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陽光森林(3 / 3)

(2)森林火災的起火原因

森林火災的起因主要有人為火和自然火兩大類。

1)人為火:

a.生產性火源:農、林、牧業生產用火,林副業生產用火,工礦運輸生產用火等。

b.非生產性火源:如野外炊煙、做飯、燒紙、取暖等。

c.故意縱火:燃燒幹草、燃放爆竹禮花等。

在人為火源引起的火災中,以開墾燒荒、吸煙等引起的森林火災最多。在我國的森林火災中,由於炊煙、燒荒和上墳燒紙引起的火災占了絕大多數。

2)自然火:包括雷電火、自燃等。由自然火引起的森林火災約占我國森林火災總數的1%。

(3)森林火災的預警

森林火災為害大,撲滅困難,所以在火災還在萌芽狀態立即撲滅它就顯得尤為重要。森林火災因為常常處在深山老林中,不易發現,故而盡早發現火災對於及時撲滅火災具有重要意義。

瞭望台監測,即通過瞭望台來觀測林火的發生,確定火災發生的地點,報告火情。它的優點是覆蓋麵較大、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是無生活條件的偏遠林區不能設瞭望台;觀察效果受地形地勢的限製,覆蓋麵小,有死角和空白,觀察不到,對煙霧濃重的較大麵積的火場、餘火及地下火無法觀察;雷電天氣無法上塔觀察;瞭望是一種依靠瞭望員的經驗來觀測的方法,準確率低,誤差大;另外,瞭望員人身安全受雷電、野生動物、森林腦炎等的威脅。

建立視頻監控係統是目前國內主流的監控方式。這是傳統城市監控的簡單延伸,將采集視頻圖像通過微波彙總,由人工完成集中監視。不足之處是人工監視易造成肉眼疲勞,視頻中的火情不易被查覺,造成漏報;監控中心的視頻線路較多,人工監視也無法一一監看,易造成漏報。所以,傳統視頻監控的最大缺點是漏報率非常高。傳統視頻監控是非數字化係統,許多智能應用無法實現。

建立智能預警係統是森林防火的發展方向,該係統實現了森林防火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預警係統利用無縫融合智能圖像識別技術、麵向對象的3DGIS技術、大型網絡監控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專利技術,結合林業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林業防火的經驗,建立林業防火智能監測預警及應急指揮係統,從而實現林區視頻的自動監控、煙火準確識別、火點精確定位、火情蔓延趨勢推演、撲救指揮的輔助決策、災後評估等多方麵功能,建立森林防火的完整業務鏈,並針對性地滿足用戶的各種個性化需求。

(4)森林火災的撲救

撲火時強化撲火組織。一是派有撲火經驗的同誌擔任前線指揮員。二是臨時組織的撲火人員,必須指定區段和小組負責人。三是明確撲火紀律和安全事項。四是檢查撲火用品是否符合要求,撲火服是否寬鬆、阻燃。五是加強火情偵察,組織好火場通信、救護和後勤保障。六是從火尾入場撲火,沿著火的兩翼火線撲打。七是不要直接迎風打火頭,不要打上山火頭,不要在懸崖、陡坡和破碎地形處打火,不要在大風天氣下、烈火條件下直接撲火,不要在可燃物稠密處撲火。八是正確使用撲火機具。

撲火時要注意脫險自救方法,及時退入安全區。撲火隊(組)在撲火時,一是要觀察火場變化,萬一出現飛火和氣旋時,組織撲火人員進入火燒跡地、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區。二是按規範點火自救。要統一指揮,選擇在比較平坦的地方,以便按規範俯臥避險。三是發生危險時,應就近選擇植被少的地方臥倒,腳朝火衝來的方向,扒開浮土直到見著濕土,把臉放進小坑裏麵,用衣服包住頭,雙手放在身體正麵。四是按規範迎風突圍。當風向突變,火掉頭時,指揮員要果斷下達突圍命令,隊員自己要當機立斷,選擇草較小、較少的地方,用衣服包住頭,憋住一口氣,迎風猛衝突圍。人在7.5秒內應當可以突圍。千萬不能與火賽跑,隻能對著火衝。

3.4.4森林在維護生態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們把森林生態係統喻為“地球之肺”,把濕地生態係統喻為“地球之腎”,把荒漠化稱為“地球的癌症”,把生物多樣性喻為“地球的免疫係統”。森林和濕地是陸地生態係統的平衡器,對保持陸地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杠杆作用,無論損害和破壞哪一個係統,都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危及人類生存的根基。隻有建設和保護好這些生態係統,維護和發展好生物多樣性,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人類才能永遠地在美麗的地球家園繁衍生息、發展進步。

(1)森林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器,維持著全球的生態平衡

森林生態係統是陸地生態係統中組成最複雜、結構最完整、生物生產力最高、生態功能最全麵、生態效應最強的自然生態係統,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是維護地球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地球自然生態係統中占居首要地位,在調節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的動態平衡中起著基礎性、關鍵性作用。

森林是大氣中二氧化碳重要的調節者之一。一方麵,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麵,森林動植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及枯枝落葉的分解氧化等過程,又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的形式向大氣中排放。研究表明,森林每生產1噸幹物質,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隨著中國森林資源的增長,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在逐年增加。據專家估算,每年中國森林淨吸收約5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同期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

森林是水循環的主要調節者。森林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災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據專家估算,目前我國森林的年水源涵養量達3474億噸,相當於現有水庫總容量的75%。根據生態定位監測,4個氣候帶54種森林的綜合涵蓄降水能力為40.93~165.84毫米,即1公頃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約1000立方米。

(2)森林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能量與物質交換中扮演著主要角色

森林作為一個陸地生態係統,具有最完善的營養級體係,即從生產者(森林綠色植物)、消費者(包括草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以及寄生和腐生動物)到分解者全過程完整的食物鏈和典型的生態金字塔。由於森林生態係統麵積大,樹木形體高大,結構複雜,多層的枝葉分布使葉麵積指數大,因此光能利用率在天然生態係統中是最高的。熱帶雨林年平均光能利用率可達4.5%,落葉闊葉林為1.6%,北方針葉林為1.1%,草地為0.6%,農田為0.7%。

由於森林麵積大,光合利用率高,森林的生產力和生物量均比其他類型生態係統高。據推算,全球生物量總計為1856億噸,森林每年每公頃生產的幹物質達6~8噸,生物總量達1664億噸,占全球的90%左右,而其他生態係統所占的比重很小,如草原生態係統隻占4%,苔原和半荒漠生態係統隻占1.1%。

全球森林每年所固定的總能量約為1.3×1018千焦,占陸地生物每年固定的總能量2.05×1018千焦的63.4%。因此,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能量儲存庫。

(3)森林對保持全球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杠杆作用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生存的庇護所,它給人類帶來生命和活力,帶來智慧和文明,也帶來資源和財富。森林是自然界物種最豐富、結構最穩定、功能最完善也最強大的資源庫、再生庫、基因庫、儲碳庫、蓄水庫和能源庫,除了能提供食品、醫藥、木材及其他生產生活原料外,還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減災防災等多種生態功能,對改善生態、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起著基礎性、決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種生態係統中,森林生態係統對人類的影響最直接、最重大,也最關鍵。離開了森林的庇護,人類生存與發展就會喪失根本和依托。

在世界範圍內,由於森林劇減,引發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人類曆史初期,地球表麵約有2/3被森林覆蓋,約有森林76億公頃。19世紀中期減少到56億公頃。最近100多年,人類對森林利用和破壞的程度進一步加重。到2005年,世界森林麵積已經下降到39億公頃,僅占陸地麵積的30%。這就是說,地球上的森林已經減少了一半。聯合國曾在《2000年全球環境展望》中指出,人類對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使全球森林減少了50%,30%的森林變成農業用地;原始森林80%遭到破壞,剩下的原始森林不是支離破碎,就是殘次退化,而且分布不均,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

伴隨人類對森林的一次次破壞,接踵而來的是森林對人類不斷地報複。巴比倫文明毀滅了、黃河文明衰退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澇災害、幹旱缺水、物種滅絕、溫室效應……無一不與森林麵積減少、質量下降密切相關。

大量數據資料表明,20世紀90年代全球災難性的自然災害比60年代多了8倍。地球將越來越幹旱、燥熱、缺水,氣候的反複無常也會越來越嚴重。由於水資源匱乏、土地退化、熱帶雨林毀壞、物種滅絕、過量捕魚、大型城市空氣汙染等問題,地球已呈現全麵的生態危機。不能把這些自然災害完全歸咎於厄爾尼諾現象,人類大肆砍伐森林,破壞生態也是造成嚴重自然災害的重要因素。

人類常常貪婪地向森林索取有用的物質材料,而總是忘卻森林作為大地屏障、江河保姆和陸地生態的主體,對於人類生存具有不可替代的整體性和神聖性。恩格斯早就深刻地警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了,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中寫道:“雖然我們依然需要大量了解森林與雨雲之間的共生現象,我們卻確實知道森林被毀之後,雨最後也會逐漸減少,濕度也會降低。”人類將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森林在維護全球生態平衡中的中樞和杠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5常用造林方法和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麵積最大的國家,了解常用的造林方法和技術,對於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家園有著重要意義。植樹造林,根據所使用的造林材料(種子、苗木、抽穗等)的不同,一般分為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種。根據造林樹種的繁殖特性,造林地的立地質量和經營、經濟條件,正確地選用造林方法,掌握施工技術,確定適宜造林季節,有利於以較低的經濟投入獲取較高的造林成活率。

3.5.1播種造林

播種造林適用於立地條件好或較好,土壤濕潤疏鬆,灌木雜草不太茂密,鳥獸害及其他災害性因素不嚴重或較輕微的地方。人煙稀少,地處邊遠地區的人造林地,可進行飛機播種造林。播種造林適合具有大粒種子的樹種,以及由條件地用於某些發芽迅速、生長較快、適應性強的中小粒種子樹種,種子來源豐富、價格低廉的樹種。

(1)種子播前處理

種子播前處理的目的是為了加速種子發芽,縮短留土時間,保證幼苗出土整齊,以及預防動物、病蟲為害。措施有種子消毒、拌種、浸種和催芽等。種子處理應根據樹種特性、立地條件、造林季節的不同分別采用。深休眠種子要提前進行催芽,使幼苗出土整齊。雨季一般應播幹種子,但如能準確地掌握雨情,也可以先浸種再播種。秋季播種造林時,一些地區(特別是北方)為避免冬季嚴寒可能帶來的為害,大多希望種子當年生根而幼苗不出土,故無論是長期休眠種子,還是被迫休眠種子,均以播種未處理的種子為宜。

在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方,播種前種子(特別是針葉樹種的種子)應利用粉劑或藥液進行拌種處理,也可利用藥液進行消毒浸種或悶種,以防治傳染性病害和地下害蟲。在有可能發生鳥獸害的地方,也應進行藥劑拌種,預防野鼠、鳥類為害,以保證種子發芽及出土前後一段時間不被竊食。

(2)播種方法

播種方法可分為撒播、條播、穴播和塊播4種。

1)撒播:撒播是在造林地上均勻地撒布種子的方法。撒播前一般不進行整地,播種後不覆土,而是使種子在裸露狀態下發芽成苗。撒播造林成本低,但作業比較粗放,特別是種子常在降落途中被植物所截阻,到達地麵的又易被鳥獸吃掉或流水衝走,而發芽的幼根有時又難以穿透地被物層,接觸不到土壤而死。撒播主要用於勞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大麵積荒山、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和沙漠邊緣地帶。適用樹種多為具有中小粒種子的針闊葉樹種。

2)條播:條播是在經過全麵整地或帶狀整地的造林地上,按一定行距進行播種的方法。播種行成單行或雙行,連續或間斷。播種入土或播後覆土鎮壓。條播便於機械化或半機械化作業,但種子消耗量較大,應用不甚普遍,僅用於采伐跡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以及某些水土流失地區,樹種多為灌木樹種(如檸條、毛條、紫穗槐、枸杞)和個別喬木樹種(如櫟類)。

3)穴播:穴播是在局部整地的造林地上,按一定的行穴距挖坑播種的方法。一般是在挖穴後,分樹種按其種粒大小,均勻地播入數粒乃至數十粒種子,然後覆土鎮壓。穴播操作簡便,選點靈活,用工量少,是播種方法中應用較廣的一種。穴播可用於各種類型的造林地,適用的樹種也很多,包括具有大、中、小粒徑種子的各種樹種。

4)塊播:塊播是在經過整地的大塊狀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種大量種子的方法。塊狀地的麵積一般在1平方米以上。塊播可以形成植生組,具有群狀配置的優點,但此法施工比較煩瑣。如果塊狀地內有多個均勻分布的播種點,可叫作簇播、窩種或巢種。塊播可用於已有闊葉樹種天然更新的跡地引進針葉樹種,改造林木分布不均的次生林,以及沙地造林等。

此外,還有一種近似於穴播的播種方法,叫作縫播。縫播是在未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窄縫或小穴播入種子,也可選擇石塊、灌木、草叢下方開縫播種。縫播的主要好處是不破壞土壤結構,不易被鳥獸發現,有利於防止竊食。

(3)播種量

播種量的多少,主要決定於種子的發芽率和單位麵積上要求的最低限度幼苗數量。由於種子的發芽率和保存率受很多因素的製約,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一般樹種容易發芽、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立地條件良好,整地細致的地方,播種量可以小一些,反之,就應該大一些。

根據各地的生產經營情況,穴播種粒大的核桃、胡桃楸、板栗、油桐等,每穴播種2~3粒;種粒稍小的櫟類、油茶、山杏、文冠果等,每穴3~5粒;種粒中等的紅鬆、華山鬆等,每穴4~6粒;種粒較小的油鬆、馬尾鬆、樟子鬆、雲南鬆等,每穴10~20粒;檸條、花棒等,每穴20~30粒。播種方法不同,用種量也不相同,一些樹種穴播的用種量,是條播、撒播用種量的1/3~1/2,甚至十幾分之一。

(4)播種造林的季節和時間

播種的季節和時間,影響種子出苗率、出土時間和成苗數量,而且關係到苗木木質化程度和抗旱越冬能力。根據造林地區的氣候特點,特別是溫度、降水條件和災害因子,以及土壤條件,並結合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技術要求,選定適宜的播種期,是搞好播種造林工作的基礎。就全國範圍來說,四季都可以進行播種造林,但北方應把水分和低溫作為確定播種期的首要條件,而南方則應將伏旱、高溫和降水強度作為主導因素,同時還要分析不同樹種播種方法和技術上的異同,作為最後確定適宜播種季節和時間的依據。

(5)播種技術

不論采用哪種播種方法,在技術上都要求覆土適當(除撒播外)、處置方式得當和種子撒布均勻。覆土厚度對種子發芽、出土及保蓄水分的影響很大,往往是決定造林成敗的關鍵。覆土厚度隨種子粒徑大小、播種季節,以及土壤質地和濕度的不同而不同。大粒種子覆土可為5~8厘米;中粒種子2~5厘米;小粒種子1~2厘米。秋播、土壤黏重、土壤濕度較大,覆土厚度宜稍大,反之,則宜稍小。一般覆土厚度以大體上相當於種子橫徑的2~3倍為宜。對於大粒種子來說,處置方式關係到生根發芽的難易和出土的遲早,因而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認為核桃、胡桃楸等應使縫合線垂直於地麵,而櫟類、板栗等則可以橫放使縫合線平行於地麵。覆土後需輕輕鎮壓。

(6)飛機播種造林

又可簡稱飛播造林、飛播,是利用飛機撒布林木種子(有時還有其他植物種子)或丸衣種子的造林方法。飛播具有活動範圍大、播種速度快、效率高、造林成本低、節省勞動力、經濟收益顯著的特點,對綠化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勞力缺乏的大麵積荒山、沙漠和采伐跡地造林發揮了重大作用。

飛播造林像人工撒播造林一樣,也是播種前不破土整地,播後不覆土,主要利用有利的自然因素使造林獲得成功的撒播方法。為了使飛播造林取得成效,播種前須做好播區選擇,規劃設計,以及種子、機場、調機人員培訓等準備工作;播種時應做好播區視察、通信聯絡、導航信號、天氣預報、播種器調正及質量檢查等工作;播種後要做好封山管護等工作。飛播造林應由專業的飛播造林技術隊伍實施。

3.5.2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植苗造林是應用最普遍的一種造林方法。

(1)苗木的種類、年齡和規格

植苗造林應用的苗木種類,主要有播種苗、營養繁殖苗和兩者的移植苗,以及容器苗等,這些苗木可按根係是否帶土分為裸根苗和帶土陀苗兩大類。裸根苗起苗、儲藏、包裝、運輸相對方便,但起苗傷根多,栽植後遇不良環境條件常影響成活。帶土陀苗,是根係帶有宿土且不裸露或基本上不裸露的苗木,根係較為完整,栽植易成活,但重量大,費工、費力。一般營造用材林,因為造林樹種較多,采用的苗木種類也較多,主要是以不同繁殖方法培育的留床的或移植的裸根苗,以及容器苗。營造防護林,多用經過移植的裸根苗,有時也用未經移植的裸根苗。城市和“四旁”綠化,一般多用經過移植的裸根苗,甚至經過多次移植的大規格帶土陀苗或裸根苗。采伐跡地更新有時還利用野生苗和萌生苗。

(2)苗木栽植前的保護和處理

苗木成活的關鍵在於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苗木從圃地起出後,在分級、處理、包裝、運輸、假植和栽植等工序中,必須加強保護,以減少水分散失,防止莖、葉、芽的折斷和脫落,避免運輸中發熱發黴。為了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栽植前應對苗木進行適當處理。地上部分的處理措施有截幹、去梢、剪除枝葉、噴灑化學藥劑、噴灑蒸騰抑製劑或其他製劑等;地下部分的處理措施有修根、浸水、蘸泥漿、蘸保水劑、激素蘸根以及接種菌根菌等。運至造林地暫不栽植的苗木,應及時選陰濕地方假植,隨栽隨取,栽植之前根係須浸入帶水容器或以濕潤物包裹。

當利用容器苗造林時,一般隻需苗木保護,特別是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散陀,而無需進行其他處理。

(3)苗木的栽植方法

栽植方法一般可按如下方式進行分類。

1)按栽植穴的形狀分類,有穴植、縫植和溝植3種。穴植是在經過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穴栽苗,應用最為普遍,可栽植各種苗木,但工效低。穴深應大於苗木主根長度,穴寬應大於苗木根幅。使用手工工具或挖坑機開穴,每穴植入苗木1株或多株。縫植是在經過整地的造林地或土壤深厚且未整地的造林地上,用鋤、鍬開出窄縫,植入苗木後,再從側方擠壓,使土壤與苗根密接。此法栽植速度快,也能獲得較高的成活率,特別是在高寒地區還可以預防或減輕凍害,不足之處是根係常被擠壓變形。縫植一般用於新采伐跡地、沙地栽植針葉樹小苗。溝植是在經過整地的造林地上,以植樹機或蓄力拉犁開溝,將苗木按一定株距和行距擺放溝底,再覆土、扶正、壓實。此法效率高,但隻能用於地勢平坦或坡度較緩的地方。

2)按苗木根係是否帶土,可以分為裸根栽植和帶土栽植兩種,兩者的優點和缺點如前所述。

按同一栽植穴的苗木數量分類,有單植和叢植兩種。叢植的優點類似於群狀配置,由於可以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抵禦不良環境的影響,叢內植株的相互促進和競爭,因而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較高,林木生長快、幹材質量好,造林成本因無需補植而較低。適於叢植的樹種主要是耐陰或幼年耐陰的樹種。單植一般以采用小苗為宜,如能捎帶宿土效果更好。

3)按使用的工具分類,可分為手工栽植和機械栽植兩種。手工栽植一般以鎬、鍬等或畜力牽引犁鏵開溝進行栽植,多用於山地造林。機械栽植是在經過整地後疏鬆、深度符合要求、草皮充分腐爛的造林地上,取合格苗,利用植樹機劃線開溝、植苗、培土以及鎮壓等工序完成栽植的造林方法。這種方法造林工效高,勞動強度小,造林成本低。機械栽植主要用於地形平坦且宜林地集中連片的平原、草原、沙地、灘地等。

(4)植苗造林的栽植技術

栽植技術指的是栽植深度、栽植位置和施工具體要求等。

適宜的栽植深度應根據樹種、氣候和土壤條件、造林季節的不同靈活掌握。一般考慮到栽植後穴麵土壤會有所下沉,故栽植深度應高於苗木根莖處原土痕2~3厘米。在濕潤的地方,隻要不使根係裸露,可以適當淺栽;而在幹旱的地方,盡量深栽對成活有利。土壤濕潤黏重可略淺栽。秋季栽植可稍深,雨季宜略淺。生根能力強的闊葉樹可適當加深,針葉樹多不宜栽植過深。截幹苗宜深埋少露。

栽植位置一般多在栽植穴中央,使苗根有向四周伸展的餘地,不致形成窩根。有時把苗木植於穴壁的另一側(山地多為裏側),成為靠壁栽植。靠壁栽植的苗木,其根係貼近未破壞結構的土壤,可得到通過毛細管作用供給的水分。此法多用於栽植針葉樹小苗。有時還把苗木栽植在整地(如黃土地區的水平溝整地)破土麵的外側,以充分利用比較肥沃的表土,防止苗木被降雨淹沒或泥土埋覆。

施工的要求,除前所述以外,栽植時可先把苗木放入栽植穴,理好根係,使其均勻舒展,不窩根,更不能上翹、外露,同時注意保持深度。然後分層覆土,把肥沃濕潤土壤填於根際,並分次踏實,使土壤與根係密接,防止幹燥空氣侵入,保持根係濕潤。穴麵可視地區不同,整修成小丘狀或下穴狀,以利排水或蓄水。幹旱條件下,踏實後穴麵可再覆一層虛土,或蓋上塑料薄膜、植物莖稈、石塊等,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栽植容器苗和帶土大苗時,除防止散坨外,應去掉根係不易穿透的容器,否則可連同容器、包裝物一起栽植,其他技術與裸根栽植基本相同,覆土後也應填實土坨與土壤之間的空隙。

(5)植苗造林的季節和時間

為了保證苗木順利成活,需要根據造林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造林樹種的生長發育規律,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確定適宜的栽植季節和時間。就全國範圍來說,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植苗造林,但不同地區、不同樹種又有各自具體的適宜季節和具體時間。具體地說就是應選擇溫度適宜,濕度較大,遭受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小,符合樹種生物學特性,栽植省工、省力、省投資,勞動力和造林機械容易組織的季節和時間進行造林。

3.5.3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如枝、幹、根、地下莖等)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又稱為分生造林。中國早在周代末年的《莊子》一書,已有楊柳插條的記載,以後的多種古書對許多樹種(包括竹類)的插條、分蘖、分根造林和栽植季節有了更為全麵的闡述。對某些樹種,如杉木、柳杉、竹類來說,分殖造林是其主要的造林方法。

(1)分殖造林的特點和應用條件

分殖造林具有營養繁殖的一般特點,能夠保持親本的優良遺傳性狀,但某些樹種有時因多代連續無性繁殖,往往造成林木早期生長衰退、壽命短促的不良後果。由於營養器官中儲藏著豐富的養分,造林初期林木生長較快。與植苗造林相比,這種方法無須采種、育苗,施工技術簡單,造林省工、省時,節約經費。

分殖造林主要用於能夠迅速產生大量不定根的樹種。雖然具有這種能力的樹種為數較少,但它們大多是常用的主要造林樹種,因而這一方法仍然應用很廣。分殖造林的材料來源,受親本樹數量、分布狀況的限製,親本樹稀少的地區,進行大規模造林有一定困難。由於分殖造林主要依靠繁殖材料孕發新根,因而為滿足其發根的基本條件,要求造林地具有良好的濕度條件,否則就不能保證造林成功。

(2)插條造林

截取樹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條作為插穗,直接插於造林地的方法。插穗可在樹木秋季落葉後到春季發芽前從中、壯年優良母樹上選取,也可以從采穗圃、苗圃中選取。最好利用根部或幹基部萌生的粗壯枝條,有些萌芽力弱的針葉樹應利用梢部帶頂芽的枝條。枝條的適宜年齡隨樹種而不同,插穗的一般長度為30~70厘米,針葉樹為30~60厘米,粗度為1~2厘米,下口斜切成馬耳形或切平。可在造林前進行浸水處理,以增加含水量,增強抗旱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扡插深度因樹種、穗長、土壤濕度和造林季節而異。秋季扡插時為保護插穗頂端不致在冬春季失水風幹,要適當深埋,不要使上切口外露。

(3)插幹造林

將幼樹樹幹或大樹粗枝直接插於造林地的方法,又叫截幹造林。插幹造林一般采用2~4年生直徑為3~5厘米的枝幹,截成長3~5厘米備用。插植深度約100厘米,每穴內直插幹1株。插幹造林多用於旱柳、垂柳、白柳及某些楊樹營造片林或“四旁”綠化。栽插的孔穴,可用人工挖成或以機械鑽成。樹幹插入後,插孔要用土填滿砸實,如有可能最好適當進行灌水。

(4)分根造林

分根造林是利用刨取的粗根截成插穗插植於造林地的方法。根條可於秋季樹木落葉後而土壤尚未冰凍前,或春季土壤已經解凍而樹木尚未發芽前,從發育健壯的母樹根部挖取。選取粗度不小於1~2厘米的根條,剪成長約20厘米的根插穗,傾斜或垂直插入土中,上端微露,上切口蓋土成堆。這種方法是用於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樹種,如泡桐、漆樹、楸樹、刺槐、香椿和文冠果等。

(5)地下莖造林

地下莖造林是竹類的造林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移栽母竹、移鞭、埋蔸和埋節等。

移栽母竹就是從原有竹林中挖去母竹栽植於其他造林地的方法。母竹年齡以1~2年生為宜,挖掘時按一定長度截斷竹鞭兩端,來鞭留短些(30~40厘米),去鞭留長些(40~70厘米)。挖出的母竹在打梢並妥善包裝後運至造林地,挖穴栽植,穴宜稍大,最好施入適量肥料。栽植時須注意使鞭根舒展,防止損傷鞭芽和筍芽,覆土可比母竹入土部分稍深,分層填土踏實,穴麵壅土成丘狀,並覆以厚層雜草。

移鞭就是從成年竹林中挖取2~5年生鞭芽飽滿的竹鞭進行造林。竹鞭應在鞭芽出土前,即造林開始前1個月左右挖出,盡量多帶宿土,截成長約100厘米,平埋在挖好的溝內,覆土厚度約10厘米,使略高於地麵並踏實。

埋蔸是把挖出的母竹竹竿自地表以上20~30厘米處截斷,利用下餘部分(稱作竹蔸)栽植,由竹蔸上的芽發筍成竹。埋節是利用地上部分的竹節進行造林,於春季將母竹竹竿截成段,每段最好有2個竹節,直埋、橫埋或斜埋在深20~30厘米溝內,節上枝芽偏向兩側擺放,然後覆土、壓實、蓋草。從嚴格意義上講,埋節雖為分殖造林方法,但已不屬於地下莖造林範疇了。

(6)分殖造林的季節和時間

插條和插幹造林的季節與實踐,與植苗造林基本相同,隨樹種、地區的不同,可在春季、秋季插植。常綠樹種隨采隨插,落葉樹種隨采隨插或穗條經儲藏後再插。

在竹類產區造林,除寒冷及酷熱天氣外,其他時間都可以進行小規模栽竹,不受時間限製。大麵積栽植時,單軸型竹類可在生長緩慢的冬季和早春(11月至翌年2月)進行,合軸型竹類可在1~3月進行。

我國的森林受熱量和水分條件影響,自南到北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和寒溫帶針葉林等各種類型分布。森林分布的曆史變遷是自然和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森林起著固碳釋氧、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等生態作用,提供木材、林產品和服務等直接和間接經濟價值,同時在政治、軍事、文化、美學、科學和曆史等方麵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森林按作用分為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按人類的影響分為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按林木特征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純林和混交林等,還可以按其自然屬性分類。森林病害的發生主要由於真菌、細菌和病毒等引起,蟲害主要有食葉害蟲、蛀幹害蟲和地下害蟲,林木病蟲害防治要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防治的原則。森林火災按起火原因可分為地表火和地下火,及早預警和及時科學撲救是森林防火的關鍵。常用的造林方法有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可以根據造林的目的和樹種不同,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