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隴南民間編織 第三節民間編織的文化意蘊與生態意義(2 / 3)

同時,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聚居繁衍的具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民族融和與發展過程中,形成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各地區的民間藝術在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總體審美特征的同時,也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特征。東西南北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間編織品也體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風情與審美特色。西北民間編織的樸厚,西南民間編織的清新,東南民間編織的清秀,東北民間編織的粗曠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多樣、富有民族文化意蘊的編織品,形成光彩奪目的民間編織文化。處於中間過渡地帶的民間藝術,則往往又體現出多種文化的交融互補以及綜合性特征,例如甘肅隴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民族融合的走廊和端口,所以當地文化和藝術也體現出秦文化、中原文化、氐羌文化、巴蜀文化融合的多文化特征'當地民間編織工藝,也體現出多文化交融的審美屬性,並體現出從南到北的過渡性色彩。隴南北部的民間編織工藝品具有北方民間藝術樸厚粗曠的審美特征,而隴南南部的民間編織工藝品則又具有川蜀文化藝術細密多變的審美屬性。

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種古老形態,民間編織品在當代依然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審美價值,尤其在和當代鋪天蓋地的工業用品相對比的情況下,其樸素、單純、稚拙的文化品格與藝術特征,對當代民族美術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況且“現代”與“傳統”本身就是相對的,“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現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在當代服裝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裝修設計中,巧妙運用傳統民間編織的形式因素,不僅能增強形式美感,而且能增強現代設計中的民族文化個性和品格,建立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的文化自主意識,促進民族工藝美術的健康發展。

二、生態意義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創造出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不斷地以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環境惡化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嚴重問題。所以,人類必須對自身的文化進行重新深人思考,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日趨顯示出其強大的辯證思維色彩,傳統民間文化和藝術也顯示出其無可替代的生態意義。

民間編織工藝品的自然生態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其一,是原材料生產的天然性。需要指出,當前中國廣大農村正麵臨礦產資源濫開采、濫挖掘的不利局麵中,植被被破壞,河流被汙染,農村的自然生態因此也在急劇惡化。而相比較之下,民間編織工藝品生產則大多取材於勞動人民生活的環境中,除了部分當代編織工藝品用廢舊工業原料以外,大多民間編織工藝品以山野的竹子、柳條、藤本、草本植物和莊稼秸稈為主,所以其原生態性首先體現在製作材料的天然性,不像其他工業原材料開采以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以植物和莊稼秸稈為主要原材料的民間編織工藝品,伴隨著時令節氣的循環往複與農業生產年複一年的運行,其製作原材料也不斷地產生,而且隨著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以及農業的發達,其原材料永遠不會枯竭,是一種自然的可再生資源。其二,是生產過程的純手工性。與工業用品相比,民間編織工藝品的生產過程以手工編製為主,幾乎不涉及機器生產,不排放任何廢氣、廢水和垃圾,所以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幾乎不形成任何汙染。同時,編織的勞動過程本身也是人身心的一種諧調運動過程,不僅避免了機器對人體的各種輻射,也能使人得到間接的鍛煉。其三,是廢舊品處理的自然回歸性,民間編織工藝品整個循環過程都是體現了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以竹子、柳條、藤本、草本植物和莊稼秸稈為原材料的這些工藝品在廢舊以後,在農村一般都用於燒炕、燒火做飯,變為另外一種能源被再利用,燒炕、燒火做飯所得的草木灰又通過多種渠道變為土地肥料,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整個生產、消費和廢舊處理過程是一個能源被不斷充分利用的良性循環過程。

另外,民間編織工藝也有其獨特的文化生態意義。如前所述,民間編織工藝品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審美屬性,其造型的純樸自然,色彩的清新雅致,本身就包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在經濟、實用的同時,也使人得到審美愉悅和文化陶冶,現代科技文明極端發展的結果,不僅會嚴重破壞自然生態,也會導致人類的心理失衡、精神危機,社會文明的標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就像有人指出的,“科學技術越大量決定人的生活,人的心靈越需要滋養和安撫”閱,而後現代藝術的起源,也正源自建築領域對現代大工業城市毫無個性、單調乏味、象火柴盒子一樣千篇一律的建築群的反感和反叛,強調對傳統建築人文氣息的回歸。近年來城市居民對民間工藝品的收藏熱,也正體現出高科技時代人類的一種普遍心理需求,傳統民間文化也正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批量生產的工業用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民間編織工藝品,許多過去常用的民間編織工藝品在農村已經或正在消失,依附於其中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隨之流逝。除了民俗文化的流失以外,大量的塑料製品也逐漸改變著農村的生態環境,塑料製品代替了眾多的民間編織品:在菜市場已經很少見到提著手工編織的菜籃子買菜的人,代之以清一色的塑料袋;人們使用的保溫瓶也幾乎都是塑料殼,以前那種用竹蔑編製外殼的保溫瓶基本絕跡;過去農村人使用的木水桶也被塑料桶、塑料壺替代……同時由於許多塑料製品的質量低劣,使用時間短,所以加速了環境汙染的速度。目前的農村,廢棄的塑料垃圾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不僅汙染土地,也汙染著水源。除農村以外,城市麵臨的環境問題更為嚴重,人類每天製造出的塑料垃圾更無法估量,目前部分城鎮在城區無法處理垃圾的情況下,則將垃圾運往周圍農村的深溝之中,致使周圍農村的環境極度惡化,隨著洪水暴發,這些垃圾再次被衝往下遊,使整個河流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