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1 / 2)

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森林,森林是人類永遠的朋友

在農業生產中,由於森林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防止幹熱風、改善小環境的作用,可以有效促進作物生長,同時由於森林對生物多樣性的促進,可以有效保護益蟲益鳥等害蟲天敵,減少農藥使用量,對糧食豐產穩產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由於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工業排放的能力,可以消除或者減少工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為工業產品價值的實現拓展生態空間。在城市中,每一單位麵積的成型綠地可以使80~100倍麵積的土地及其上建築物因環境的改善而提高價值3%~6%,按此標準的低值計算,單位麵積城市森林的土地增值是其耗用土地成本的2.4倍。同時,由於森林為人們提供了宜居環境,使人們身心愉悅,生產效率提高,患疾病減少,從而產生的增產節約的效益。

森林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有重要意義,人類不僅要有能夠滿足作為自然物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自然環境,還要求這些自然環境悅目、有序,能夠滿足其自有活動的需要。這種不同於其他自然物的社會性需要,構成了森林特殊的價值基礎。

世界有了樹木才有我們人類。如果地球上沒有樹木,地下水與天上水也將無法循環,到那時,地球表麵將被大麵積的沙漠所覆蓋,人類無法從樹木中取得食物,就會走向滅亡。人類破壞森林、破壞自然環境就是自掘墳墓。

二、大力加強森林的可持續經營,防止森林退化,是扭轉森林覆蓋銳減的局麵的必由之路

森林砍伐、森林退化和荒漠化的情況繼續以驚人的速度惡化,已影響到超過10億人的生活,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據統計,僅從2000年至2005年,全球森林覆蓋總麵積每年淨減估計730萬公頃。毀林情況大都出現在南美洲和非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大洋洲也有毀林現象,但程度較輕。據統計,歐洲森林覆蓋麵積有所增加,亞洲也是如此,主要是由於中國森林麵積的擴大。根據正在進行的旱地退化評估項目,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裏,25%的土地退化涉及闊葉林,17%涉及寒帶針葉林,而18%涉及農業用地。

低森林覆蓋率國家在製止毀林和促進重新造林、植樹造林和自然再生方麵的成果喜憂參半。報告森林覆蓋麵積減少的國家大多在非洲和亞洲。若幹低森林覆蓋率國家增加森林覆蓋麵積的一項重要行動是擴大人工林。由於缺乏可靠的量化指標,森林退化、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比率難以衡量。缺乏指標妨礙了對第一個全球森林目標關鍵因素以及森林文書各相關專題組的有效評估。

幹旱地特別容易發生土地退化,進而導致荒漠化。這是發展中國家麵臨的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現有20億人生活在幹旱地區,其中90%在發展中國家。據估計,在52億公頃農用幹地中,約70%已經退化並麵臨荒漠化的危險。到2020年,1.35億人將有可能由於土地持續荒漠化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其中將近一半(6000萬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擴大自然植被在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方麵發揮著重大作用。在一種適當的地貌景觀辦法內,植樹造林、重新造林和建立人工林都屬於最有效的應對之道,數個低森林覆蓋率國家的情況便是如此。用於促進可持續森林管理的財政資源和無害環境技術轉讓嚴重不足,使發展中國家難以成功執行森林文書和有效扭轉森林覆蓋麵減小的趨勢,也難以成功防止森林退化和防治荒漠化。

三、大力發展現代林業,促進林業多元發展,有效實現經濟綠色增長

發達的現代林業是實現經濟綠色增長和科學發展的基礎支撐和重要標誌。目前,我們正處在全麵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為了促進現代林業的大發展,在生態林業、民生林業、資源能源林業、創新林業等方麵要下大功夫,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

發展生態林業,構築安全屏障。林業是生態建設主體和生態產品的最大提供者,我國林業要長期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出豐富的生態產品,努力構築我國國土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大力發展碳彙林業,維護氣候安全。加強植樹造林工作,繼續擴大森林麵積;加強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加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非法征占用林地防控,減少因毀林引起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