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林海漫步(1 / 3)

親近自然是人類的本性,人類從森林中走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回歸自然、放鬆身心的需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住進城市的“鋼鐵叢林”,遠離了怡淡清新的森林環境。而森林因為其生態環境良好,景觀異質度高,生物多樣性豐富,也吸引著人們去觀光旅遊,放鬆身心,陶冶情操。同時,森林以其充足的氧氣和負氧離子,豐富的色彩和聲音,對人類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在人類和森林環境接觸的過程中,記錄森林、讚美森林、歌頌森林的文學藝術作品層出不窮,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

森林是博大的,森林是美麗的,森林可以供人遊憩,森林可以促進健康,讓我們走進森林,漫步林海,去體驗森林中的點點滴滴。

6.1森林生態旅遊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從南到北跨越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五個氣候帶,從東到西橫跨平原、丘陵、台地、高原和山地等多種地貌類型。不同的氣候、地貌組合條件,孕育了十分豐富、各具特色、風光旖旎的森林景觀資源。森林旅遊不僅可以欣賞秀美的自然景觀,也可以體驗寧靜的綠色環境,呼吸清新的空氣,消除疲勞,放鬆自己。

森林旅遊是人們喜愛的旅遊方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旅遊形式之一。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戶外,加入到森林旅遊的行列中來,並在森林旅遊的過程中,放鬆了精神,陶冶了情操。

6.1.1森林旅遊

森林旅遊就是指旅遊者在森林中或者以森林為背景的環境中,以感受大自然的熏陶、放鬆自我身心、獲得快樂體驗等為目的而從事的形式多樣的一種旅遊活動。森林旅遊是人們對森林與人類關係認識的深化,是對森林自然環境的回歸。

森林生態旅遊是指在被保護的天然的或人工的森林生態環境中,以自然森林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人文、社會景觀所開展的森林旅遊活動,包括遊樂、休憩、森林浴、動植物觀賞、徒步越野、登高爬山等。森林生態旅遊以合理利用森林風景資源、優化森林生態環境為目的,具有知識性、參與性、審美性、情趣性和綠色環保的特點。

傳統森林旅遊活動中有很多汙染環境、破壞資源的行為發生,這些是與生態旅遊相違背的,不能稱之為森林生態旅遊,因此所有的森林旅遊並不都是森林生態旅遊。一些森林旅遊企業,為了更好地推銷旅遊產品。假借“生態旅遊”的招牌,從事“非生態旅遊”“破壞遊”,導致森林的破壞程度更加嚴重,要充分區分森林旅遊和森林生態旅遊,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的管理。

6.1.2森林旅遊發展曆程

森林旅遊源自於古代的野遊活動,但真正意義上的森林旅遊則來自於1872年美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由此將野外遊樂活動擴大成全民娛樂的重要項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意識到了在森林中發展旅遊業的生命力。到1960年,森林旅遊由於它的現實價值而最終獲得了各界人士的承認,而且一躍成了森林資源的一個主要部分。同年在美國舉行了以“森林多目標利用”為中心議題的第五屆世界林業會議,與會各國學者公認此經營方針為現代林業經營的最高原則。也是在196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森林多種利用及永續生產條例》,把森林經營分為五大目標:①野外遊憩;②放牧;③木材生產;④保護集水區;⑤保護野生動物。這樣就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野外遊憩為森林經營的首要目標。1962年,美國內政部又創立了野遊局,進一步推動了森林旅遊的發展。美國因此而成為野外活動最盛行的國家,參加野外活動的人數曾占到全國人口的90%以上。在1977年,美國野外遊憩活動的消費突破了1600億美元,超過了石油工業而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到20世紀80年代,每年都有超過10億人次到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野外遊憩活動消費高達3000億美元,美國人1/8的收入都花在了野外遊憩上。

鑒於美國的成功經驗,世界各國也紛紛開展了森林旅遊活動。日本從1960年開始擴大森林公園的麵積,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把國土麵積的15%劃為森林公園。德國政府提出了“森林向全民開放”的口號,有的州規定距離居民區步行半小時路程內的森林都是遊樂林,人口5萬以上的城市周圍10千米以內的森林和人口5000到5萬的城市周圍3千米以內的森林均劃為遊樂林。目前,德國森林公園總麵積392萬公頃,其中森林麵積207萬公頃,占國土麵積的15.8%。蘇聯在1958年製定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法規與定額》中正式規定了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周圍應設置5~10千米寬的森林公園帶,強調森林公園是以森林為主體的,供城市居民遊覽及體息的綠地。澳大利亞的森林公園發展很快,全國共有243處,麵積超過1500萬公頃。伴隨著發達國家的熱潮,發展中國家的森林旅遊也蓬勃發展。泰國目前已有14處森林公園。肯尼亞的森林公園1963年接待遊客僅6萬人次,到1980年增加到45萬人次,外彙收入增加9倍,占整個國家外彙收入的20%以上。由此可見,以森林為主體的森林旅遊,在現代旅遊發展體係中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中國的森林遊樂活動有著悠久的曆史,孔子周遊列國,李白雲遊山水的詩賦,徐霞客的遊記等都有森林旅遊的影子。現代的森林旅遊業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林業麵臨經營資金無來源、林業人員大量失業、林業的經濟效益與森林效益相互衝突的背景下,原國家林業部提出了林業分類經營、加快建立森林公園、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戰略決策,並根據中國國情對森林公園實行事業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的經營模式。

6.1.3森林旅遊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林業局中國森林公園網的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2747處,總麵積1703.0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746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旅遊區1處,麵積1176.48萬公頃;省級森林公園1238處,縣(市)級森林公園762處。9個省的森林公園總數超100處。

2011年,2191處森林公園(含白山市國家森林旅遊區)共接待遊客4.68億人次(其中海外遊客1207.33萬人次),旅遊收入376.42億元,分別比2010年度增長18.2%和27.6%。據測算,2011年全國森林公園創造的社會綜合產值達3000多億元,有344處森林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235處)旅遊收入超1000萬元,其中107處(國家級83處)收入5000萬~1億元,61處(國家級55處)超億元。

據對18個省(區、市)的不完全統計,228處森林公園(國家級41處)目前免收門票,享受免票服務的遊客達7187.24萬人次(國家級3609.7萬人次),分別占年旅遊總人數的15.4%和13.8%。山西省的全部縣(市)級森林公園免票開放,日接待遊客36萬人次,直接受益人口達1600萬。

6.1.4森林生態旅遊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1)生態旅遊對遊客的要求

在參觀一個地方之前,要了解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點。尊重訪問目的地的文化,不要將自己的文化價值強加於人,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觀看野生動物時,不要穿鮮豔的服裝。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摟抱、不恐嚇動物。自覺做到不踏踩珍稀植物,不采集受保護和瀕危的動植物樣品,不購買受保護的生物及製品,不亂丟垃圾、不汙染水土,去特殊地區要自備用具將垃圾帶回。積極參加保護自然生態的各種有益活動。通過旅遊實踐,了解自然對人類的要求,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環境的關係有更清楚的認識。

(2)生態旅遊對旅行社及導遊的要求

要有引導遊客保護環境的觀念,旅行策劃者(旅行社)要有明確的生態意識,領隊、導遊要適時對遊客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選擇具備生態旅遊條件的目的地,避開脆弱、敏感的生態地域。在計劃階段,要充分聽取地域生態科研人員和自然保護團體的意見。旅行團隊人數要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一般在20人以內。對遊客進行事前教育,以提高遊客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培訓導遊,使他們理解和執行生態旅遊的概念。盡量安排熟悉當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導遊。盡量選用當地人經營的旅館,並向旅遊者建議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環境土特產品。指導遊客與當地人進行交流,組織各種有助於自然生態保護的公益活動。

(3)緊急情況的處置

一般來說,指南針、砍刀、獵槍、釣魚工具、放在不透水容器中的火柴、雨衣、長衣長褲、繩子、紅藥水及蛇藥等,是森林旅遊不可缺少的必備物品。此外,還應掌握一些森林旅遊緊急情況處置的小知識。

1)迷路:萬一迷了路不要慌亂,可先估計一下從能確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遠,然後在身旁的樹上刮下些樹皮做標記。要把樹幹四周的皮多刮掉些,以便從任何方麵都能看到。這樣,最後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迷路時如發現小溪、河流,那就沿著它們走,它們可帶你走出森林。

2)防病:長途旅行不可能攜帶更多的水和食品,因此免不了在旅遊途中自尋水源。雖然森林中的溪水看上去清澈見底,卻常常含有能將人致死的病菌,所以必須煮沸後飲用。所幸的是,森林中有很多能提供水分的植物。在旅行之前,應該掌握一些辨認可食植物的知識。如果沒來得及上此一課,那就仔細觀察鳥和猴子都選擇哪些野果為食,這些食物對人體也是無害的,可放心食用。

3)避雷擊:如果在森林中遇到雷雨,要到附近稠密的灌木帶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樹下。高大的樹木常常引來落地雷,使人遭到雷擊。避雨時應把砍刀等金屬物暫存放到一個容易找到的地方,不要帶在身上。

此外,森林中蚊子、扁虱、水蛭等害蟲很多,因此在旅遊過程中不可貪圖涼快穿短衣褲,耐應紮緊褲腿和袖口。當夜幕降臨時,最好支起帳篷或蚊帳睡覺,以防蚊蟲叮咬及潮濕冰涼的森林氣候誘發關節炎等疾病。

6.2森林與健康

森林由於獨特的生態特點,可以通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進行影響,促進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發育,使人獲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舒適,從而有著保健身心的功能。

6.2.1森林與人體生理健康

人們對森林的保健功能的認識由來已久,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森林進行消毒防腐等,西漢枚乘在《七發》中寫道,楚太子有病,吳客為他治病時說:“遊涉乎雲林,周馳乎蘭澤,弭節乎江潯。掩青蘋,遊清風。陶陽氣,蕩春心。”明代醫學家龔運賢在《壽世保元》中說:“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因為根據傳統中醫理論,人應該和地氣相接以達到人體的陰陽平衡。所以人必須積極參與到自然界中,方能保持身體康健,所以森林成為人們身心保健的不二場所。

(1)森林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氣

森林內有大量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而森林不僅有著豐富的氧氣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比較低。因為森林植物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固定在樹幹、枝、葉、根中。森林每生產1克幹物質需吸收1.84克二氧化碳。每公頃闊葉林一天能夠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釋放730千克氧氣。無論是豐富的氧氣含量還是較低的二氧化碳含量都對人體生理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超過一定比例,就會危害人的健康。通常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約為0.03%;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超過0.05%時,人就會感到氣悶、頭暈;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4%的時候,人就會出現心悸、嘔吐等症狀;而在空氣中含量超過到20%就會導致死亡。所以森林中因為光合作用所改善的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著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