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隴南民間編織 第三節民間編織的文化意蘊與生態意義(1 / 3)

第十一章隴南民間編織 第三節民間編織的文化意蘊與生態意義

民間編織是民間工藝品的主要種類之一,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就地取材而製作的勞動用品,它具有悠久的曆史,伴隨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從史前時期印紋陶器上的編織品拓印文飾來看,民間編織並不晚於陶器而產生。與其他工藝品相比,編織工藝品更具有取材便利、製作便捷、造型多樣、用途廣泛、自然環保等優點。它涉及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生產勞動、飲食、居住、婚嫁、節慶、宗教祭祀等眾多領域,從用途功能來看有勞動工具、盛食器皿、炊具、服飾、玩具等日常用品;從製作材料來分有竹編、柳編、藤編、草編、棕編、毛線編織等,類型多樣,造型豐富多彩。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與生態環境差異明顯,所以民間編織的材質、造型、用途也體現出無比豐富性,從而形成了我們這個具有悠久曆史的農業大國豐富的民間編織文化。作為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載體的民間編織工藝品,不僅僅具有實用功能,同時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更為可貴的是具備了農耕文化的生態意義。在以西方文化為主要基因的都市文明飛速發展的當代,對中國傳統民間編織工藝品進行有效的挖掘、保護、推廣和開發,不僅有利於傳統民間文化和藝術的保護,也更有利於樹立和強化中國當代社會文化自主意識,維護自然生態的良性發展。

一、文化意蘊與審美價值

(一)文化意慈

文化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從更為本體的含義來講,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生存方式,也即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區別於“自然之文”的“人文”。所以民間編織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民間編織工藝品則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具有悠久的曆史,伴隨著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而發生,是民族文化的視覺存在形式,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中國本原宇宙觀、美學觀、情感氣質、心理素質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國本原文化的哲學體係、藝術體係,愈是具有廣泛群體性的民間美術門類,愈是反映了中國本原文化與藝術形態。民間編織是民間美術的主要門類之一,與其他民間美術相比,民間編織與廣大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關係更為密切。民間編織工藝品也是人們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所創造的人類物質文化的組成部分,一件普通的民間編織工藝品的背後,不僅標誌著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也凝結著當時人們的生產習俗、節慶習俗、信仰習俗、婚嫁習俗、飲食習俗等眾多民俗文化信息。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時代,民間編織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因此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族文化的融合,民間編織工藝品的種類、造型也在不斷地豐富和變化,所以民間編織工藝品的造型與類型變化中,隱含著民族和民俗文化的發展變化軌跡。在民間,有時一件編織工藝品往往具有多種功用,所以其中又交織著多種民俗文化信息。民族文化可以通過曆史文獻、文學、藝術等形式來係統地記載,是顯性的。而民俗文化是隱性的,它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眾多的民間工藝品,是傳承民俗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正因為如此,民俗文化也容易因時代與生活的發展變化而流失,對其進行有效的整理與保護,也是我們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徑。

從文化的內在含義與表現形式綜合來考察,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區別和對立,但從人類生存的根本去審視,一種文化的先進與否,應以是否有益於人類生存為依據。老子的哲學中講“進道若退”,其實也提示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麵性,農業文明有其保守與節奏緩慢的弱點,但也正是其優勢,在工業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在不斷地異化,正是人與自然極度對立的結果。而具有農耕文化主體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其精神核心是“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與西方文化凸顯的人與自然對立有本質區別。民間編織作為民間工藝品的主要門類,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其生產過程、使用過程、廢舊處理過程綜合考察,始終保持與自然的親近與和諧關係,體現的是“人文”與“自然之文”的辯證統一,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精神。

(二)審美價值

民間編織工藝品雖然突出了牢固結實、經濟實惠的實用意義,但同時也產生了獨特的審美屬性。從藝術發生學的角度來考察,形式形態是美術形態發生的起點和開端'伴隨著人類社會製造工具而起源。民間編織工藝品作為史前時期就已發展成熟的勞動用品,其中也包含了原初形態的審美意識,而且具有濃鬱的民族審美特征。一方麵民間藝人在製作時不僅突出實用性,也追求諸如造型的對稱均衡、肌理的均勻、色彩的潔淨樸素等形式因素,從他們的審美觀念出發,來精心設計和塑造,從史前時期印紋陶器上的文飾來看,中華民族早期人類已經從編織品的文理中感受到了一種排列重疊的韻律之美,並主動運用於陶器的裝飾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此後的民間編織品,在注重材質本身的形式美感的同時,有些還用適當的繪畫形式進行裝飾和美化,以加強形式美感。同時由於各種民間編織工藝品特殊的用途,決定了其造型和製作方法的多樣性,也會自然形成線條的粗細與疏密、方向趨同與錯綜、肌理的粗糙與光滑、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等形式美感,而且毫無做作之感,產生了渾然天成的審美情趣。廣大勞動人民不僅是這種美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欣賞者,他們在購買這些生活用品時,不僅要看結實牢固的實用性,也從視覺審美的角度進行審視和挑選。可見,民間編織工藝品正體現了審美與實用的無間結合。尤其在造型雷同、質量低劣的塑料用品泛濫的今天,民間編織工藝品不僅具有牢固耐用的實用價值,而且更具有淳樸、憨厚、素淨的審美意義,這種美不是刻意追求的純形式美,而體現了樸實無華的鄉村生活之美,是廣大勞動人民審美情趣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