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刀赴會
原指關羽隻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曆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曆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六出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布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預”。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六出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布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預”。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九伐中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於五丈原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薑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曆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誌》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薑維共進行了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猛將呂布大戰的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但不是史實,因為據史書記載,參與討伐董卓的沒有公孫瓚,也沒有“三英”,因此小說中“溫酒斬華雄”以及“三英戰呂布”都是杜撰的。“三英”指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
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裏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衝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篇絕世妙文把他們兩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後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
千裏走單騎
建安五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醜,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裏走單騎”最後終於與劉備兄弟主臣相會。
過五關斬六將
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希望招降關羽,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隻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隘,立斬曹操六員大將。
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是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關羽在汜水關前斬殺董卓部將華雄的故事。“斬華雄”這場戰鬥,無論是對關羽還是對這次戰爭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關羽而言,這是他一生英雄的戰鬥曆史的開端,在這以前他隻不過是一個區區縣令手下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的馬弓手;從這以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斬將立功,聲名大振。就這次戰爭的意義而言,他為這支討董聯軍贏得了第一個勝利,鼓舞了聯軍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