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Begg細絲矯正技術(1 / 2)

Begg細絲矯正技術由P.R.Begg醫生最初於1956年以《在矯正治療中的分差力》為題發表於美國正畸學雜誌上,1961年又進一步以《細絲弓技術》在美國正畸學雜誌上發表,展示了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的牙頜模型,震驚了正畸學界。此後,他與美國正畸學者共同研究細絲矯正技術。1971年Begg與Kesling合作寫成《Begg正畸理論與技術》,從理論和臨床方麵總結了他多年來的經驗,使Begg矯正技術成為完整的體係。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正畸專著。從此,Begg細絲技術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獲得好的效果。在這本書的序言中,Kesling說:Dr.Begg是世界上偉大的傑出人物之一,他把他的一生貢獻給了人類。Begg1898年誕生於澳大利亞西部,1981年1月逝世。他畢業於澳大利亞牙學院,於1920年到美國,進入Angle博士的正畸研究所學習和應用Edgewise(方絲弓的矯正技術),後來回到澳大利亞,從事臨床和研究工作。

第一節 Beeg細絲矯正技術的理論基礎

Begg細絲技術的提出,是由於Begg對舊石器時代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咬合進行研究以後從中得到啟發的結果。他發現在人的一生當中,牙齒不斷地同時在兩個方向移動:水平移動——近中移動;垂直方向移動——不斷萌出。這兩個方向的移動都是通過牙齒的磨耗來進行補償,即牙體的頜麵和鄰麵的不斷磨耗,則使牙齒的近遠中徑變小,因而產生的間隙為牙齒的近中移動提供間隙;牙冠的磨耗,為使牙齒的繼續萌出提供空間。他測量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下頜恒牙磨耗與不磨耗牙齒的寬度的均值之差,牙齡是第三恒磨牙剛剛萌出的時期。

總值差為5.28mm,這表示一側牙齒冠寬度之差,全牙弓的牙齒寬度之差則為10.56mm,而上牙弓在這個階段牙冠寬度之差比下牙弓之差隻少1mm。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的乳切牙在剛萌出不久是有正常的咬合的,由於切端的磨耗,逐漸形成切緣水平狀的接觸以及磨牙嚴重的磨耗,使下牙弓向前移動,前牙成為對刃頜,第二乳磨牙上下關係成為近中關係,這樣在下頜第一恒磨牙萌出時,更向前移動與上頜第一恒磨牙成為中性頜關係。而近代人由於食物細、軟,牙齒沒有磨耗,所以第二乳磨牙上下頜關係是中性關係,它們的遠中麵是在一條垂直線上,所以,當第一恒磨牙剛萌出時上下第一恒磨牙是尖對尖的遠中關係。P.R.Begg認為這是不正常的咬合關係。

Nance研究近代人上頜替換成3、4、5,一側餘0.9mm,兩側1.8mm,下頜一側餘1.7mm,兩側3.4mm,所以在乳磨牙完全替換之後,第一恒磨牙才能成為中性矜關係。

所以,Begg通過對澳洲土著居民牙頜的研究,得出兩個結論:

1.正確的咬合並不是上牙弓對下牙弓的一種靜止關係,而是不斷改變的咬合關係。

2.正確的咬合並不是一種固定的解剖狀態,而是在整個牙列生命中永遠改變著的功能調整過程。舊石器時代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牙列多呈明顯磨耗的對刃狀咬合,不但機能良好,而且健康和美觀。

因此Begg完全放棄了教科書上所謂的正常咬合,並認為教科書上的正常頜是虛構的,不切實際的正常,是牙齒矯正學上的一種障礙。Begg建議我們模擬機能性咬合,做為我們的理論目標,也就是通過直立、扭轉和水平向等的方法使牙齒有正確的軸向位置,前牙要有最小的覆頜,在此基礎上還要加上美觀的目的,就是在病員種族特點範圍內所能接受的外形。為了達到上述目的,Begg從他的理論基礎出發,排除推磨牙向遠中和使磨牙後傾及擴大牙弓的方法。而他需要牙齒移動的間隙,因為近代人牙齒沒有磨耗,隻有拔牙才能獲得足夠的間隙。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輕的力暈使牙齒先做牙冠傾斜移動,再做牙根的傾斜移動來達到矯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