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林業產業的現狀與發展(1 / 3)

林業產業是以森林資源為基礎,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以技術和資金為手段,有效組織和提供各種物質產品和非物質服務的行業。林業產業主要包括林木種植業、經濟林培育業、花卉培育業、木材采運業、木材加工業、人造板製造業、木漿造紙業、林產化學加工業、林副產品采集加工業、森林旅遊業等。林業產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除具一般產業的共同屬性外,還有自身的四大特性,即資源的可再生性、產品的可降解性、三大效益的統一性、一二三產業的同體性。

林業產業是一個涉及國民經濟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多個門類,涵蓋範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的複合產業群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農民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等方麵,有著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4.1國內外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4.1.1世界林業產業概況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2世界森林狀況》報告顯示,森林和以森林為基礎的行業對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主要通過四種方式:一是作為一種能源來源,二是作為一個為人類提供產品、服務、生態恢複力和生態健康的生態係統,三是作為通過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而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的農村經濟活動,四是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的產品來源。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2010年,全球木質燃料產量18.7億立方米,消費18.7億立方米;工業原木產量15.4億立方米,消費15.3億立方米;鋸材產量3.91億立方米,消費3.9億立方米;木基板材產量2.83億立方米,消費2.8億立方米;木漿產量1.68億噸,消費1.65億噸;其他纖維漿產量0.19億噸,消費0.19億噸;回收紙漿產量2.08億噸,消費2.07億噸;紙和紙板產量4億噸,消費4億噸。

木材仍是現今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總供給量的9%以上,每年取自木材的能源估計為11億多噸石油當量。全球有20億人口的做飯和取暖依賴於木質能源,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家庭。家庭做飯取暖的木質燃料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費的1/3,木質燃料不僅是全球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來源,也是世界上最為分散的能源來源。

世界最貧困人口大約有3.5億,其中包括6000萬土著人口,他們完全依靠森林生活和生存。森林是他們應對意外事故和降低不可預見事件風險的主要保障。在利用森林、森林產品和生態係統服務方麵,他們極具創造力和創新性。許多森林利用者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例如,幾億人依靠采集森林中的傳統藥材為生。在60個發展中國家裏,在林地上狩獵和捕魚就可以滿足1/5以上人口的蛋白質需要。另外,還有10億人口,依靠林地、宅地樹木和農林間作來滿足日常生活的多種需要。

同時,森林是各尺度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提供多項服務和功能,如調節水供應量、緩解旱澇、降低排放的不良後果、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據估計,僅森林中的生物體中就存有大約2890億噸碳,所以森林在地球碳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減緩氣候變暖方麵潛力巨大。由於森林包含有世界上80%以上的陸地生物多樣性,所以森林是開發利用新藥、改良植物品種及開發大量其他產品的重要資源。

4.1.2我國林業產業發展概況

根據國家林業局《2012年中國林業發展報告》,2011年全國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30597億元,分地區看,東部10省林業產業總產值比重較大,占全部林業產業總產值的50.81%;中部6省林業產業總產值為6009.91億元。東部省份增長最快,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共有5個,分別為廣東、山東、浙江、福建和江蘇。

2011年,全國木材產量8145.92萬立方米,與2010年產量基本持平。鋸材產量為4460.25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20919.29萬立方米,膠合板產量9869.63萬立方米,纖維板產量5562.12萬立方米,刨花板產量2559.39萬立方米,其他人造板產量2928.15萬立方米(其他人造板中細木工板占69.47%)。竹木地板產量6.29億平方米(實木木地板1.22億平方米,複合地板3.57億平方米,其他木地板1.03億平方米,竹地板0.47億平方米)。2011年,全國木製家具總產量2.48億件,木漿產量823萬噸。

2011年,全國新造經濟林麵積121.83萬公頃,各類經濟林產品總量達到1.34億噸,竹材產量為15.39億根,年末實有花卉種植麵積86.22萬公頃,切花切葉142億支,盆栽植物29億盆,觀賞苗木121億株,草坪4.08億平方米。2011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4.68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達376.42億元。全國森林公園年提供就業崗位64萬個,社會綜合旅遊收入測算超過3000億元。

4.2速生豐產林產業發展現狀

速生豐產林是指通過使用良種壯苗和實施集約化經營,縮短培育周期,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為製漿、造紙、人造板製造等林產工業和建築、家具、裝修等行業提供原料或大徑級用材的林分。發展速生豐產林可以緩解木材供需矛盾,可以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有利於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是貫徹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也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4.2.1我國速生豐產林發展曆程

我國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最早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到目前為止大致經曆了試點發展、大規模推廣和可持續發展三個發展階段。

(1)試點階段

該階段主要提出了速生豐產用材林發展目標和基地規劃,並於1953年開始了人工用材林建設。1960年林業部提出速生豐產林的建設方針,即“基地化,林場化,豐產化”。1964—1965年製訂了全國用材林基地規劃,規劃基地240片。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農林部提出了在南方發展和建立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得到了財政部、國家計委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重視。從1976年起,每年由國家撥出專款2000萬元,扶持南方9省區建立杉木用材林基地。從1980年開始,扶持款由每年的2000萬元增加到4000萬元,範圍擴大到12省(區)的212個縣。這一期間建立了湖南株洲、湖北崇陽等一大批新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截至1982年,共約營造基地林320萬公頃,其中重點縣約200萬公頃。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更加重視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從1980年到1990年前後與22個省(區)簽訂了34個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項目,林業部利用撥款改貸款的方式對林業基本建設投資了14577.6萬元,完成項目造林18.85萬公頃。這對全國各地的速生豐產用材林發展和建設起到了導向和示範作用,推動了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的發展。

(2)大規模全麵發展階段

1983年,由國家科委和計經委聯合製定了有關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的相關技術政策。從“六五”開始,我國就有計劃地進行良種選育和豐產技術攻關研究,涉及20多個重要的速生豐產用材林樹種,南方主要有馬尾鬆、桉樹、杉木、西南樺、雲南鬆、國外鬆、福建柏、相思等;北方樹種有紅鬆、落葉鬆、白樺、楊樹、椴樹、水曲柳等。“七五”到“八五”期間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得到了全麵迅速的發展。1989年,國務院正式把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列入國家產業政策,在林業部製定的《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中再次明確提出了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的任務。“九五”期間,形成了以培育紙漿材、單板類人造板材與建築材為目標的相關樹種的高產、優質、高效培育技術體係。主要圍繞著改良木材材性、縮短輪伐期、提高經濟效益等定向培育目標開發了很多新品種,很多新技術己經相當成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可以大麵積推廣。

(3)初步可持續發展階段

2000年,國家林業局提出了“突出布局調整,加速生態建設,努力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新思路,同時提出實施“重點地區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工程”。2002年原國家計委正式批複實施該項工程,主要是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立地條件和自然條件較好,不易水土流失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海南等省區,分階段實施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工程。第一階段:在2005年前,基本建成南方工業原料林產業帶;第二階段,2015年前,由南方帶動北方,基本建成南北方速生豐產用材林產業帶。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工程建設總目標為1333萬公頃,投資約718億元。工程的啟動標誌著我國速生豐產林建設進入了初步可持續發展階段。

近年來,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進入了新階段,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林保存麵積6168.8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19.61億立方米,截止2009年共營造速生豐產林181.97萬公頃,人工林麵積居世界首位。

進入21世紀,我國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麵啟動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對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生態脆弱區的天然林實行了商品性禁伐,對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實行了減產限伐。另外,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國內木材供給無論是總量上還是結構上都出現了缺口。盡管通過進口木材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木材供需矛盾,但從長遠來看,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立足國內,通過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大幅度提高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木材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