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鬥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掩麵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像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敗走麥城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裏,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單騎救主
《三國誌·卷三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記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一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此事還見於《雲別傳》。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遊說東吳群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麵得以形成。
三氣周瑜
這是三國演義裏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三氣周瑜”時諸葛亮在山上彈奏《長河吟》,自敘對周瑜《長河吟》之曲傾心思慕,所以重金求來,又分析天下鼎足三分之勢,言語中殷切勸導之意十分動人。而周瑜回答的則很簡單:“我既為東吳之臣,便與吳主謀事!”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裏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裏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三讓徐州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劉備三讓徐州這件事既有史實,又有虛構。具體說,“讓徐州”是史實,而“三讓”則是虛構的。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這說明,陶謙在臨死時的確曾安頓徐州官員將徐州後事交給劉備,也就是“讓”過徐州。
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乃是周瑜,非是諸葛亮。周瑜文韜武略,盡顯英雄氣概,之所以用羽扇綸巾來形容他就是要體現出他的儒將風采。儒,指文人雅士。將,指大將風範。周瑜在詩中盡顯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又不失戰火紛飛中的大將風範,實乃人中豪傑!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抱負;周瑜少年得誌,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
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襄樊不久,就發生了“水淹七軍”的事件。《三國演義》描述此事說:時值八月秋天,連日大雨不止。關羽把軍隊移於高阜處,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裏,命人放水淹了魏將於禁的七軍,於禁投降,龐德奮戰被擒,誓不投降,引頸受刑,壯烈而死。
群英會蔣幹中計
曹操率兵東指。東吳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戰信後,即毀書斬使,以表白抵抗的決心。於是引發了曹操與東吳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戰。周瑜打了勝仗,但他仍能謹慎從事,進行調查研究,連夜暗窺曹營。周瑜發現曹操水軍的指揮官是從劉表手下歸降曹操的蔡瑁、張允,這兩人“深得水軍之妙”,是東吳破曹的主要障礙,周瑜就產生了“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的打算。
草船借箭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三國演義》是小說,虛構成分極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歎,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