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城市之林(1 / 3)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曆史可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稱,它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斷製造人類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氣。森林是氧氣製造廠,是粉塵過濾器,是天然蓄水庫,是天然空調……,森林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好處,森林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它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城市與森林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今世界生態化城市的時代潮流和發展方向。森林環城、林水相依已成為一種新的城市建設理念,國內各大城市也都紛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工作,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大力發展城市森林,對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5.1觀賞樹種的起源和發展

關於觀賞植物(花卉)的文字記載,最早始於公元前11世紀商朝甲骨文中,但不是現在花卉一詞的含義,花和卉兩字各有其意,花是指開花植物的花而言,卉則為各種草的總稱。公元6~7世紀,《梁書·何點傳》中才真正出現花卉二字,即指有魅力的花和草,這說明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利用和欣賞花卉。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宮室庭院中廣植花草樹木,並形成了園林的雛形。此時人們對花卉的應用和欣賞已開始帶有感情色彩,以情賞花,以花傳情之趣體現在勞動與生活中。這在中國最早的民歌總集《詩經》以及《楚辭》《禮記》《博雅》等古籍中都有記載。如詩經中記“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都是記述當時男女青年相愛或親友之間別離時用芍藥切花、柳枝以及其他芬芳花枝相互贈送表達愛慕或惜別之情。《楚辭·離騷》中記“餘既滋蘭之九畹兮”,文中之蘭是指菊科的澤蘭,古代稱蘭草、佩蘭,莖葉含芳香油,又可殺蟲,深受古人喜愛,認為此花“能殺蟲毒、除不祥”,又視為此自喻,比擬自己的高潔品德,抒發自己憂國憂民不得誌的惆悵之情。這些都說明這一時期,花卉在我國的栽培亦相當廣泛,在我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起過相當大的作用。

秦漢時期,封建統治者出於維護封建秩序和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統治階級將花卉製品視為表彰功臣、宣揚王室功業的主要方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發展、佛教的傳入、西行求法等活動為古代文化藝術的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大量修建佛教建築(寺、塔、石窟)和都城建築的同時,也促進了園林建設的發展與花卉栽培,使花卉由純生產栽培走向觀賞栽培。皇家權貴廣辟園苑,大造溫室,穿池堆山,遍植奇花異木;民間種花、賣花、賞花也漸成風尚。有關花卉的書、詩、畫、歌、工藝品、藝術品陸續麵世。例如,記載花卉科學技術方麵的書籍有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西晉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狀》,後者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分類學專著。

至隋、唐和兩宋時期,隨著大唐盛世的百業興旺、宋代的穩定與繁榮,養花、賞花蔚然成風。據傳,當時點茶、掛畫、燃香和插花合稱“四藝”,成為當時社會特別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時尚。花卉工藝品和花卉繪畫以及盆景、插花等藝術品層出不窮,可稱中國史上花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著名的花卉專著專譜也相繼問世,如《魏王花木誌》、《園庭草木疏》(唐·王方慶)、《平泉山居草木記》(唐·李德裕)、《本草圖經》(宋·蘇頌)、《揚州芍藥譜》(宋·王觀)、《菊譜》(清·弘皎)、《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等。

明清兩代,是中國各類花卉著作甚多且內容全麵豐富、科學性較強的時期。這標誌著中國花卉栽培和應用理論的日臻完善和係統化。花史、花譜等屢見不鮮,尤其是插花專著的麵世,對日本花道界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為中外插花藝術家借鑒。這一時期內,著名的花卉專史、專譜和專著有《群芳譜》(明·王象晉)、《本草綱目》(明·李時珍)、《長物誌》(明·文震亨)、《灌園史》(明·陳詩教)、《花史左編》(明·王路)、《汝南圃史》(明·周文華)、《羅蘺齋蘭譜》(明·張應文)、《花境》(清·陳淏子)、《廣群芳譜》(清·汪灝)、《菊譜》(清·李奎)、《鳳仙譜》(清·趙學敏)等。盆景藝術著作有《盆景》(明·吳初泰)、《盆景偶錄》(清·蘇靈)、《素園石譜》(明·林有麟)。插花藝術專著和涉及插花藝術的著作有《尊生八筏》(明·高濂)、《瓶花三說》(明·高濂)、《瓶花譜>(明·張謙德)、《瓶史》(明·袁宏道)、《瓶史月表》(明·屠本畯)、《浮生六記》(清·沈複)。

清末以來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中國連年戰患,國力下降,花卉業停滯,花田幾近荒蕪。花卉資源及名花品種屢被掠奪,或大量流失,僅有少數地區經營花卉栽培。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城市園林建設逐漸受到重視,中國花卉業有了蓬勃的發展,如菏澤、洛陽的花農重整花田,收集品種,恢複牡丹生產;武漢園林部門積極開展荷花品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等。

近年來,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百業興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觀賞植物作為一種產業得到空前發展。園林觀賞植物及其產品再次走進國民經濟領域中,成為高校農業生產的組成部分,正朝著商品化、專業化方向邁進,很多地方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業。目前,全國已有百餘個城市選定了市樹和市花,每年各地有花市或專業性花卉展覽活動,加速了花卉科技、花卉藝術方麵的交流與切磋。花卉業的興旺,花文化的深入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成就,展現著中華民族創造現代文明的新姿態。

5.2觀賞樹種的價值

人類從遷徙轉為定居,由農村走向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種設施的完善以及人口的增加,城市化進程也越來越快。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但是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環境的逐漸惡化,人們對生態美學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城市可持續發展需求,人們把目光轉向了陸地上功能最強的生態係統——森林。把“森林引入城市,將城市建立在森林中”已經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發達國家把林業的研究重點轉向城市,並逐步形成了現代林業的一個重要的專門分支——城市林業。城市林業是“以服務城市為主旨的林業”,它是園林與林業融為一體的林業,是城郊一體化,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林業。城市林業既是園林的擴大和延伸,又是傳統林業的凝練和升華。

觀賞植物作為城市林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被視為城市之“肺”,具有獨特的生態服務功能,同時觀賞植物廣泛參與城市生態係統中物質、能量的高效利用,在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係統動態自我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從而在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這些方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效益。

5.2.1觀賞植物的生態效益

觀賞植物在城市生態係統中起著動態調節作用,其主要是通過其生態效益來實現。觀賞植物的生態效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改善城市小氣候

城市森林是氣溫和地溫的“調節器”、太陽輻射的“吸收器”。對改善城市小氣候有明顯的作用。觀賞植物的降溫作用明顯,它對溫度的降低作用主要有三種機製。

觀賞植物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除一小部分用於光合作用轉化為化學能外,絕大部分用於樹木的蒸騰作用而降低氣溫(一株成年樹生長季節,一天可蒸騰約44千克水,相當於5部10450焦/時的冷氣機開20小時)。據估算,樹冠覆蓋每提高1%,樹木中午降低溫度2~4℃,冠下地上15米處高度比無樹木覆蓋區域低7~13℃。

觀賞植物通過反射和吸收太陽輻射而降溫。觀賞植物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使達到林下的光照強度大大減弱,根據N.J.羅林堡研究,單片葉子對可見吸收約75%,反射約15%,透射約10%。一般而言,植物對太陽光的反射率為30%~60%,對紅外線範圍的反射率可高達90%以上,而城市下墊物的建築材料瀝青僅為4%,鵝卵石鋪裝為3%。相比而言,觀賞植物對太陽輻射有較好的反射作用。

植物通過葉麵大量水分的蒸發帶走熱量,提高空氣周圍的濕度而降溫。觀賞植物的蒸騰作用強大,1株成年大樹,1天可以蒸發4千克水,使林下空氣濕度明顯上升。夏季行道樹能提高街道上的相對濕度10%~20%,1公頃林木增加的空氣濕度相當於相同麵積水麵的10倍,空氣濕度增加了,水分蒸發又會帶走更多的熱量,使氣溫進一步降低。

(2)維持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

由於城市人口稠密,工業生產密集,呼吸和燃燒消耗大量氧氣,並積累二氧化碳,如果在無風或微風的情況下,大氣交換不充分,勢必會造成城市局部地區氧氣供應不足,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迄今為止,任何發達的生產技術都代替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隻有城市綠地才能保持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平衡。因此觀賞植物具有“天然固碳場”和“天然氧吧”的美稱。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每生長1噸的生物量,可以吸收1600千克二氧化碳和水分,產生1200千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1克葡萄糖,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樹木在生長旺季,1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1噸二氧化碳,釋放出750千克氧氣。一株10年生的山毛櫸(葉表麵積1600平方米),每小時可吸收2.35千克二氧化碳,釋放1.71千克氧氣。另據有關專家測算,1公頃城市綠地在1小時內可吸收約8千克二氧化碳,相當於200人相同時間的呼吸量。

(3)緩解“熱島效應”

當前,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熱汙染越來越嚴重,忽視燃料的燃燒,人的呼吸及城市下墊麵(城市的下墊麵除少量公共綠地外,絕大部分地麵為磚石、水泥、柏油或混凝土鋪砌)的改變,使城市熱量增加,導致溫度升高,形成“城市熱島”,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觀賞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將液態的水由葉片的氣孔以氣態形式散發到空氣中,並從環境中吸收熱量,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增加濕度,達到植物蒸散冷卻的效果。此外,森林樹冠還能遮擋來自太陽的直接輻射熱和來自地麵、牆麵和其他相鄰物體的反射熱,從而使林分有了降溫的效果,進而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4)防止和降低汙染

觀賞植物有吸附、吸收汙染物或阻礙汙染物擴散的作用。樹木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氟化氫和汞、鉻等重金屬,如加拿大楊可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的70%,氮氧化物含量的67%。城市森林吸附灰塵及懸浮顆粒,隨降水衝刷到地麵,每公頃綠地每年滯留數百千克至數十噸灰塵及懸浮顆粒。通過這兩條途徑,觀賞植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止和降低汙染的作用。

1)觀賞植物能減少大氣汙染和酸雨:

a.觀賞植物大氣汙染:

觀賞植物對大氣汙染的直接淨化作用:城市內工業生產相對集中,大氣中含有1000種以上的有害氣體,不僅造成嚴重的大氣汙染,而且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根據國內外專家對大氣汙染與植物關係的研究,在大氣汙染不超過植物受害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範圍內,植物能吸收大氣中的氟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氣等有毒氣體。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雖不能被植物吸收,但一氧化碳能被土壤微生物吸收,一氧化氮可轉變為二氧化氮而被植物吸收,所以說植物能直接淨化空氣,減少大氣汙染。

觀賞植物通過產生負離子淨化空氣:空氣負離子既能還原來自大氣的汙染物、氮氧化物、香煙等產生的活性氧(氧自由基),減少過多活性氧對人體的危害,也能使帶正電的空氣飄塵中和而變為無電荷後沉降,從而使空氣得到淨化。而觀賞植物能以其特有的森林小氣候成為產生空氣負離子的良好環境,換句話說,觀賞植物具有淨化空氣的作用。

b.觀賞植物能降低酸雨危害: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氣體,觀賞植物通過葉片的吸收作用對二氧化硫進行淨化,能有效減少酸雨危害。

2)觀賞植物有殺菌和滯塵的作用:

a.觀賞植物的殺菌作用:空氣中細菌的含量是評價城市環境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城市空氣中約有37種杆菌、26種球菌、20種絲狀菌和7種帶狀菌。一般情況下,每立方米城市空氣中的含菌量比森林區高7倍多。觀賞植物具有殺菌作用的物質是其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分泌出來的香精、有機酸、醚、醛和酮等化學物質。如鬆樹分泌的殺菌素能殺死白喉、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每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殺菌素。森林還能產生稱為“空氣維生素”的負離子,起到殺菌的作用。

b.觀賞植物的滯塵作用:觀賞植物具有滯塵功能主要是因為樹葉表麵不平,多絨毛,且能分泌黏性油脂。同時樹木具有降低風速的作用,風速降低,空氣中的大顆粒汙染物就會沉降下來,然後樹木可以利用龐大的葉麵及其柔毛和粗糙的幹皮,吸附飄在城市空氣中的懸浮塵粒,借降水將其衝刷至地麵,淨化城市空氣。林木的葉片可以吸收一部分空氣中的塵埃。觀賞植物滯塵率達70%~90%,每公頃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噸粉塵,城市綠化地空氣含塵量比一般非綠化地帶少一半以上。

3)觀賞植物有減輕土壤汙染的作用:土壤汙染可以由大氣汙染和水質汙染而引起。工廠排出的含有重金屬的廢氣、煙塵和其他有害氣體,工業廢水、廢渣,農業上施用的化學農藥、某些毒性除莠劑及汙水灌溉等都會汙染土壤。土壤汙染後,能引起土壤酸化或堿化,影響有些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利用某些植物根係對土壤中汙染物質的吸收,就能減輕土壤汙染。

4)觀賞植物有淨化水體的作用:研究證明,樹木根係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質,減少水中的含菌數量。觀賞植物對水域的淨化,主要是通過植物分解和轉化某些有毒物質實現的。在有毒物質濃度較低的情況下,植物能吸收某些有毒物質,並在體內將有毒物質分解和轉化為無毒成分。例如,植物從土壤水中吸收丁酚,丁酚進入植物體後,就能與其他物質形成複雜的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對水體產生淨化作用。

5)觀賞植物有減少噪聲汙染的作用:在城市裏有機器的隆隆聲、汽車鳴笛聲、人們的說話聲、飛機的轟鳴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僅靠建築物和消音措施很難將這些噪聲消除。而觀賞植物對治理噪聲有明顯作用。樹木能減少噪聲汙染,是因為噪聲能投射到枝葉上被反射至各個方向,造成枝葉微振致使聲能消耗而減弱。設計和配置合理的喬灌木種植組合可減少城市噪聲,高大稠密而寬闊的林帶加上鬆軟的森林地表也可使噪聲減少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