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陽光森林(2 / 3)

3.3森林的分類

森林資源分類是根據森林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本身的特性所做的類別劃分。森林資源分類有多種途徑,如按森林的作用的分類,按人為影響的程序的分類,按林木特征的分類,按森林的自然屬性的分類等。

3.3.1按森林的作用的分類

中國森林法規定將森林劃分為如下5類。①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②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③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④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⑤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1)防護林

防護林是為了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減少汙染所經營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以防禦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改善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根據其防護目的和效能,防護林(林分指林木的內部結構特征)分為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路林、護岸林等。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或一定範圍內,依據地形條件、土地利用狀況、主要自然災害發生和人們生產活動情況,在當地發展生產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田邊、道路、水利設施和居民點四旁植樹,與速生豐產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各林種的布局配合,合理規劃配置並形成防護林的綜合體,即稱為防護林體係。這一體係的各個組成林種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協調,在林分的形式上可以林帶、片林、林網相結合,喬木、灌木、種草相結合。各個林種要相互補充與完善,使防護林體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對於特定的自然地理區域,因為影響當地生產、生活的主要自然災害多是明顯的類型(如水土流失、風沙、幹旱風等),所以為此規劃的防護林體係多以某一林種為主體。如水土流失地區以水土保持林為主體,在風沙地區,以農田防護林為主體,結合其他林種,構成當地的防護林體係。為了提高防護林體係的總體效益,在規劃配置上要考慮以最小的林業占地麵積發揮最大的防護效益。因此,應確定合理的防護林覆被率。一般在平原農地或草原牧場,覆被率在5%~10%為宜;在山地丘陵區,一般不宜小於30%。要注意防護林體係內各個林種空間分布上的均勻度和合理性。在防護林林分樹種組成結構上,除了考慮各組成樹種生物學的穩定性外,應發揮其最大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和調節徑流的作用,同時,也應考慮當地立地條件(指影響林木生長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環境條件的總稱)和適生植物的種類。如我國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樹種組成配置工作中明確提出了草類、灌木、喬木相結合的原則。一些環境條件較好的農區、沿海地區或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防護林體係的樹種組成和經營有向多層次、多形式、多目標發展的趨勢,以便充分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如強調農林混作、泡桐與糧食作物間作和多種經濟作物的混作,以及同牧草栽培結合等。這種立體林業的防護林體係,既可發揮植物群體相互依存,克服不良條件的影響,提高其防護效益,又可充分發揮土地生產潛力。

(2)用材林

用材林是以培育和提供木材或竹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是林業中種類多、數量大、分布普遍、材質好、用途廣的主要林種之一,可分為一般用材林和專用用材林兩種。前者指培育大徑通用材種(主要是鋸材)為主的森林;後者指專門培育某一材種的用材林,包括坑木林、纖維造紙林、膠合板材林等。培育用材林總的目標是速生、豐產和優質。速生是縮短培育規定材種的年限;豐產指提高單位麵積上的木材蓄積量和生長量;優質主要包括對幹形(通直度、尖削度)、節疤(數量、大小)及材性(木材力學特性、纖維素含量等)等方麵的要求。集約經營用材林有可能縮短培育年限的一半,但僅在部分條件較好、生產潛力較大的林地上采用。對這部分集約經營的森林(以人工林為主)稱為速生豐產用材林。經營速生豐產林的業務稱為高產林業或種植園式林業。

用材林的分布一般集中於中高山或深山區,多為原始林或次生林。用材林是森林采伐、森林加工工業發展的可靠保證和重要的木材、竹材供應基地。按其經營目的或用途不同,分為一般用材林,纖維用材林,人造板和紙漿用材林,鋸材、坑木、枕木、礦柱和電柱等用材林。衡量用材林林分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有:單位麵積上立木蓄積量和出材率、材質、經濟價值等。在中國,組成用材林的優勢樹種為針葉樹中的落葉鬆、雲杉、冷杉、華山鬆、柏木、樟子鬆、油鬆、馬尾鬆、雲南鬆、杉木等,以及闊葉樹中的樟木、楠木、水曲柳、胡桃楸、黃波羅、櫟類、樺木、楊樹、雜木等。

(3)經濟林

經濟林是以生產除木材以外的果品、食用油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等林產品為主要目的的森林,主要為利用樹木的果實、種子、樹皮、樹葉、樹汁、樹枝、花蕾、嫩芽等,以生產油料、幹鮮果品、工業原料、藥材及其他副特產品(包括澱粉、油脂、橡膠、藥材、香料、飲料、塗料及果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喬木林和灌木林,是有特殊經濟價值的林木和果木,如木本糧食、木本油料、工業原料特用林等。

(4)薪炭林

薪炭林是指以生產薪炭材和提供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喬木林和灌木林)。薪炭林是一種見效快的再生能源,沒有固定的樹種,幾乎所有樹木均可作為燃料。通常多選擇耐幹旱瘠薄、適應性廣、萌芽力強、生長快、再生能力強、耐樵采、燃值高的樹種進行營造和培育經營,一般以硬材闊葉為主,大多實行矮林作業。

薪炭林樹種應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和抗逆性強、熱能高、易點燃、無惡臭、不釋放有毒氣體,不易爆裂等特點。由於這些樹種大多栽在比較貧瘠的立地上,且輪伐期短,對地力消耗較大,所以所選樹種還應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如豆科及其他有固氮能力的樹種。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刺槐、沙棘、沙棗,南方的鐵刀木、銀合歡、相思樹、木麻黃,西南地區的榿木等均宜營造薪炭林。

(5)特種用途林

特種用途林,是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以及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3.3.2按人為影響的程序的分類

通常將森林分為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三類。原始林位於邊遠地區,基本上不受人為的影響。次生林是原始林經過人為的幹擾破壞以後,通過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發生的森林。人工林是人為地采用播種或植苗的方式營造的森林。

(1)原始林

原始林由原生裸地發生的植物群落,通過一係列原生演替形成的森林。原始林是從未進行過經營活動或破壞的天然林。原始林通常是頂級群落,是最穩定的森林。

原始林又稱原生林或天然林,是在不同的原生裸地上,經過內緣生態演替,逐步趨同,最後形成地帶性(或區域性)過熟而穩定的森林植被,是未經人工培育、更新改造或人為破壞而仍保持自然狀態的森林。它是長期受當地氣候條件的作用,逐漸演替而形成的最適合當地環境的植物群落,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達到了和諧統一,成分十分複雜的森林生態係統。原始林在年齡結構上通常呈異齡性,林中有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群體;具有多層次的林層結構,上有大徑級樹木構成的主林層,下有中小徑木組成的次生林層,林下還有幼苗樹聚成的更新層;具有相應原始林的灌木與草本植物及多樣的野生動物;原始林中還常可見到上層有高大的枯立木,地麵上有腐朽程度不同的粗大倒木與鬆軟深厚的枯落物層。這些特征都是原始林在各種自然幹擾下長期發展的結果,有著其自然的合理性。原始林分為寒溫帶原始林、溫帶原始林、暖溫帶原始林、亞熱帶原始林和熱帶原始林等類型,一般多屬成熟林或過熟林,其特點是林齡大,生長發育較穩定,年生長量低,自然枯損數量大等。

全世界原始林絕大部分集中分布於人煙較為稀少的熱帶地區和高緯度寒溫帶地區。人口較為稠密、墾殖利用程度較高的溫帶、亞熱帶地區,森林破壞較為嚴重,原始林已屬罕見。熱帶地區的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流域及東南亞的蘇門答臘、加裏曼丹、新幾內亞等地,分布著麵積廣大的熱帶原始林,特別是亞馬孫河流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原始林。寒溫帶地區北緯55°以北的亞歐大陸北部(以西伯利亞和東北歐為主)、北美洲北部(以加拿大為主)是世界上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以寒溫帶針葉林為主,且多屬原始林。中國的原始林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南林區和藏東南峽穀林區等邊遠地區。

(2)次生林

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經過多次不合理采伐和嚴重破壞以後自然形成的森林。與原始林一起同屬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災、墾殖和過度放牧後,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環境,為各種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跡地上栽培樹種的萌生林、入侵樹種形成的混交林也屬次生林範疇。

我國森林中次生林占相當大的比重,其麵積約占全國森林麵積的一半,且大部分林區均有分布,但其主要樹種有一定差異。如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區中的興安落葉鬆,經火災或砍伐破壞後,往往形成次生白樺純林或以其為優勢的次生混交林。東北的東部山地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在遭破壞後形成以蒙古櫟、黑樺、紫椴、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楸、白樺、山楊等為主的次生落葉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南,長江中遊和漢江上中遊兩側的山地丘陵地區,因人類的長期活動,天然林僅見於局部海拔較高的地方,現大部分地區多為以馬尾鬆為主的次生林和部分人工栽培的杉木林。祁連山中段的針葉林,在遭受破壞後多形成為山楊、白樺次生林。為提高林分的生產率和改善林分的質量,對次生林必須全麵規劃,因地製宜,以撫育為主,撫育、改造、利用相結合,使其盡快成為重要的後備森林資源。

(3)人工林

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種、栽植或扡插等方法和技術措施營造培育而成的森林。根據其繁殖和培育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播種林、植苗林和插條林等。按林種分為人工用材林、人工薪炭林、人工經濟林、人工防護林等。按樹種分為人工馬尾鬆林、人工杉木林、人工楊樹林、人工桉樹林等。人工林均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和人們需要的林種,集中營造在交通較為方便的地方,並普遍采取選育良種、適地適樹、密度適中、撫育管理等集約經營措施進行營造和培育。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具有生長快、生長量高、開發方便和獲得效益早,木材規格、質量較穩定、便於加工利用等特點。我國人工林達5325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關於人工林的營造,在造林方法一節有專門介紹。

3.3.3按林木特征的分類

人們常根據優勢樹種對於森林資源進行分類,並且可以依據優勢樹種的分類地位製定出多極的分類係統。例如,首先森林資源可分為針葉林和闊葉林,而針葉林可按照優勢樹種的屬,分為鬆林、落葉鬆林等,鬆林又可分為油鬆林、紅鬆林、馬尾鬆林等。除此以外,還要考慮各樹種的構成比例,按此特征可將森林資源分為純林和混交林兩大類。天然林大多數是混交林,但在氣候和土壤條件相對惡劣的地方,也可能形成純林。人工林大多數是純林。

區分森林資源的另一重要林木特征是林木的起源。凡林木是種子更新起源的,稱之為實生林;凡是以無性更新方式起源的,稱為萌芽林或無性繁殖林。

年齡亦是區分森林資源的重要林木特征。根據齡級(多數以20年為一個齡級,有時以10年或5年為一個齡級,隨樹種的生長快慢和經營強度而定)劃分年齡階段。通常劃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5類。成熟林和過熟林是當前可以采伐利用的資源,幼齡林、中齡林和近熟林則是後備資源或稱經營資源。

3.3.4按森林的自然屬性分類

林木特征是森林的自然屬性,但隨著對森林的研究的深入,要求對於森林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地分類。對此,分類的途徑和方法也多種多樣,大體可分為植被學途徑、立地學途徑和生態係統的綜合途徑三大類。

(1)植被學途徑

中國植被學家以植被型、群係和群叢為基本的分類單位。此外,還有一些輔助單位,如屬於森林的針葉林和闊葉林就是兩個大的植被型組(植被型組就是一個輔助單位)。在針葉林中,可劃分出寒溫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溫性針闊葉混交林、暖性針葉林、熱性針葉林等5個植被型。在闊葉林植被型組中,區分為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島常綠闊葉林、紅樹林、竹林等9個植被型。基層的分類單位群叢,則要求以群落中各層的植物成分和環境條件都相同作為劃分的條件。

(2)立地學途徑

按照立地條件的特點對森林進行分類也是許多國家的常見做法。這種方法既可以應用於無林地,也可以應用於有林地。對於山地條件,中國很多地區采用了諸如海拔、坡向和土層厚度這類因子,劃分的土地單元通常稱之為立地條件類型。

(3)生態係統的綜合途徑

森林是一個生態係統,采用綜合的觀點對森林進行分類是最合理的,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嚐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4森林保護與生態安全

森林時刻在受到病蟲害、森林火災等因素的威脅,穩定的森林生態係統與我們的生態安全息息相關,了解森林病蟲害發生的規律,掌握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了解森林火災發生及撲救的知識,對於維持森林生態係統,保障生態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3.4.1森林病害及其防治

森林病害是指病原生物或不良的氣象、土壤等非生物因素使林木在生理、組織和形態上發生的病理變化,可導致林木生長不良,產量、質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枯死和生態條件的惡化。

(1)致病因素

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傳染性,稱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無傳染性,這稱為非侵染性病害。

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類菌原體、細菌、真菌和寄生性種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種類最多,占森林病害中的80%以上。曆史上森林的許多毀滅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細菌對森林的為害遠比真菌輕,已知的嚴重細菌性林木病害隻有楊樹細菌性潰瘍病、青枯病等少數幾種。病毒主要侵害闊葉樹種,引起花葉病和枯斑,但很少為害裸子植物。類菌原體於1967年首先發現於泡桐、桑等植物的韌皮部細胞中,現已知它能引起幾十種木本植物的病害,其中包括泡桐叢枝病、棗瘋病、美國榆韌皮部壞死等。近十幾年的研究表明,過去認為是病毒引起的許多林木病害多與類菌原體有關。森林中最重要的寄生性種子植物為桑寄生、槲寄生和油杉寄生。它們寄生於林木枝幹上,可使林木發生腫瘤、枯枝或全株枯死,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森林和經濟林為害尤大。線蟲侵害苗木和林木根部,引起腫瘤,或侵入輸導組織引起枯萎。各種病原物侵入林木後,即在體內擴展,其中多數都隻導致局部性病害,有些如病毒和類菌原體等則往往擴及全株,造成係統性病害。病原物在自然界主要依靠風、雨和昆蟲等外力進行傳播。有些病原物如桑寄生的漿果為鳥類所喜食,種子經鳥類消化道後仍能保持正常的萌發能力,因而能隨鳥類傳播。

導致林木病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過低的溫度、旱、澇、鹽堿及土壤中缺乏某些必需的營養元素等。此外由環境汙染造成的病害也日漸增多。鋼鐵廠、煤油廠、煉鋁廠、焦化廠等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和氟化物是最普遍的空氣汙染物,林木受氟和硫化物毒害後,首先是葉部邊緣和尖端出現褐色或紅褐色斑塊,後逐漸擴大,嚴重時引起落葉,甚至全株枯死。

侵染性病害與非侵染性病害由於致病機製不同,在發生發展的規律和防治方法上都有原則差異。但二者又往往互有聯係,相互影響。受侵染性病害侵染的林木對不良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較低,被不良環境因素削弱的樹木也更易於受寄生物的侵襲。中國華北地區從1979年開始的幹旱,使油鬆的抗病力大大降低,導致1982年枝枯病大流行,中、幼齡林木大量枯死,就是典型的例子。

(2)常見森林病害

森林病害種類繁多,但經常造成嚴重損失的卻為數有限。據中國對主要造林樹種病害種類調查的結果表明,屬於這一類的病害不過百種左右,最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1)幼苗猝倒病(立枯病):該病是苗圃中威脅最大的病害,幾乎見於所有苗圃和育苗溫室,針、闊葉樹種均可感染。出土一個月之內的針葉樹幼苗最易受害,未木質化的幼苗受侵襲後迅速倒伏,木質化的苗木根係腐爛,地上部枯死。病原主要是絲核菌屬、鐮刀菌屬和腐黴屬的一些種。寄主範圍很廣,對環境適應性強,能長期生活在土壤中,不易根除。前作為棉花、馬鈴薯、瓜類等農作物時,土壤中病菌積累多,苗木易發病;出苗期間多雨、灌水過多,苗床低窪、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時也能促其發病。

2)鬆類皰鏽病:為害各種年齡的鬆樹,以幼樹受害最重。病菌先侵染針葉,然後由針葉進入枝幹,所以凡生針葉的枝幹均可能發病。被害枝幹的症狀因病菌種類的不同而表現為腫瘤、梭形腫大或潰瘍。春、夏季病部皮層開裂,出現黃色瘡狀物,瘡破後散出大量黃色粉末,即病菌賴以傳播的孢子。病原是真菌中的鏽菌,約10餘種,主要屬柱鏽屬,其中以茶藨子柱鏽菌和梭形瘡鏽菌為害最重。美國五針鬆、白山鬆、紅鬆、糖鬆等五針鬆類對茶藨子柱鏽菌高度感病,瑞士五針鬆、新疆五針鬆等抗病性較強。五針鬆皰鏽病流行於歐洲、北美和亞洲東北部地區,曾造成歐美大片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毀滅。20世紀50年代,日本有的地方用美國五針鬆營造的人工林因遭受此病害而毀滅。中國東北地區的紅鬆幼林和韓國的美國五針鬆人工林也曾因此病而受到嚴重損害。梭形皰鏽菌為害兩針鬆類,主要流行於美國南部的濕地鬆和火炬鬆林,被害幼苗多枯死,幼樹主幹受病後形成梭形腫瘤和潰瘍斑,生長不良,且易風折。柱鏽屬真菌都是轉主寄生菌,沒有中間寄主便不能完成其生活史(見鏽病)。

3)爛皮病:見於各種針、闊葉林,多由真菌引起。被害枝、幹的樹皮局部變褐、發軟,最後壞死、幹裂或下陷,枝幹被病斑環繞一周後枯死。如林木抗病力增強,病斑外圍可形成愈傷組織,限製病菌擴展。板栗疫病是爛皮病的一種,是最嚴重的森林病害之一。19世紀該病隨引種亞洲栗類苗木而傳入美國。由於當地原產的美國板栗對此病極其敏感,造成病害大流行,損失慘重,至今未能恢複。此病在歐洲造成的損害較美洲輕。中國、日本和朝鮮的栗林中雖也有此病發生,但因所栽栗類具有較強抗性,受害很小。病菌主要通過細小傷口侵入,在枝幹上引起典型的爛皮病斑,剝開病皮可見扇形菌絲片。

4)枯萎病:林木受病後,起初往往是日間呈萎蔫狀,夜間因蒸騰量減少而暫時恢複。病害進一步發展則呈永久性枯萎。旱、澇、真菌和細菌等各種因素都可引起。真菌或細菌侵染維管束後,因機械堵塞作用使水分不能正常運輸到枝葉,或由於病菌分泌有毒物質使林木中毒而枯萎。榆荷蘭病是最著名的林木枯萎病,因對此病的早期研究主要在荷蘭而得名。病害症狀初現於樹的嫩梢或嫩枝,葉片萎蔫,嫩枝枯死,並迅速蔓延至大枝。全株1~2年內枯死,較小植株則可在感病後數周內即枯死。病枝橫斷麵的外層年輪上有許多黑點,排列成一個環圈,是此病症狀的一個重要特征。病菌主要由大棘小蠹和榆波紋棘脛小蠹等昆蟲傳播。此病自1918年在法國發現以來,先是流行於歐洲,20世紀30年代末傳入北美洲,數十年內毀滅了大量的庭園樹和行道樹。1970年至1975年,僅英格蘭因病死亡的榆樹即達1720萬株以上。迄今中國尚未發現此病,但此病是重要檢疫對象。

5)叢枝病:林木受害後局部枝條叢生有如鳥巢,見於多種針、闊葉樹種,如泡桐、棗樹(棗瘋病)等,由類菌原體和真菌所致。類菌原體引起的叢枝病是係統性的,病害由個別枝條開始,逐漸擴及全株。真菌所致病害隻發生局部擴展,叢枝症狀僅表現在直接受侵染的個別枝條上。枝條受害後,因頂芽生長受到抑製而刺激側芽提前萌發成的小枝,不僅生長緩慢,且其頂芽不久也受到病原物的抑製,而刺激其側芽再萌發成小枝,如此反複進行,使枝條呈叢生狀。

6)葉斑病:在森林中極為普遍,種類複雜,但一般不釀成嚴重災害。受害葉片上出現壞死枯斑,大小、形狀、顏色因病害種類而異。嚴重發病時提前落葉,林木生長量下降。落葉鬆早期落葉病是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人工落葉鬆林的重要病害。病菌每年6月開始侵害針葉,病葉上生一個至數個黃色小斑點,逐漸擴大為紅褐色斑段。8月中下旬即大量落葉,比正常樹木提前30~50天。病菌在落葉上過冬,次年再侵害新葉。興安落葉鬆、長白落葉鬆(見落葉鬆)和朝鮮落葉鬆為感病樹種,日本落葉鬆較抗病。此病大多由真菌和細菌所致,風或雨為傳播介質,蔓延很快。一般采用噴灑化學藥劑方法進行防治。

7)立木腐朽:該病是各種成熟林、過熟林分最突出的病害。在中、幼齡林中雖然也有發生,但一般為害不重。此病具有多年延續的特性,樹木一旦受到侵染,病菌便在體內逐年擴展,所致腐朽的程度隨林齡的增長而加重,直至林分自然更替。在中國東北和西南地區的成熟、過熟原始林中,腐朽株率一般高達50%以上。

(3)森林病害防治

對森林病害宜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目前防治措施主要應用於苗圃、幼林、經濟林、防護林、風景林及庭園綠化樹木。原始森林和一般成林由於林木高大、麵積寬,且往往地處偏遠,很難采取專業性防治措施。防治方法包括加強檢疫、營林防治、化學防治和選育抗病樹種等。營林防治的目的在於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保持林木旺盛的生活力,這是防治病害的根本措施,其主要內容有適地適樹營造混交林、適時撫育、清除病樹和受病枝葉等;而及時發現和清除病害發源地是防止病害蔓延的關鍵。山火、放牧、隨意刮皮等是引起林木機械損傷、導致病菌從傷口侵入的重要誘因,應當禁止或加以限製。此外,清除林地和苗圃周圍鏽病菌的中間寄主,在一定條件下可收到防除林木鏽病的效果。在生產實踐中,以營林為基礎,結合其他措施,相輔相成,可收到防止災害,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態平衡的功效。

3.4.2森林蟲害及其防治

昆蟲是森林生態係統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多數昆蟲以樹木和其他植物為食,大麵積發生會造成蟲害,除直接造成木材及林產品的損失外,還是傳播病害的媒介。了解森林蟲害的基本知識和發生規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是保障森林生態係統穩定的必要手段。

(1)食葉害蟲

食葉害蟲是以葉片為食的害蟲,主要為害健康植物,其幼蟲取食葉片,常咬成缺口或僅留葉脈,甚至全吃光。少數種群潛入葉內,取食葉肉組織,或在葉麵形成蟲癭,如黏蟲、葉蜂、鬆毛蟲等。由於多營裸露生活,其數量的消長常受氣候與天敵等因素直接製約。這類害蟲的真成蟲多數不需補充營養,壽命也短,幼蟲期成為主要攝取養分和造成為害的蟲期,一旦發生為害則蟲口密度大而集中。又因真成蟲能做遠距離飛遷,故也是這類害蟲經常猖獗為害的主因之一。幼蟲也有短距離主動遷移為害的能力。某些種類常呈周期性大發生。

(2)蛀幹害蟲

蛀幹害蟲就是鑽蛀樹幹和枝椏,取食韌皮部和木質部,造成樹木生長衰弱甚至枯死的害蟲,主要有鞘翅目的小蠹、天牛和吉丁蟲,鱗翅目的木蠹蛾和透翅蛾,膜翅目的樹蜂等。蛀幹害蟲的生活周期多在樹幹內隱蔽,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受害,防治十分困難,很難恢複。蛀幹害蟲多為害樹勢衰弱的樹木,多為次期性害蟲,在其他病蟲害發生中後期危害,加速樹木的衰弱和死亡。氣候不適、土壤水分失調、營養障礙等因素常能引起這類害蟲的大發生。

(3)地下害蟲

地下害蟲是一生或一生中某個階段生活在土壤中為害植物地下部分、種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莖的雜食性昆蟲,種類很多,主要有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擬地甲、蟋蟀、根蚧、根葉甲、根天牛、根象甲和白蟻等。樹木受害後輕者萎蔫,生長遲緩,重者幹枯而死,造成缺苗斷壟,以致減產。有的種類以幼蟲為害,有的種類成蟲、幼(若)蟲均可為害。為害方式可分為3類:長期生活在土內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晝伏夜出在近土麵處為害;地上地下均可為害。

地下害蟲的體形多為長形和紡錘形,身體色素退化,某些器官發生適應性變化,如螻蛄的前足特化為開掘足,適宜在土中掘土前進,有的種類鞘翅或眼退化。在土中垂直活動的規律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主要是由於地下害蟲對土溫、土濕的敏感反應。冬夏表土層溫濕度條件不適就向深層移動,春秋則由深層向表土層上移,而這時一般正值植物的苗期階段,從而為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條件。

(4)林木蟲害綜合防治

森林蟲害的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在製定預防措施時,要統籌兼顧,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根據現代生態學理論,以林業防治技術措施為基礎,以森林植物檢疫為重要手段,以生物治理為重點,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發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於蟲害發生而利於林木健康生長的因素,培育健壯林分,優化森林整體環境,把生態治理和森林經營緊密結合起來,既促進林業生產,獲得較好經濟效益,又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可喜的社會效益。

在造林時,應采取各種選育措施,在適地適樹的前提下,選擇抗病蟲能力強的樹種進行育苗和栽培。人工林營造時,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混交方式,營造複雜種群,形成良好的林地環境,抑製或控製蟲害的發生。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加快森林生態係統的形成,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自我保護性能。保護天敵,給有益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用生物技術維持森林環境。運用科學方法,檢測病蟲發生發展動態。要對種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調運加強管理,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蟲害發生時,根據森林蟲害的客觀調查,製定治理目標,選擇正確方法並合理組合,采取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結合的手段,形成科學的防治方案,實現森林蟲害的有效防治。

3.4.3森林防火

森林火災是森林最危險的敵人,也是林業最可怕的災害,它會給森林帶來最具危害、最具有毀滅性的後果。森林火災不但燒毀成片的森林,傷害林內的動物,而且還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貧瘠和破壞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

(1)森林火災的種類及分類

1)根據森林火災燃燒的中央地點、蔓延速度、受害部位和程度,大致可把森林火災分為地表火、樹冠火和地下火三大類。

a.地表火:地表火又叫地麵火,主要沿林地麵擴展蔓延,燒毀地被物。地表火能燒毀地表1.5米以下的幼苗、幼樹、灌木,燒傷喬木樹幹基部的樹皮表層以及靠近地麵的根係。林木受害後,長勢減弱,容易引起病蟲害的大量發生,嚴重影響林木的生長,導致木材材質變劣,有時甚至造成大片森林枯死。

b.樹冠火:沿樹冠蔓延的火叫樹冠火。上部燒毀樹葉,燒焦樹枝和樹幹;下部燒毀地被物、幼樹和下木。樹冠火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連續型,即當樹冠連接不斷時,火沿樹冠前進。另一種是間歇型,樹冠不連續分布,由於大氣對流強,猛烈的地表火上升為樹冠火,當樹冠不連續時,又降為地表火,起伏前進。樹冠火對森林破壞最大,多發生在針葉幼林、中齡林或異齡林內。

c.地下火:地下火是指林地土壤中粗腐殖質層有機物質(包括泥炭等)燃燒所發生的火災。一般有腐殖質層或泥炭層的林區才能發生,故又稱腐殖火、泥炭火或越冬火(冬季燒至翌年春天),在森林火災中發生概率約為1%,一般發生在高緯度地區,特別是幹旱的季節和針葉林內,如大、小興安嶺,南方較少。這種火的特點是:無火焰,隻有煙,燃燒時間長,圓形冒煙,可燒至岩石層、地下水層;蔓延緩慢,每小時4~5米,一晝夜可燒幾十米;溫度高,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很難撲救;火燒後,根係被燒掉,樹木枯黃而死,強風一吹林木便倒,從而出現林間空地。跡地為環形。

2)以受害森林麵積大小為標準,森林火災分為以下四類。

a.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麵積不足1公頃或其他林地起火(包括荒火)。

b.一般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麵積1公頃以上,不足100公頃的。

c.重大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麵積100公頃以上,不足1000公頃的。

d.特大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麵積1000公頃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