、鼠李科等類群植物中。三層果皮性質不一,外果皮極薄,由子房表皮和表皮下幾層細胞組成;中果皮是發達的肉質食用部分,全由薄壁細胞組成;內果皮的細胞經木質化後,成為堅硬的核,包在種子外麵。肉質食用的大部分“果肉”來源為中果皮,如桃、李、杏、梅、櫻桃等。
漿果類果樹:由子房或聯合其他花器發育成柔軟多汁的肉質果,種子小,藏於果實內。漿果類果樹種類很多,如葡萄、獼猴桃、草莓、樹莓、醋栗、越橘、果桑、無花果、石榴、楊桃、人心果、番木瓜、番石榴、蒲桃、西番蓮等。
柑橘果類果樹:肉質果的一種,也是漿果的一種,屬於真果。由複雌蕊形成,外果皮呈革質,軟而厚,有精油腔;中果皮較疏鬆;中間隔成瓣的部分是內果皮,向內生有許多肉質多漿的肉囊,由合生心皮的上位子房形成。這是柑橘類植物特有的一類果實,如柑、橘、橙、柚、檸檬等。
荔枝果類果樹:包括荔枝、龍眼等。
聚複果類果樹:包括菠蘿、桑葚、草莓、蕃荔枝等。
b.堅果果樹:果實由子房發育而成,外具硬殼(內有種子可食),果實極耐儲運,含水分少(脂肪、澱粉、蛋白質多),如核桃、板栗、榛子等。
4)多年生草本果樹和木本果樹:
a.多年生草本果樹:莖內本質部不發達,一般地上部在生長季結束後死亡,包括香蕉、菠蘿等。
b.木本果樹:
喬木果樹:主幹明顯而直立,如蘋果、梨等。
灌木果樹:主幹矮小不明顯,枝幹叢生,如醋栗等。
藤本果樹:莖具纏繞攀緣特性,如葡萄、獼猴桃等。
5)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果樹:
a.寒帶果樹:指能耐-40℃以下的低溫,適宜在寒帶地區栽培的果樹,如樹莓、榛子、秋子梨、山葡萄等。
b.溫帶果樹:適宜在溫帶地區栽培,一般秋冬落葉,如蘋果、梨、桃等。
c.亞熱帶果樹:通常需要短時間的冷涼氣候(10~13℃,1~2個月)以促進開花結果,適宜在亞熱帶地區栽培,一般為常綠果樹,如柑橘、荔枝等。
d.熱帶果樹:適宜在熱帶地區栽培的常綠果樹,如香蕉、菠蘿等。
2.1.3世界栽培果樹的起源
世界上栽培果樹均直接或間接起源於野生果樹,一般通過采集、管理、栽培的過程而馴化的。由野生果樹向栽培果樹的過渡,有的現在還可追溯到一些痕跡。例如,瓦維洛夫(1931)把高加索、中東和天山山脈一帶的品質優良的西洋梨、蘋果、櫻桃李等在原地保留下來,這可看作是一種果園的雛形或原始階段。關於果樹起源的中心,有三個方麵的觀點。
(1)二大中心論
在世界栽培果樹起源的研究中,早期首推瑞士人A.P.De Candolle(1806—1893),在他所著的《農藝植物考源》一書中,列舉了世界栽培植物247種,其中舊大陸原產的199種,新大陸原產的45種,尚有3種未定。書中指出野生果樹最早被馴化的地點是中國、埃及、西亞地區以及亞洲的熱帶地區。
1)舊大陸原產果樹:栽培曆史在3000年以上的有桑、葡萄、毛葉棗、芒果、杏、扁桃、桃、西洋梨、蘋果、石榴、油橄欖、無花果、棗椰、香蕉等。栽培曆史在2000年以上的有黑桑、柚、香櫞、橙、棗、歐洲甜櫻桃、歐洲李、番櫻桃、馬六甲蒲桃、樹菠蘿。栽培曆史在2000年以內者有歐洲草莓、覆盆子、茶蔗子、紅茶蔗子、阿月渾子。起始栽培年代不明的有橘、北非棗、烏荊子李、沙梨、楸子、枇杷、柿、君遷子、麵包果、荔枝、龍眼、毛龍眼、歐洲栗、板栗、核桃、椰子。
2)新大陸原產果樹:在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始栽的有南美番荔枝、油梨、番木瓜、菠蘿、番石榴。在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始栽的有弗吉尼亞草莓、智利草莓、美洲柿。起始栽培年代不明的有番荔枝、牛心果、曼密蘋果、腰果等。
(2)八大中心論
蘇聯瓦維洛夫於1923—1931年間對亞、歐、非和拉丁美洲的68個國家進行空前的全球性考察,於1935年發表了《植物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一文,第一次繪製出了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草圖,發展了起源中心或基因中心的理論。他在文中指出:一個起源中心具有在其周緣有顯性等位基因特征,隱性基因頻率增加時多樣性就減少,其原因在於近親繁殖和地理隔離。在中心的周圍可以發生出次生基因中心,即由隱性等位基因所控製的多樣性新區,包括中國中心、印度斯坦中心、印度支那-馬來西亞中心、中亞中心、近東-小亞細亞中心、地中海中心(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區)、墨西哥-中美洲中心、南美洲中心。
瓦維洛夫對栽培植物起源做了比較全麵的研究和定位工作,認為世界最重要的栽培作物開始發展地帶位於北緯20°~45°,並常與大山脈總的走向相一致,又常被沙漠和山脈所隔離,而這種隔離又產生了獨立的植物區係、人群和農業文化。
瓦維洛夫認為絕大部分栽培植物發源於東方,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其次是近東和地中海。有些植物的起源有幾個地區或中心。在原始中心的邊緣可以發展出次生中心。他指出,這8個起源中心不但具有多數的屬和種,而且在每一種下還有多數的變種、變型。在原始分布區中心的種常具有顯性特征,而在其周圍或若幹分散的地區則常具有隱性特征。這些隱性類型通過雜交與變異,可以形成很多有價值的品種。
英國L.H.Burkil(1953)在《人的習慣與舊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瓦維洛夫提出的8個起源中心的全部證據都取自植物而不考慮栽培它們的人,並且把中心都劃分在山區,這些都是不全麵的。山區比平原植物種豐富,是由於山區不同的微域氣候密集,增加了變異體生成的機會。山區是育種家發掘植物新類型的場所,而不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可靠中心。
英國G.D.Darlington(1950)從細胞學和染色體分析來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根據多人的意見,將栽培植物起源地區劃分為9個區和6個亞區,除新增歐洲、北美兩個亞區外,基本上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同,隻是所列起源的栽培植物種類減少。
(3)十二大中心論
1970年,茹可夫斯基根據近年遺傳育種工作的進展,對瓦維洛夫學說又做了修改補充,發表了《育種的世界植物基因資源》(大基因中心和小基因中心)一文;擴大了關於起源中心的概念,增加了澳大利亞、歐洲-西伯利亞、非洲、北美洲四個中心,幾乎包括了全球的陸地。取消了瓦維洛夫所列的一些育種上不重要的種,增加了一些新發現的有育種價值的種類,在每種上都注明了染色體組合、初生基因中心和次生基因中心。
荷蘭Zeven和茹可夫斯基(1975)合作編寫了《栽培植物及其分化中心辭典》,總結了各國學者對栽培植物起源的意見,並按照茹可夫斯基所提出的12個地理中心,分區列出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緣種,按科、屬、種的拉丁名稱首字的字母順序排列。選取種類較過去有所增減,共167個科,2297個種。
據茹可夫斯基和Zeven(1975)所提出的12個大中心論,世界栽培果樹起源和類型形成以下基因中心:中國-日本中心、印度尼西亞-印度支那中心、澳大利亞中心、印度斯坦中心、中亞細亞中心、西亞細亞中心、地中海地區中心、非洲中心、歐洲-西伯利亞中心、中美洲中心、南美洲中心、北美洲中心。
2.1.4我國果樹起源
我國是世界8個栽培植物原產中心之一,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自然條件優越,果樹包括原產的和引入的,約有59科,158屬,670餘種,品種不下萬餘個。在這些果樹品種中,尤以薔薇科、芸香科、葡萄科、鼠李科、無患子科、桑科等種類最多,經濟價值也最高,而作為商品性生產的品種約占5%。我國北方野生和栽培的品種主要有13科,90種左右。
據陝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證,相關遺跡中有栗、榛。江蘇省吳江縣梅墊青蓮崗文化遺跡中發現有“核果類”果核。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酸棗。這些證據表明遠在5000乃至6000年前,人類即已采集栗、榛、酸棗及核果類果實作為食物。
《詩經》已記載了栗、棗、桃、梨、李等的人工栽培。《山海經》《爾稚》《史記》等古代文獻中已記載有杏、梅、柿、山楂、木瓜、葡萄、獼猴桃、柑橘、荔枝、龍眼、枇杷、楊梅、香榧等多種果樹的栽培情況。上述果樹現在都能尋找到它們的野生類型。全世界原產於中國的栽培果樹和砧木在200種以上。因此,中國是世界最早、最大的果樹起源中心。
2.1.5我國果樹類別與資源
我國是世界栽培植物最大的一個起源中心,提供給人類有用植物的總數也居世界第一。我國的果樹種資源尤為豐富,素有“園林之母”的稱號。我國蘋果屬、梨屬、李屬種類之多,均居世界之首;許多柑橘類果樹也多原產於我國。
原產於我國的溫帶落葉果樹主要有:白梨、沙梨、秋子梨、杜梨、豆梨、楸子、西府海棠、沙果、山荊子、桃、李、杏、梅、櫻桃、毛櫻桃、山楂、木瓜、山葡萄、刺葡萄、獼猴桃、榛、栗、山核桃、香榧、銀杏、果鬆等。亞熱帶和熱帶果樹有:甜橙、柑、橘、香橙、金柑、枇杷、楊梅、荔枝、龍眼、橄欖等。加上尚待馴化的果樹近萬種,野生種及砧木資源等就更多了。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不僅馴化栽培了原產我國的野生資源,發展果樹生產,而且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世界各地引種了許多果樹。不斷豐富我國的果樹生產,如葡萄、核桃早在漢代就引入我國。從國外引入優良品種或具有特殊性狀的種質,是豐富我國果樹種質資源、改善我國果樹種類和品種結構、盡快發揮經濟效益的一條途徑,並對增加遺傳資源,提高育種效果起著重要作用。僅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通過正式渠道在國家引種主管部門登記備案的引入的果樹種類和品種計1680份以上,分屬28科,36屬,131個種,分別從美國、日本、意大利、英國、波蘭、保加利亞等40餘個國家引入。原產我國和從國外引入的果樹,在複雜的自然條件下,通過長期栽培選擇,形成了許多生態類型和地方品種。我國僅梨的栽培品種估計在3000個以上,棗品種600餘個。在各類果樹中也形成了不少中外久負盛名的優良品種,諸如山東的萊陽茌梨、肥城佛桃、樂陵金絲小棗,河北的定縣鴨梨、讚皇大棗、磨盤柿,廣東的桂味荔枝、糯米荔枝,福建的普明庵龍眼、福眼龍眼、烏龍岑龍眼,浙江的軟枝白沙、照種枇杷等。
(1)我國果樹資源利用情況
當前我國果樹資源的利用情況,大致可分四類:
1)廣泛作為經濟栽培,已經成為大宗商品的樹種:
a.落葉果樹:蘋果、沙果、梨、葡萄、棗、柿、桃、李、杏、梅、櫻桃、板栗、核桃、山楂、榛子、石榴、銀杏、獼猴桃、草莓等。
b.常綠果樹:柑橘類、菠蘿、香蕉、荔枝、龍眼、枇杷、楊梅、橄欖、芒果、楊桃、椰子、番石榴、香榧、黃皮、番木瓜等。
2)局部地區有一定栽培麵積,有較大經濟效益的樹種:無花果、果桑、樹莓、醋栗、木瓜、山葡萄、阿月渾子、人心果、油梨、西番蓮、木瓜等。
3)現已開發利用的樹種:沙棘、刺梨、金櫻子、小果薔薇等含有大量維生素C的野生、半野生果樹。
4)可供同屬或近緣樹種作砧木,或具有雜交育種用途的材料:蘋果屬、梨屬、桃屬、杏屬、山楂屬、柑橘屬、核桃屬、栗屬和柿屬中的野生、半野生種類。
(2)我國果樹帶的劃分
各種果樹在係統發育的漫長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物學特性和對自然生態條件的適應性,具有一定的生態特性與分布規律。中國地域遼闊,地形氣候複雜多樣,果樹種類繁多,是世界最大的果樹起源中心。由於果樹與環境相互作用與統一的結果,經過漫長的係統進化,使得中國果樹種類的生態特征與分布具有其獨特性和複雜性。
果樹帶的劃分,不僅可以反映果樹分布與自然環境條件的關係,而且可以作為製定果樹發展規劃、建立果樹生產基地、實施果樹增產措施以及果樹引種和育種的理論依據。但是,根據氣候條件劃分的果樹帶,隻能說明現有各種果樹對當前自然環境的適應範圍,這種適應範圍不是不可逾越的固定界限。通過培育新的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利用小氣候條件等方法,原有果樹可以突破分布區域。米丘林一生培育了300多個果樹新品種,使蘇聯的果樹栽培界限向北推移了1000多千米。
根據我國各地的自然環境條件(氣溫、降水、海拔、緯度、植被等)以及果樹分布情況,我國可劃分為八個果樹帶。總體來說,長江流域以北(北緯30°)為落葉果樹帶,長江流域以南為常綠果樹帶。具體劃分為以下八個帶:
1)熱帶常綠果樹帶;
2)亞熱帶常綠果樹帶;
3)雲貴高原常綠落葉果樹混交帶;
4)溫帶落葉果樹帶;
5)旱溫落葉果樹帶;
6)幹寒落葉果樹帶;
7)耐寒落葉果樹帶;
8)青藏高寒落葉果樹帶。
(3)我國果樹栽培曆史
大約在公元前9500年,中東地區進入了“原始農業”階段,人類開始從事作物栽培和動物的飼養。我國的原始農業大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當時人們主要栽培黍、大麥、大豆、稻、桑樹、高粱、小麥和大麻等作物。
果樹栽培的曆史要比大田作物栽培的曆史短一些。在距今4700多年的古埃及,無花果是人們的重要食物,在距今4200年,那裏已有了人工栽植的葡萄園。我國是8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且是最大的起源中心,果樹種質資源非常豐富。在距今6000~7000年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遺址(今山西省西安市郊)和青蓮崗文化遺址(今江蘇省吳江縣)中,人們分別發現了殘存的栗、榛和“核果類”植物的果核。這些遺跡的發掘,至少可以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采集並食用了大量栗、榛以及核果類植物的果實,可見果樹已引起了我們祖先的足夠重視。我國已有4000年以上果樹栽培利用的曆史,且在果樹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的創造和革新等方麵,為世界園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最早有關果樹種類及果樹栽培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涉及到了12種果樹樹種),可見當時已經有了桃、栗、梨、榛、棗、李等果樹的人工栽培,如文中記載的“園中有桃,其實之肴”“樹之榛栗”。《史記·列傳》(公元前2世紀到1世紀)中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梨……”,可見在當時這些果樹已有大麵積栽培。
宋代蔡襄《荔枝譜》(公元1059年)已記載荔枝品種32個,並對荔枝的曆史、分布、生物學特性都有詳細描述,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果樹專著。
宋代韓彥直的《橘錄》(公元1178年)載有柑橘27種及對加工、儲藏、品種特性做了詳盡描述。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柑橘栽培學。
在我國諺語中也能找到果樹栽培的佐證,如逃之夭夭(桃枝夭夭)。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出訪齊時,有“橘逾淮而變枳,地氣也”。
很多古書對果樹的樹種、品種、栽培技術也都有了較詳細的記載。《齊民要術》(533—544年,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古農書,記載了17種果樹146個品種,其中棗品種42個,並詳細地論述了果樹的繁殖、栽植、管理、病蟲害防治、儲藏加工等技術)《本草綱目》《農政全書》等古書中,也都提到一些果樹的種類和栽培方法。
隨著曆史的發展,水果栽培種類越來越多。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水果栽培已處於萌芽狀態。古人在采集桃、杏、栗、李等果實,從單純的利用,進而發展到愛護,並經過長期觀察、試種、探索,慢慢地學會了栽培技術。到了距今3100~3600年的殷商時代,我國水果栽培就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零星栽培發展到規劃土地種植。據古籍記載和考古發掘,在3000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均有果樹栽培,華南一帶的柑橘、荔枝、龍眼、香蕉、枇杷等也有2000~3000年栽培曆史。在2000年前秦漢時代,柑橘、栗、梨等果樹栽培已具相當大的規模,並從西方引種了葡萄、石榴、核桃等,豐富了我國的果樹種類。同時,古人對水果的養身和醫療作用也很重視,《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話,其中“五果”指桃、李、杏、栗、棗。有的書中“五果”指棗、杏等“核果”,梨、柰(綿蘋果)等“膚果”,椰子、胡桃等“殼果”,鬆子、柏仁等“檜果”和大、小豆等“角果”,總之是指水果。人們一直用水果待客,作為饋贈佳品。《詩經》中寫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詩句。此外,許多水果花果葉的形狀、色彩都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文人墨客吟詩作畫,陶醉花蔭之下,流連果叢之間,呼吸清馨之氣,欣賞形色之美,從而獲得無窮的樂趣。
我國果樹栽培具有悠久曆史,許多重要果樹如桃、李、梅、杏、梨、柑橘、荔枝、龍眼、棗、栗、柿、枇杷、楊梅等都原產於我國。據統計,全世界果樹種類約有60個科,2800種左右,我國就有58科,380種。據《中國果樹史與果樹資源》一書記載,我國果樹起源中心有三處:一是黃河流域(包括東北地區),原產的種類主要有桃、杏、棗、榛、栗、秋子梨、白梨、山楂、花紅等42種;二是長江流域,原產種類主要有柿、梅、李、枇杷、楊梅、銀杏、溫州蜜柑、香橙、沙梨等25種;三是南部地區,原產種類主要有佛手、酸橙、甜橙、柚、香蕉、荔枝、龍眼、橄欖、楊桃、黃皮等21種。從世界範圍來看,果樹的起源中心不止一處,中國是其中之一,並肯定橙、柚、棗、杏、桃、梨、枇杷、柿、荔枝、板栗等,都起源於中國。蘇聯學者瓦維洛夫把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分為八大區和三亞區,其中第一大區就是中國,他認為有52種果樹起源於中國。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栽培的桃、李、杏、荔枝、柑橘、龍眼、枇杷、柿、棗、栗等都從中國引入。我國唐宋時代就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將荔枝輸往日本、琉球和南洋各地,使當時福建、廣東荔枝栽培盛極一時。北宋蔡襄的《荔枝譜》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成為我國第一部果樹栽培專著。1979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安徽黃山附近的歙縣,發現了一種完全呈現原始狀態的柑橘樹。在此之前,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北等地,就曾發現過甜橙、柚、香橙、金橘等的原始野生分布,說明柑橘也是我國的原產。古籍《禹貢》《山海經》等記載的我國柑橘栽培曆史距今有4000年左右。至於我國南部原產的龍眼、荔枝、橄欖、枇杷、楊梅等的栽培史,也有3000年上下。秦漢時期國家得到大統一,與國外交往頻繁,水果種類、品種得到空前大交流,如漢武帝時的《上林苑中》記載的栽培桃、李、梨、棗、杏等,還有從南方引栽的龍眼、楊梅、檳榔、橄欖、荔枝,從西域攜回的葡萄、石榴、胡桃等名果珍樹,總計達3000餘種,其中桃就有秦桃、緗桃、金城桃、紫紋桃等7種,梨有紫梨、青梨、細葉梨等10種,李有15種之多。《漢書·循吏傳》中就具體說到燃火加溫的溫室。漢代人還認識到果樹結果有“大小年”,指出栽植過早、過晚都會影響生長結果。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提到栽培和野生的水果達60多種,其中棗42種,李31種,梨18種,桃14種,並在水果栽培、繁殖、管理、蟲害防治及果品加工方麵都有詳細論述。
我國到底有多少種水果(包括野生水果和栽培水果)?截至目前尚未精確統計出來。我國著名植物學家俞德浚編著的《中國果樹分類學》附錄中的中國原產及引種果樹分科名錄中,列舉了59科694種,其中盛產的栽培果樹300多種,計1萬多個品種,幾乎世界各國有的,我國絕大多數都有。這與我國960萬平方千米土地上的高山、盆地、高原、平原、丘陵、海島以及漫長的海岸線和複雜的地形密切相關,也為不同種類水果提供了各自生存所需的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2.2果品安全生產
由於果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效益,因此果品生產在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農民因生產果品而走上致富之路。為了持續、穩定且高效地發展我國果品業,並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對優質安全性果品的消費需求,果品品質和果品的安全性應不斷地提高,以使我們生產出的果品趕上或超過果品生產發達的國家,既能與國外進口的果品競爭國內市場,又能打入國際市場。由此,對果品生產者在栽培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麵是要增強優質安全果品的生產意識,認識到優質安全果品生產的重要性,另一方麵要將優質安全果品栽培技術落實於果品生產全過程。
2.2.1無公害果品生產
所謂無公害果品,是指來自無公害生產基地(果樹生長的周圍環境如土壤、水和大氣等無汙染的地區),按照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在栽培管理中按照特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不施或少施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符合無公害果品質量要求並經檢測合格後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誌的安全、營養、優質的果品。無公害果品應不受有害物質汙染、不含某些規定的有毒物質,對有些不可避免的有害物質應控製在允許的範圍內,以保證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同時果品的生產過程對環境沒有不良影響。
無公害果品的標準一般隻規定感官和衛生兩個方麵的要求,但有時也規定理化方麵的要求(如無公害的蘋果、葡萄、梨等)。在感官要求方麵,通常隻納入與食用安全性有密切關係的內容(如腐爛、黴變、傷害等),比一般產品標準更為簡略,而且不包括分級方麵的內容,但規定果實大小的最低要求。無公害果品要求果實充分發育,達到市場或儲存要求的成熟度,果形端正,具有本品種成熟時應有的色澤和風味。無公害果品的安全指標包括元素衛生限量和農藥殘留限量兩個方麵。
高質量、高營養的無公害果品生產不僅僅是一種時尚,也是國際、國內廣大消費者的共同要求,是發展綠色農業、生態環保農業的一條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果品生產者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因此,生產無公害果品具有多方麵的意義。一是滿足消費需求,過去我們的食物結構是以糧食為主,人們追求的是溫飽,現在經濟發展了,果品在食物結構中的比重也愈來愈大,廣大消費者對果品的需求不單是數量上的滿足,而且講求花色品種的調配,講求優質、安全、衛生與營養。二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種植果品,由於經濟效益較高,其生產、開發、利用與發展成為全國各地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果品生產基地數量和果品產量的增加以及“洋水果”的加入,形成了果品市場激烈競爭的格局。因此,隨著人們對優質、安全、衛生與營養果品的需求意識增強,如果果品不按無公害生產的要求進行種植,那麼其果品在市場上競爭力就差,甚至逐步會在競爭中被淘汰。三是增加對外貿易。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果品出口貿易將是國內果品生產與加工企業瞄準的共同目標。
根據不同果樹種類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通過對影響果品質量衛生安全的關鍵環節的分析,針對最需要和最有用的關鍵控製點的監控進行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並采取相應的生產技術措施,保證果品質量與安全,達到生產無公害果品的目的。
果品生產過程中種苗帶病,生產基地大氣、灌溉水、土壤(質量)不符合要求,栽培過程中無機肥料質量不合格或使用方法不當,有機肥無害化處理不夠或使用不當造成的生物危害,病蟲草害防治中農藥使用不當造成的化學危害,不當的樹體管理措施造成的生物傷害和物理傷害,采收、分級、包裝過程中人為損傷,采收工具、包裝容器不衛生的物理危害和生物危害等,都會妨礙無公害果品生產。因此,建立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采用先進生產技術是推進無公害果品產業的有力保障。
(1)基地選建
1)基地選擇:基地的大氣、灌溉水、土壤質量符合國家或全國農業行業無公害果品產地環境標準,屬於該種果樹的生態最適宜區或適宜區。選擇坡度在25°以下、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地下水位1米以下、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汙染源並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區域建設基地。定期對產地環境的空氣質量、灌溉水質進行檢測。
2)基地建設:山地丘陵按地形分區修築梯帶、防護林、道路、排灌溉設施等,防護林宜選與果樹無共生性病蟲害的速生樹種,梯麵走向應有3%的比降,盡量做到“水不下山,土不出園”。背靠山坡的果園應修攔洪溝。根據品種生長結果特性,確定種植密度,開挖定植溝或定植穴。
(2)生產過程中投入品的控製
1)品種及苗木的選擇:
a.品種:選擇市場前景好並經生產實踐驗證後適合推廣的抗性較強的品種,針對主栽品種自花授粉能力,選配適宜的恰當比例的授粉品種。
b.苗木:品種純正,生長發育正常並達到相關標準,無嚴重機械損傷,無國家規定的檢疫性病蟲害。提倡使用大苗或脫毒容器苗。柑橘苗木參照《柑橘嫁接苗》(GB/T9659—2008)。蘋果苗木參照《蘋果苗木》(GB9847—2003)。蘋果無病毒苗木參照《蘋果無病毒母本樹和苗木》(NY329—2006)。
2)果園土壤改良:果樹多栽於山地、丘陵,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土層薄、結構不良、微生物活性差,不利於果樹生長發育。可通過深翻改土予以改善。一般梨樹在采果後根係第三個生長高峰前進行,柑橘類果樹在9~10月或在4月進入雨季前進行。可依據勞動力情況選擇擴穴或隔行深翻或全園深翻等方法,深翻出的表土與心土分別堆放,先在果樹底部填入樹枝、綠肥、蒿稈或雜草等,以提高底土的通透性,然後填一層表土、一層有機物和肥料,心土覆於上層。每次深翻可結合施入粗質有機肥料,深翻改土後還應及時充分灌水。根據土壤和果樹特性,施入一定量的熟石灰或硫黃粉,調整土壤酸堿度。
3)果園土壤管理:幼齡果園樹盤清耕或覆草,行間種植綠肥或多年生牧草,成齡果園提倡行間生草,樹盤覆蓋。果園綠肥或多年生牧草推薦以下種類:紫花苜蓿、毛葉紹子、紫雲英、三葉草、黑麥草等。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種,對改良土壤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多次刈割的牧草,在果樹花期前後、草高25厘米以上時,及時刈割,割後留茬10厘米左右,每年刈割4~6次。割下的草,散撒於果園,或覆草於樹盤,或用作飼料,造肥還園。一次性刈割的牧草,在牧草盛花時割倒。幼齡果園或成齡果園可用雜草或稻草及作物稿稈覆蓋,厚度為8~15厘米,覆蓋物應與根頸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離。土層薄的果園,在冬季中耕鬆土後培入無汙染或經無害化處理的塘泥、河泥、沙土或果園附近的肥沃土壤,厚度5~10厘米,以加深活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