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自然地理卷(2)。

86.近幾年,我國西北、華北頻繁出現沙塵暴天氣。沙塵暴天氣是:

A.慢行冷鋒天氣 B.準靜止鋒天氣

C.暖鋒天氣 D.快行冷鋒天氣

答案D

點評沙塵暴,是春季快速移動的冷鋒造成的。

87.綠色食品是指:

A.綠顏色的營養食品 B.有葉綠素的營養食品

C.經濟附加值高的營養食品 D.安全、無公害的營養食品

答案D

點評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汙染的條件下種植、養殖,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生產技術、衛生標準下加工生產,經權威機構認定並使用專門標識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統稱。無汙染、安全、優質、營養是綠色食品的特征。

88.通常所說的“白色汙染”是指:

A.冶煉廠的白色煙塵 B.石灰窯的白色粉塵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築廢料

答案D

點評所謂白色汙染,是人們對塑料垃圾汙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

89.在中低緯度海區,大洋東部的海水:

A.水溫較高,鹽度較低 B.水溫較低,鹽度較高

C.水溫和鹽度都較低 D.水溫和鹽度都較高

答案C

點評中低緯度大洋東部是寒流經過,寒流流過的海區鹽度較低,暖流流過的海區鹽度較高。

90.我國最大的鹹水湖位於:

A.西藏 B.青海 C.湖北 D.江西

答案B

點評青海湖是我國最大鹹水湖,位於青海。

91.從成因上分析,黃果樹瀑布屬於:

A.斷層侵蝕型瀑布 B.熔岩堰塞型瀑布 C.河流襲奪型瀑布 D.岩溶型瀑布

答案D

點評黃果樹瀑布堪稱世界上最典型、最壯觀的喀斯特瀑布群。

92.在寒冷的天氣裏形成於樹枝、電線等物上的白色而鬆軟的水滴凝結物稱為:

A.霧凇 B.雨凇 C.雪花 D.水滴

答案A

點評霧凇,是由於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結冰的霧滴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

能量知識庫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麵分布的差異,以及海、陸、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麵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征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麵分布的差異,以及海、陸、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麵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征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在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氣候形成不同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等地區,其特點為常年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小,各月平均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2)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這裏年平均氣溫高,但氣溫年較差略大於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間,有明顯的幹濕季之分,離赤道越遠,幹季越長,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係,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

(4)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隻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

(5)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地區,這裏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他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幹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6)地中海式氣候。地中海式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地區最為典型,故名。這類氣候的特點是冬季溫和,夏季炎熱或暖熱,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幹旱,因此又稱為亞熱帶夏幹氣候。

(7)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的溫帶地區,其特點為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在0℃以上),夏季不熱(7月平均溫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達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東部地區,朝鮮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其特點為夏季溫暖,冬季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溫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減少。

(9)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部,由於全年在大陸氣團控製下,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陸中部形成幹燥或半幹燥氣候;而大陸北部,則由於緯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蒸發不旺,降水雖少,但不幹旱,形成特殊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10)極地氣候。極地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區、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在大陸邊緣地區,冬季長而寒冷,但夏季最熱月平均溫可達10℃,苔蘚、地衣是這裏的典型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格陵蘭島、北冰洋諸島和南極洲等地的絕大部分地區,終年在冰雪覆蓋下,最熱月平均溫也不超過0℃,因此被稱為冰原氣候。

(11)高山氣候。高山氣候可能出現在任何緯度,其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都有垂直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範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高度則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12)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在這些地區由於蒸發微弱,因此相對濕度很高。

如何區別天氣和氣候

天氣指某一地區瞬時或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如陰、晴、雨、雪、冷、暖、幹、濕、霧、霜、雷電等。這些大氣狀況都無需借助氣象設備,隻憑人體感覺器官就可覺察到。

氣候與天氣既有聯係又有不同。氣候雖然也是指大氣現象,但卻是多年的平均狀況,通常要靠氣象觀測設備所記錄的氣溫、降水、風、日照、濕度等氣候要素的特征值來反映。

天氣可瞬息萬變,而氣候的變化是循序的、有規律的。“氣候”一詞最早來源於希臘文,它的意思是傾斜的意思,這說明太陽入射角的大小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四種類型的降雨

依據造成空氣上升運動的成因,我們可以把降水分成對流雨、地形雨、鋒麵雨和台風雨四種類型。

鋒麵雨是由於冷暖鋒交會,暖鋒主動抬升或被動爬升,在上升降溫過程中冷凝致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夏季的暴雨都是鋒麵雨。

對流雨是由於高空和地麵的空氣對流強烈,地麵熱空氣對流上升冷卻過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熱帶地區的午後比較常見。

地形雨是由於濕潤的氣團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擋,在爬升過程中冷卻形成降雨,一般多發於盛行風的迎風坡。相應的,盛行風的背風坡則形成了“雨影區”,降水稀少,氣候幹燥。

台風雨,顧名思義是由台風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勢很大並伴隨著大風,常常出現“狂風驟雨”。台風雨持續的時間不一,有時很短,隻有幾小時甚至幾分鍾,有的很長,可以達到幾天,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於台風近中心還是台風邊緣。在東南沿海,更經常受台風雨的影響。

世界的氣溫分布

世界上氣溫的分布首先受緯度的製約,一般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在趨勢上冬季比夏季厲害的多,因此冬季時南北溫差大,夏季時南北溫差小。例如哈爾濱1月的平均溫為-19.7℃,同期上海的月平均溫為3.3℃,兩地差23°,而兩地7月的平均溫分別為22.7℃和27.9℃,相差僅5.2°。

這是因為夏季時緯度越高白天的時間越長,地麵接受太陽輻射的時間也越長,部分地補償了因緯度增高而減少的太陽輻射。而冬季的情況則相反,緯度越高白天的時間越短,地麵接受的太陽輻射也越少,因此南北溫差顯著增大。

由於大陸和海洋的物理性質不同,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大,能起到熱量儲藏器和溫度調節器的作用,所以在同一緯度上冬季海上氣溫比陸上高,夏季陸上氣溫比海上高,靠近海洋的沿海地區,由於受到海洋氣流的影響,冬季氣溫比內陸高些,夏季氣溫比內陸低些。

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洋的影響可以深入到大陸內部,例如盛行於溫帶的西風不但使西歐冬季的月平均溫保持在0℃以上,而且中歐、東歐,甚至西伯利亞也深得其惠,因此從歐洲的中北部直到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冬季氣溫,基本上是由西向東(不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的。但是溫帶的盛行西風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作用都很有限,因為縱貫兩洲大陸西部的高大山係阻擋了西風向東推進,使其影響基本上隻限於西部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