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不久,一個可愛的男孩出生了。可是,如同前4次一樣,嬰兒出生後不到8小時,全身上下變得蠟黃發亮,如同蠟製的洋娃娃。
一切症狀都表明,這是典型的新生兒溶血症,除了徹底換血,別無他法;一些人憂心忡忡,難作決斷。林巧稚沉思良久,斷然拍板:“總要有人來闖這第一關。就這樣幹吧!出了問題由我來承擔。”
她和助手們擬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切開臍靜脈,抽出病血,把新鮮、純淨的血液一滴滴注入嬰兒的體內
手術成功了。健康的血液,在嬰兒體內暢流。孩子皮膚的顏色,漸漸恢複了正常。
病房裏洋溢著歡樂的笑聲。孩子的父母拉住林巧稚,不知說什麼才好。為了表達一家的感激之情,他們決定給孩子起名為“協和”,以紀念這個讓他們永遠難忘的地方。
兩周後,“協和”隨父母回到了塞外。林巧稚讓薑梅經常去信隨訪。聽說孩子身體、智力發育都很正常,她十分高興。過了兩年,焦海棠又懷了孕。林巧稚去信,囑咐她仍到北京來生產。這一次,生了一個女孩。兩口子給女孩子起名為“協燕”。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整整十年間,全國一片混亂,在這混亂的年代裏,林巧稚也受到了衝擊,但是,她以頑強的毅力和鬥誌,堅守自己的崗位,盡自己一個醫生的天職,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由衷稱讚。
一晃10年過去了,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了。林巧稚心頭的烏雲也頓時化作了一片彩霞,她欣喜之中在盤算。如何讓餘年發出更大的光和熱,更好地為入民服務?
“我們要像春蠶一樣,將最後一根絲吐出來,貢獻給人民”
這時,周恩來總理的話,又在她耳邊響起。她自知,年紀大了,做臨床工作已是力不從心,但培養年輕人,組織科研工作,還有著廣闊天地,她決心在這個領域裏繼續奮鬥。
1977年9月,她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為醫學科研貢獻自己的餘年》。
不久,她又在《文彙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把醫學科學推向前進》的文章,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此後,林巧稚便一直活躍在醫學界的科研戰線上,為祖國和人民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1983年,林巧稚病重住院,作為一個病人躺在了病床上。
4月22日上午,林巧稚血壓驟然下降,心律接近零點,昏迷了過去。醫院全力以赴組織搶救,但終未能延續她的生命。
“我要走了,不要再搶救了,不要費藥了…"林巧稚彌留之際留下這最後一句話,坦然離開了人司。
此時,時針正好指向12點40分。
醫生們眼看著她心髒停止跳動,一個個淚如泉湧。婦產科的學生們聞訊直奔病室,撲倒在老人身旁
彭真聞訊,立即帶著夫人趕來,心情沉重地向林巧稚的遺體告別。
林巧稚安詳地躺在那裏,她仿佛還在凝思,稍稍上翹的嘴角上,帶著一絲甜美的微笑她走了,帶著欣慰的微笑,而把一切都留給了可愛的祖國。
林巧稚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光輝的一生!中國的醫學界將永遠記住她!廣大的中國人民將永遠記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