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陽光森林(1 / 3)

森林是以喬木為主,與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和土壤、氣候等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共同組成的生態係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森林覆蓋了大約9.4%的地球表麵積或約30%的陸地麵積,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也是可再生的資源,對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森林對固定二氧化碳、維持動物群落穩定、調節地表徑流、固土保水等起著重要作用。了解和認識森林的變遷曆史和森林的分布,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主要森林樹種和造林技術,以及森林保護技術,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

3.1森林的地理分布和曆史變遷

森林有其自然的生長、枯損和演替發展的過程。同時,由於人類對森林的種植經營、利用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森林的數量、質量和分布情況處於不斷變遷之中。探討森林分布和變遷的過程及規律,可以為合理培育、經營、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提供借鑒。

3.1.1中國森林的地理分布

森林的天然地理分布是自然地理因素,如氣候、地貌、土壤和生物因素,在長期曆史演變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中形成的,它既反映了現實的綜合自然要素對森林類型形成和分布格局的種種影響,又深刻地具有曆史變遷過程的烙印,如氣候的演變,特別是地史上第四紀依賴冰期、間冰期的交替變化,造山運動帶來的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的變化。另外青藏高原的隆起也帶來一係列自然地理因素的演變及古動植物區係的形成與變化。這一切都給中國森林的總體分布、森林類型的形成及其動植物組成等帶來不同程度的曆史印痕和變遷蹤跡。

對植被分布影響最重要的是熱量和水分條件。在中國的東半部,隨緯度的增加,自南到北有熱帶(可再分為赤道熱帶、中熱帶、邊緣熱帶或北熱帶)、亞熱帶(可再分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溫帶(可再分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之分,不同熱量條件自南到北可以滿足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和寒溫帶針葉林等各基本類型森林的形成和發展。

由於中國大陸西部,即位於亞熱帶的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國西部地區的熱量條件發生了改變,改變了中國西部的水熱分配。藏北高原植被類型以寒漠、高寒草甸為主,藏南穀地以高寒草原為主。在高原東南側向東經過高山峽穀地貌的橫斷山區向東南下降,包括藏南高山深穀區,該地帶氣候類型豐富,形成了寒溫帶、溫帶、亞熱帶氣候局部地區甚至形成熱帶氣候,為不同類型的森林提供了不同熱量條件。由於這兩區還承受西南季風的潤澤,成為中國西南部森林類型眾多、森林資源豐富的森林區。

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以及由它們所包圍的柴達木盆地屬溫帶氣候區,由於雨量的限製,隻有局部山地如祁連山尚能接受東南季風的餘澤,發育成溫帶性山地森林,其餘均為寒漠、荒漠或幹旱灌叢。受青藏高原抬起影響所及的內蒙古高原,因地勢抬高,熱量比同緯度的東部暖溫帶低,具有溫帶氣候特征。

因此,中國的熱量分布有如下特征:由平原、丘陵和山地所組成的中國東半壁,即東北、華北和華南,熱量條件主要受緯度而變化的太陽輻射狀況所支配,由南向北降低,而其間的山地丘陵等地形起伏則局部地重新分配著熱量,影響著森林植被的特征。青藏高原因海拔抬升,形成一個高寒區,高原東北、東南和南部邊緣區形成了明顯的溫帶垂直帶譜。作為中國大陸第二台階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其熱量條件則低於同緯度的東部地區,植被分布受緯度和高度的雙重影響。

對中國植被分布有影響的另一因素是海陸之間熱力差所帶來的寒流和暖流的影響。冬季,因西伯利亞高氣壓籠罩亞洲大陸,氣流從大陸進入海洋,即從西伯利亞和蒙古來的東北風和西北風向南吹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冬季比較寒冷的國家之一,影響了本來可以在這一區域熱量條件下生長的樹木種類,威脅著一些樹木的生存,甚至擾動了正常情況下樹種按緯度的分布規律。

中國的降水主要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兩大環流係統的控製。前者是夏季盛行的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主要影響中國東南部;後者是夏季來自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的西南風,主要影響中國的西南部。中國西北部深位內陸,受兩者影響很小,成為中國的幹旱區。兩大季風都為中國帶來豐沛的雨量。

由上所述,中國東南半壁多雨,為濕潤區;西北半壁少雨,為幹旱半幹旱區。由東南沿海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往西北漸減至200~100毫米,個別地區甚至50毫米以下。中國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線大致沿大興安嶺山脈西側,經燕山、太行山、呂梁山,西南下斜經西藏東南的亞東略西一線,基本區分了此線以東的濕潤區域和以西的幹旱半幹旱區。

綜合緯度、經度和大地貌特征對中國森林發育的關係,可以把中國分為三大自然區域:①東部為濕潤季風的森林區域,其西界大抵為如前所述的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此區含大興安嶺、東北山地、東北平原、華北山地、華北平原、華東的黃淮海平原及山地、台灣、四川盆地、橫斷山區、雲貴高原、華中、華南、海南及南海諸島。②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的南半部,為青藏高原,為高寒幹旱草甸荒漠區域,為非森林區域。③400毫米等降水量以西的北半部,即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和以東,含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內蒙古高原、呼倫貝爾高原,是中國西北內陸幹旱半幹旱草原、荒漠和山地森林區域,基本上屬於草原、荒漠景觀,僅山地具有森林分布的區域。

3.1.2中國森林的變遷曆史

森林是陸生植物群落,隨著地球表麵大陸的出現,植物由海洋向陸地發展,初期的裸蕨類逐步演化形成森林。陸生植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蕨類植物階段、裸子植物階段和被子植物階段。與之大致相對應的是古生代森林、中生代森林和新生代森林。地史上的這三個年代總稱顯生宙(Phanerozoic Eon)。顯生宙是森林發生和發展的時代,始於距今6億年前。

(1)古生代森林

泥盆紀早期的植被是以裸蕨類為主的草叢。晚期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內蒙古等地的濱海地帶出現了一些小型的森林。那時候植物界還沒產生分區現象,世界各地的森林成分都基本相同。泥盆紀森林主要由石鬆綱原始鱗木類的樹種組成,其中有的喬木高達8米,有的胸徑逾20厘米。植物種子化石也在同期地層中出現,表明當時森林裏已經有了裸子植物。

石炭紀、二疊紀是蕨類森林大發展的時代,也是地史上的主要成煤階段,中國的煤藏即主要於此期形成。此期組成樹種以鱗木類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為種屬繁多的真蕨和種子蕨類,喬木層高達30~40米,胸徑達2米左右。

在石炭紀晚期,地球上開始出現了大麵積的氣候分帶和植物分區,到二疊紀時更趨顯著。那時全球有4個植物區,中國主要屬華夏植物區。此區林木高大茂密,樹幹不顯年輪,屬四季不分的熱帶-亞熱帶類型。北部天山-陰山以北屬安加拉植物區,主要分布種子蕨類,木材年輪明顯,為亞熱帶-溫帶類型。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坡一隅,出現了以舌羊齒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其組成單調,屬溫涼大陸性大陸氣候的岡瓦納植物區。

(2)中生代森林

經過古生代末期的造山運動,陸地麵積擴大,濕地範圍縮小,地形分異顯著,氣候趨於炎熱幹燥,促使森林植被向旱生發展。於是蕨類森林逐漸萎縮退化,代之以裸子植物的崛起。

1)三疊紀森林:三疊紀的早期和中期,中國南方普遍被海水淹沒,北方氣候幹旱,故森林稀疏、樹種單調。局部出現的一些森林,主要由裸子植物組成。

經過印支運動後,淹沒華南的海水全部退出,氣候轉趨濕潤,森林蓬勃興起。三疊紀晚期,在中國出現兩個植物區。以昆侖山-秦嶺-大別山為界,分為南方沿海區和北方內陸區。前者屬熱帶或熱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後者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

南方區普遍以樹幹粗短的蘇鐵類成林,林中散生樹蕨,林下為種子蕨類灌木和以雙翼蕨科為主的真蕨類草本植物,有節類叢生在河湖沼澤地帶,山地分布著一些鬆柏類和銀杏類的樹種。

北方區的森林植被呈現另一麵貌。那裏蘇鐵類很少,雙翼蕨科植物幾乎不見。銀杏類樹種較多,其次有鬆柏類、有節類等。植物種類比南方區少。

2)侏羅紀森林:侏羅紀時,南方熱而偏旱,北方溫暖濕潤。北方地區於此時形成了較為重要的煤田。侏羅紀森林主要由蘇鐵類、銀杏類和鬆柏類的樹種組成。

侏羅紀植物的南北分異不如三疊紀那樣顯著。早期和中期,蘇鐵類在南方略占優勢,並比北方繁盛,而銀杏類則以在北方的地位較為突出。晚期,鬆柏類在南北方都比較繁盛,蘇鐵和銀杏類明顯減少。

侏羅紀時,銀杏類和鬆柏類的森林在山地有較廣泛的分布,蘇鐵林則多分布在平原和山坡下部。林下叢生真蕨類。生長在北京地區的鬆柏類林木,年輪清晰可辨,樹幹胸徑達2.5米。

3)白堊紀森林:白堊紀時,我國的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氣候暖濕,森林繁茂。除了靠近海洋的一些地區有較多森林分布外,中國其他大部分地區由於氣候幹旱,森林稀疏。

白堊紀早期森林的組成與侏羅紀晚期類似,唯鬆柏類的優勢更為突出,蘇鐵和銀杏類進一步減少,並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在吉林延吉盆地發現了中國最早出現的被子植物的化石,此外在黑龍江林旬縣、北京西山等地也發現了個別的被子植物的化石。

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在森林植被中一躍占據壓倒性優勢。這時上述北方地區的植物群落主要為暖性針葉樹與常綠闊葉樹組成的亞熱帶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除此之外,中國內陸廣大地區在白堊紀氣候幹旱,植被的基本麵貌是疏林草原-灌叢類型。由於幅員遼闊,環境複雜,各地孢粉化石中出現的植物種類不少,但主要是一些耐旱的類型,僅在氣候比較濕潤的山區有一些森林分布,如鄂西地區間有水杉、黃杉、雪鬆、雲杉、南洋杉及柏科等鬆柏類組成的針葉林。

(3)新生代森林

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發展的時代。中國新生代植物群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木本植物大發展階段、草本植物大發展階段和雜種與多倍體植物大發展階段。與此相應的時代是老第三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生代森林的類型和分區也漸趨複雜。

1)老第三紀森林:老第三紀森林組成以木本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種類繁多,草本罕見。被子植物中絕滅類型減少。古老的蕨類和裸子植物占有一定數量。我國森林基本屬亞熱帶類型,其區域分布與氣候的幹濕變化關係較大。

2)新第三紀森林:隨著地理環境的分異,新第三紀森林趨於複雜。古老的森林植物減少,草本種類激增,北方落葉闊葉林繁衍,針葉林範圍擴大,西北草原形成並向東部擴展。

3)第四紀森林:第四紀全球普遍降溫,中國降溫的幅度是隨緯度的增高而加大,從而亞熱帶北界繼新三紀之後再度退縮,暖溫帶移至秦嶺-淮河一線。加之山地和高原的進一步隆升,氣候的分異更趨顯著,森林植被的區域性分化亦更加複雜而與今日接近。

早期,森林植物中第三紀的孓遺屬種在北方還有較多分布,中、晚期以後則多隻分布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帶。草本植物的比例自第四紀以來大為擴展;在末次冰期時,草原範圍層一度擴展到長江下遊。從新第三紀到現在,闊葉林從西北荒漠地帶退到華北山地;在冰期中,曾退到長江以南。同時,在木本植物中,落葉闊葉樹與喜冷的針葉樹亦相對增多。植物種類基本上與現今一致。隨著蟲媒和風媒作用的發展,由頻繁的種間雜交而產生日益增多的雜種和多倍體植物成分。此時原始人類的活動已經出現。

a.更新世森林:更新世是冰期、間冰期頻繁交替的時代,同一時期冰期、間冰期的溫差達6~15℃。由此引起的植物群在南北方向和垂直高度上的往複遷移,以至於同一地區在不同的冷暖階段出現不同的植被類型。如華北地區從冰期到間冰期,依次出現草原、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等類型。同時,每經過一次往複遷移之後,整個植物帶一般要下降一定高度,或南移一定距離。如寒溫帶針葉林每一次大致就要南移2~3個緯度。有的樹種,如亞熱帶的山核桃、水青岡和楓香等,更新世早期殘留在三江平原和分布到渭河穀地,到現在已退縮到長江以南。植被帶的這種移動,使中國在第四紀期間溫帶範圍不斷加寬,熱帶、亞熱帶範圍不斷變窄,森林範圍也隨之縮小。

b.全新世森林:全新世即冰後期,是地史上的最新一頁,迄今隻有1萬年左右時間,後期已有文字記載。它的氣候相當於間冰期,但仍有冷暖變化,以中期(距今5000~9000年)的溫度最高。那時中國東部的氣溫一般較現在高2~3℃,雨量也比現在大。生活在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在他們住地周圍分布著以台灣楓香、小葉青岡、赤皮青岡、鉤栲、蕈樹等為主的茂密的常綠落葉闊葉林,林下叢生狹葉海金沙、柳葉海金沙、帶狀瓶爾小草、褐葉星蕨等熱帶蕨類植物,反映當時浙江北部濕熱異常,平均溫度至少高出現今3~5℃,雨量也較現今多500~1000毫米。西安半坡遺址中發掘出喜暖的獐和竹鼠的骨骸。同一時期,鄭州、連雲港等地孢粉中出現青岡、栲、冬青等亞熱帶常綠樹種,渭河穀地有竹類分布。這些均說明4000~5000年前黃河中下遊的氣候條件跟現今的長江流域一樣,氣溫比現在也要高2~3℃。當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分布著中、南亞熱帶的常綠落葉闊葉林,組成樹種有青岡、櫟、栲、石櫟、楊梅、山核桃、榆、楓香、山礬、冬青、桃金娘等。山地針葉林以鬆林為主。在低溫階段,這一帶又分布著暖溫帶至北亞熱帶的針闊混交林。故全新世氣候的冷暖變化已能引起植被帶的南北遷移。但總體來說,全新世期間我國境內的林木種類、自然植被和水平地帶和區係組成與現今基本一致。

3.2森林的價值

作為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森林起著固碳釋氧、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等多種生態作用,在為生產生活提供木材和各種林產品的同時,還是森林文化的搖籃和林業科研的基地,有著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

3.2.1森林的生態價值

森林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在固碳釋氧、涵養水源、保育土壤、淨化大氣、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

(1)固碳釋氧

森林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氧氣並生成有機物,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起來,這是森林的生長過程。森林也是地球上氧氣和有機物的最主要來源,是地球生物圈的原初生產力。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化學方程式:6CO2+6H2O葡萄糖+6O2。根據該方程式,植物每吸收264克二氧化碳和108克水,可以產生180克葡萄糖和192克氧氣。葡萄糖可以轉化成多糖,為樹木和其他植物構建自身組織器官提供原料。林木每形成1噸幹物質,可以固定1.63噸二氧化碳,釋放1.19噸氧氣。森林的生長過程中以各種形式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這對於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動態平衡,減緩地球溫室效應,提供人類和其他動物及耗氧生物的生存條件,都有著巨大作用。

(2)涵養水源

森林具有截留降水、緩和地表徑流、改善水質、補充地下水、抑製土壤水分蒸發、調節河川流量、涵養土壤水分等功能。森林中的雨水降落後,首先受到林冠層的攔截,茂密的樹冠和高聳的樹幹可以起到截留雨水的功能。樹冠截留量與降水特性、風速、風向、林分結構、鬱閉度等都有關,但是主要取決於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大部分雨水降落後透過林冠落到下麵的灌木草本植物層,再次截留。降水到達地麵後落到地表,森林地表層的枯枝落葉鬆軟粗糙,持水能力強,所以森林地表層也有很強的截留降水能力。當枯枝落葉吸收水分達到飽和後,一部分滲入到土壤中,另外一部分以地表徑流的形式輸出森林生態係統。由於枯枝落葉的存在,這種地表徑流不同於裸露地麵上的水流。枯枝落葉可以阻止地表水的流動,對於地表徑流的時間和強度起到緩衝作用。森林裏的土壤疏鬆多孔,結構層次好,特別是非毛管孔隙度較高,所以具有很強的透水性。較好的土壤滲透性能減緩地表徑流,能夠減少地表水土流失。

森林在攔蓄降水的同時也可以淨化水質。森林對降水進行過濾和吸附後,水質得到淨化,可以更好地供人或其他生物使用。

(3)保育土壤

森林茂密的林冠層、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呈網狀分布的根係,一方麵既可保留自然降水,還能減少雨水對土壤的衝刷,從而保持了土壤結構,減少地表徑流。另一方麵,森林中樹木強大的根係能使土壤牢固,減少土壤侵蝕以及防止土地資源的流失。當土壤流失時,土壤中存在的營養元素也會隨之流失,與此同時流失的水土會對下遊流域產生堵塞。因此,森林能夠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對減少土壤侵蝕、保持土壤養料、減少泥沙淤積和改善土壤質量等方麵都會有相應的作用。

林冠層對大氣中的降水進行再次分配,使林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發生變化,減弱降水對表土的直接衝擊,起到防止地表徑流侵蝕的作用,從而減少了對土壤結構的衝刷和破壞,保護了水土資源。枯枝落葉層不僅能截留和吸收大量的水分,而且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從而影響地表徑流的流動。另外,枯枝落葉的分解增加了土壤營養元素以及土壤碳庫的積累,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時也改善了土壤結構。樹木的根係能夠改善土壤的孔隙度、通透性等物理性狀,使土壤變得疏鬆,所以能夠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更多的地表徑流下滲,起到減少地表徑流衝刷表土的作用。另外,呈網狀分布的根係與土壤牢固地交織在一起,能夠起到固土的作用。

(4)淨化大氣

森林能夠淨化大氣主要是通過滯塵作用以及對汙染物的降解。粉塵在大氣汙染物中占很大的比例,而森林恰恰能夠對它起到吸收、阻擋和過濾的作用。森林中的樹林一般樹葉茂盛,枝幹高大,能夠降低風速,從而一部分大顆粒的灰塵因為風速的降低和自身的重力下沉落到地麵。同時又由於樹葉表麵多絨毛,粗糙不平,還帶有一部分黏性物質,能夠吸收、滯留一部分灰塵,所以就能夠使大氣中含塵量降低。汙染物通常是指工業和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毒氣體。森林樹木可以對這些有毒氣體起到吸收淨化的作用,通過葉片上的氣孔和枝條上的皮孔固定有害物質,經過一係列的生物化學反應,能夠把有毒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或者儲存在樹木體內,或由根係轉運到土壤中,再通過根係微生物的吸附和降解,起到對大氣和環境的淨化作用。

(5)維持生物多樣性

森林生態係統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各樣的森林生態係統將建造生境和係統的多樣性,森林生態係統本身獨特的小氣候,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而森林生態係統本身包含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植物資源,這些植物資源又為各種動物繁衍生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以及場所。森林和濕地是野生動植物的理想棲息地,全世界近2/3的生物種生活在森林裏,1/4的物種生活在濕地,這些物種種類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所以,生物的多樣性,由於森林生態係統的生存條件及其自身的多樣性,可以得到很好的維持。

3.2.2森林的經濟價值

森林不僅能夠產出木材,還可以提供果品、木本糧油、工業原料等,源源不斷地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可再生的原料,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1)提供木材

從植物學的角度看,木材是指維管形成層向內發展出的植物組織,為木本植物所特有。在生產上,木材是指樹木砍伐後,經過加工,可供生產生活使用的材料。由於獲取和加工比較容易,木材自古以來就是建築、工業和家具製造等重要的原材料,木材還可以用來造紙和作為薪炭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2011年全球共生產木材34.69億立方米,其中薪炭材18.91億立方米,工業原料15.78億立方米。在工業原料材裏有4.06億立方米鋸材,即木材伐倒後鋸製成的各種規格的板材和方材。全球共生產各類人造板2.88億立方米,其中單板和膠合板0.97億立方米,刨花板、鋸末板和纖維板共1.91億立方米。木質紙漿1.73億噸,其他纖維紙漿0.18億噸,廢紙紙漿2.11億噸。全球共造各類紙和紙板4.03億噸。可見木材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

(2)提供水果和幹果

水果是含水量較高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實。嚴格意義上講,西瓜、草莓等草本植物的果實不能算作森林產品,隻有柑橘、蘋果、葡萄等果樹或木本植物的果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森林產品,但在生產、消費、管理和科研等環節,常把它們等同地看待。水果由於含有大量糖分、果酸、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營養成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幹果是指成熟或加工後水分含量較少的植物果實(如大棗、柿子)和種子。根據種子的植物學性狀,可以分為莢果(豆類的果實)、堅果(核桃、板栗、榛子等)、穎果(禾本科植物的果實)和瘦果(向日葵等)。幹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植物脂肪和蛋白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除作為日常膳食的補充外,還可加工成多種休閑食品。

(3)生產木本糧油

木本糧油樹種的果實或種子富含澱粉或油脂,大多數可以作為果品使用,或加工成食用澱粉、工業用澱粉、燃料乙醇、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等產品。如櫟類、柿、棗等的果實是優良的食品;油桐、油茶、油橄欖、核桃等可製成食用油或工業油脂。

我國耕地麵積剛性短缺,糧油爭地的嚴酷現實,使糧食安全、食用油安全和能源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這已成為需要高度重視的國家重大戰略問題。木本糧油具有不與糧爭地的顯著特點,因此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產業,是緩解糧油供需矛盾、維護國家糧油安全的必然選擇。木本糧油樹種多為經濟林種,經濟效益較好,加快木本糧油產業發展,對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山區經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有積極意義。木本糧油產品營養豐富,既可以補充糧油的不足,又可以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同時,擴大木本糧油樹種的栽培麵積,還可以綠化荒山荒地,維護生態穩定。

(4)提供工業原料

森林還可以為工業生產提供橡膠、栲膠、天然漆、鬆香、軟木等原材料,而且這些天然森林產品至今多數是人工無法合成的。

天然橡膠是由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乳膠凝固和幹燥後而製得的。橡膠樹是大戟科橡膠樹屬落葉喬木,主要分布於南北緯10°以內的熱帶地區,我國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等地有栽培。

栲膠是由富含單寧的植物原料經水浸提和濃縮等步驟加工製得的化工產品,主要用於鞣質皮革,製革業上稱為植物鞣劑。此外栲膠還可用作選礦抑製劑、鍋爐水處理劑、鑽井泥漿稀釋劑和金屬表麵防腐劑,濃縮類栲膠也可作為木工膠黏劑。生產栲膠多用槲樹、栓皮櫟、麻櫟、雲杉等單寧含量高的樹種的樹皮。

天然漆又叫大漆、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漆樹液,含有高分子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等,具有防腐蝕、耐強酸強堿、防潮絕緣、耐高溫、防黴殺菌等功能。在現代石油化工產業興起之前,天然漆一直是人類建築、家具等塗飾的主要原材料,在現代化工業中,製造防腐塗料,天然漆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鬆香是從鬆樹的含油樹脂去掉了揮發的鬆節油後的透明固體物質,是製造油漆、黏合劑、肥皂、紙、火柴等的工業原料,日常生活中可在電路板焊接時作助焊劑,在樂器上塗抹在二胡、提琴、馬頭琴等弦樂的弓毛上來增大弓毛對琴弦的摩擦。

軟木是指栓皮櫟的栓皮,其微觀結構為許多橫斷麵為六邊形的木栓細胞呈蜂窩狀排列,細胞腔內靜止氣體占單位體積的70%,相對密度為0.24,所以軟木為輕質材料。軟木具有不透氣、不透水的特性,良好的氣墊彈性使其具有減震功能,還具有優良的吸音、隔熱、耐腐蝕、防潮、防磨、防火等性能。在高檔家具、隔音裝飾材料、航天器、冷凍設備絕熱層製造中軟木起著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於製作軟木塞。

(5)森林的間接經濟價值

森林的間接經濟價值,除去有森林生態係統及其影響範圍內對人類有益的生態效益外,還應該包括由於森林生態係統的存在,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麵起到的促進效益或減少損失的價值。

在農業生產中,由於森林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防止幹熱風、改善小環境的作用,可以有效促進作物生長,同時由於森林對生物多樣性的促進,可以有效保護益蟲益鳥等害蟲天敵,減少農藥使用量,對糧食豐產穩產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由於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工業排放氣體的能力,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工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為工業產品價值的實現拓展生態空間。

在城市中,每一單位麵積的成形綠地可以使80~100倍麵積的土地及其上建築物因環境的改善而提高價值3%~6%,按此標準的低值計算,單位麵積城市森林的土地增值是其耗用土地成本的2.4倍。

同時,由於森林為人們提供了宜居環境,使人們身心愉悅,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3.2.3森林的社會價值

森林的社會價值,是指森林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人類社會的社會性生存與發展,指人類區別於自然界其他生物的不同生存和發展需要。例如,人類不僅要求有能夠滿足作為自然物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自然環境,還要求這些自然環境悅目、有序,能夠滿足其自有活動的需要。這種不同於其他自然物的社會性需要,構成了森林特殊的價值基礎。

(1)森林的政治和軍事價值

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特別是一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由於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越來越關注國家在對待生態環境問題上的態度,那些忽視生態環境的國家行為已經越來越多地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如果一個國家隻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個國家生產的產品很可能遭到其他國家的抵製。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是否重視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衡量這個國家和民族道德修養的重要標準。

從軍事角度看,一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如何,對一個國家抵禦外來侵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在掩護軍事目標方麵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無論是衛星遙感還是飛機近距離偵察,森林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保護作用,使得敵人不能發現目標,從而爭取時間,為取得戰爭勝利創造條件。

(2)森林的文化和美學價值

森林是文化創作重要的背景與源泉。森林以其物種的多樣性、豐富性而能啟發人們豐富的想象,成為文藝作品重要的背景和素材來源,從而豐富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在很多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森林及在森林中發生的故事都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森林不是林木個體的機械組合,而是由林木、林地以及與其互相作用的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氣候等因素組成的有機整體,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自然屬性構成了森林自然美的物質基礎。森林規模宏大,既可外賞,又可內觀,內外景觀不同,既是欣賞對象,又是欣賞環境,主體、客體、環境和諧統一。森林的美以綠色為基調,並包含有複雜結構的特殊生命世界,它們和諧共處,生生不息。森林的美包括植物的形體美、色彩美、韻味美,還包含動物、山水、聲音等,這些構成不可分割的森林美的整體。人們欣賞森林美,既要體察森林整體的深厚、博大、神秘,又要領略森林的柔美和靈秀,並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

(3)森林的科研價值與教育價值

森林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特定的生態環境,激發著人類的靈感和探索的欲望,圍繞著森林已經形成了林學、生物學、生態學、園藝學等眾多學科,森林也成為了這些學科研究的對象和實驗的基地,特別是生物學、環境科學、林學、生態學和藥物學等學科。圍繞森林不僅形成了自然科學體係,也形成了關於森林的社會科學體係。例如森林經濟學,該學科包括了森林資源價值核算、林業經濟、森林政策學(包括森林政策、森林法律、森林行政管理)、森林文化學(包含森林曆史、森林文學藝術、森林文化)等內容。

森林不僅對專業人員具有研究意義,還對普通人的教育有著重要價值。人們通過森林,可以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了解生物與人類、森林與城市環境的關係,從中獲取知識,吸取自然科學的營養,增強對環境的保護意識,獲得生態文化教育。因此,森林是人們接受科學教育的好課堂,也是實施生態文化教育的好地方,它不僅是一個拓展自然認知的科學聖地,也是一個激發人類靈感,啟迪人類智慧,培養人們對自己鄉土熱愛的教育聖地,使人們在其中能夠感受到自然的美,自覺地融入自然,從而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觀的形成,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的生態文化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森林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