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生林業,實現富民惠民。未來一段時間裏,我國將大力推進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竹子、花卉苗木等十大主導產業發展,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增收途徑。著力改善林區基礎設施,使林業職工、廣大林農與全國人民一樣同步享受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大力開展“身邊增綠”,加快城鄉綠化美化,創建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校園,建設以林為主、品種多樣、景觀優美、生態良好的宜居環境。
發展資源能源林業,維護木材糧油安全。我國將加快建設一批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木本糧油基地,大力發展林油、林熱、林電一體化產業和成型燃料利用,逐步構建起穩定、可持續的木材、糧油和生物質能源安全保障體係。
發展創新林業,保障科學發展。加快建設林業科技創新體係、成果推廣體係、質量標準體係和科技人才隊伍體係,加速科技進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林業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發展動力提供強大支撐。發展信息林業,加快發展步伐。深化信息化技術應用,加強林業資源監管和綜合營造林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強林業災害監測體係和應急信息化建設,推進林業經濟運行信息係統和林業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形成布局科學、高效便捷、穩定安全的林業信息化格局。
四、愛護森林,遠離霧霾,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世界上共有森林麵積38.6億公頃,占世界陸地麵積30%左右。但是,人類對森林的破壞在速度與數量上都是驚人的,僅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當中全世界森林資源大約減少了90000平方千米,占世界全部森林資源的2.4%。
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亞洲北部和東南部赤道附近,其中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是巴西。我國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地區。東南部地區和台灣省主要是人工林。由於我國人口多,人均林地麵積就相對很少。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使我國本來就不多的森林資源破壞非常嚴重。火災、蟲災等也加劇了對森林的破壞。麵對森林嚴重不足,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就日益重要。
近年來,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並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霧”原本就是一種自然現象,而“霧霾”卻像是大自然對人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報複。當人們身處十麵“霾”伏之中,即使從敬畏生命的自身利益出發,也要引起對大自然的足夠敬畏。2012—2013年中國的100多萬平方千米的霧霾天氣,給中國的天空造成嚴重的汙染,讓廣大的老百姓叫苦連天,各級政府、多種媒體、各種專家為此給予高度關注。林業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森林是大氣良性循環係統的核心。沒有一個相對均衡的高覆蓋率、高質量的森林資源,中國的霧霾天氣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霧霾的克星是雨水,而風調雨順的大氣環境依靠的不是別的而是森林。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核心”,依靠環保部門去多堵幾個煙囪或禁開幾輛車就能解決中國霧霾天氣想法是無法實現的。
森林對減少霧霾天氣對人們的影響有巨大的作用。公認的數據是,種一畝森林約100棵樹,一年可吸附22~60噸灰塵,是一台天然的吸塵器,可有效降低空氣中PM2.5的含量。一畝森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足夠65個人呼吸之用。一畝森林,一個月可吸收二氧化硫4千克,相當於一台殺菌劑製造機。一畝鬆柏林,一晝夜能分泌出2千克殺菌素,可殺死肺結核、傷寒、白喉、痢疾等病菌。一畝闊葉林,一年可蒸發300多噸水。因此,森林多的地區,常常是風調雨順。一畝樹林比一畝無林地多蓄水20噸,等於一座地下水池。一畝防風林,可以保護100多畝農田免受風災。一畝樹林除每年提供1立方米木材外,還可提供許多工業原料、燃料、飼料、油料,等等。如果世界上沒有樹林,地球上7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許多地區的風速將增強60%~80%。隻有全社會重視起來,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森林,精心嗬護氣候環境,才能減少和減輕天氣氣候災害,地球也才能變得更加清新怡人,我們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才能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