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隴南民間編織 第三節民間編織的文化意蘊與生態意義(3 / 3)

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吃飯維持生命是人類首先解決的問題,而民間編織品則正體現了這種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與農業社會和諧發展。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絕對離不開工業文明,但不能將工業文明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唯一標尺,而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協調發展。過度追求工業文明的發展,勢必會導致能源的枯竭,生存環境的惡化,人類生活結構的失衡。農業文明的發展過程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並且不伴隨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而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是直線性的,是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根本,並伴隨著對生存環境的極端破壞,其對廢舊品的回收與再利用也依然是以汙染環境為代價。所以,民間編織工藝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依然具有其難以替代的自然生態意義以及文化和審美價值,對處於發展中的當代中國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其實在世界範圍內風行的所謂後現代、後工業、後殖民等概念和思潮,依然是圍繞人類對淳樸自然的回歸為核心,所以在中國廣大農村繼續推行和倡導民間編織品,在民族美術文化和民族工業的發展中,有機融合民間編織工藝,既是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國社會自然生態保護和文化生態構建的迫切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所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精神。與農耕文化相互依存,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民間編織工藝品,理應在當代中國社會繼續推廣和發揚光大。

結語:生存現狀與保護問題

中國民間編織工藝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包含著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出獨特的民族審美心理特征,從其生產到使用過程都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協調發展,在當代高科技帶來的負麵效應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的形勢下,應注重對民間傳統工藝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這既是科學發展觀基本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

但目前中國民間編織工藝品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在消費文化的衝擊下,具有農耕文化特征的民間工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來自社會和自身的雙重否定和拋棄,民間工藝與人們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農村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的巨變,最終導致民間工藝品的整體式微。而部分地區近年來的所謂“保護和開發”,其實具有強烈的功利性質,大多是打著文化牌子的商業活動,因為民間編織工藝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和生存空間基本被瓦解,而這些被開發出來的民間特色工藝品,其性質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淪為純粹的旅遊紀念品和商品。與生產勞動的疏離、文化身份的變異是當代民間編織工藝品的生存現狀和潛在危機,有效保護、合理開發民間編織工藝,已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目前中國政府和相關文化部門都十分重視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出台了一係列重要文件,也形成了國家第一、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中將部分地區的竹編、草編、柳編也列入其中,體現了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民間編織工藝的重視。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民間編織工藝,主要體現了一種文化層麵的保護意識,而作為實用性突出的民間編織工藝品,其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意義方麵,所以民間編織工藝同時具有文化生態和諧與自然生態保護的雙重意義。離開與現實生活的聯係,單純地從文化層麵進行保護和挖掘,不能從根本上達到保護的目的,隻認識到其價值和意義還遠遠不夠,應通過相關措施提高民間編織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才能從本質上達到弘揚和保護的目的。所以,要使民間編織工藝在中國民間得到複興,對中國社會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首先,在保護意識方麵要將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同時並重,在提倡民間編織品與傳統文化傳承關係的同時,更要注重民間編織品在自然生態保護中的重要性。其次,在保護措施方麵要依靠政府幹預的力量,盡可能提高民間編織品的生產速度和在當代社會的使用率,適當限製相關工業製品的無節製生產和浪費型使用,形成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協調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也要注重民間編織品自身的生態環境建設,營造其生存和發展的文化生態空間,否則,民間編織品隻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潮流中淪為城市居民家中的藝術收藏品,脫離其賴以生存的現實生活土壤。最後,在文化觀念方麵還要處理好社會發展與傳統民間文化保護的辯證關係,我們不可能回歸到原始淳樸的封建小農經濟社會,人類社會及其科技還會繼續向前發展,作為民間編織工藝品的主要生存土壤和生產基地,農村的發展也是曆史的必然,機器工業產品會繼續對傳統民間編織工藝形成強大衝擊。但隨著人類生態環境保護的日趨緊迫,傳統民間文化和藝術已逐漸顯示出其無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民間編織工藝最終也會得到人們的青睞,並在中國廣大民間蓬勃發展。我們早一天認識到其文化價值和生態意義,形成全社會自覺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就會在發展的道路上少走彎路,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