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2 / 3)

在歐洲北部大西洋沿岸,雖然緯度高達60—70°N,但是一月平均溫竟高達接近0℃,這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造成的,強大的暖流帶來大量熱量,使沿岸地區氣溫升高。北美洲西北沿岸也有類似情況。但是寒流卻使沿岸地區氣溫降低,例如,有秘魯寒流經過的南美洲西部沿海,氣溫明顯低於同緯度的大陸內部地區。另外,地形的起伏也使得陸地上的氣溫分布複雜化。

由於氣溫分布具有地勢越高,溫度越低的規律,使得地處亞熱帶和溫帶緯度的青藏高原成為高寒地區、位居赤道附近的非洲乞力馬紮羅山終年白雪皚皚;北半球最冷的地區不在北極,而在西伯利亞東北部,也與那裏的特殊地形有關,那裏的維爾霍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地區曾經分別記錄到-69.8℃和-73℃的絕對最低溫。

麥哲倫航行

在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一支200多人的探險船隊,分乘5艘帆船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員們曆盡千辛萬苦,還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

1521年3月,船隊到達菲律賓。麥哲倫因介入島上部族糾紛,被當地居民殺死。最後,船隊隻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員。他們向西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發地西班牙。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麥哲倫此次航行並不是沒有根據的,當時歐洲大陸風行地圓學說,很多航海家都對此表示有極大興趣,躍躍欲試,卻因各種因素的阻擾,難以堅持完成繞地球一周航行。而西班牙此時正執著於新航路的開辟,因此最終由西班牙王室支持了麥哲倫的航行計劃,承擔了資金等問題。

麥哲倫大致航海路線:從歐洲出發經大西洋過麥哲倫海峽,過太平洋,經印度洋,過好望角,最後通過大西洋回到歐洲。其中經過的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後來命名為麥哲倫海峽,以紀念麥哲倫在人類航海史上作出的巨大貢獻。

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這裏瓜果之多,品種質量之優良,在我國甚至在亞洲,都是名列前茅的。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幹燥少雨,但高山冰雪融水非常豐富,有利於灌溉農業,再加上這裏的日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大,非常有利於瓜果作物的生長和瓜果糖分的積累。因此,新疆的甜瓜、西瓜、葡萄、杏子,等等瓜果類含糖量都很高,營養成分也較豐富。據說全世界有六大果區,新疆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由於新疆各地區的地理氣候,土壤等條件不完全一樣,出產的著名瓜果,其種類、品種也有所不同。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濕氣不易進入。降水量少,空氣幹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一般說,冬季氣溫北疆高於南疆,夏季氣溫南疆高於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準噶爾盆地為零下20度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度,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號稱“火洲”的吐魯番為33度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度,居全國之冠。

由於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因此“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諺語就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新疆氣候差異及其瓜果眾多的形象概括。

歐洲的經濟概況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個大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德國、法國、英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

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占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歐洲經濟發達,發展水平居各洲之首。工業、交通、商貿、金融保險在世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歐洲對人類發展史做出過重大貢獻。現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其中北歐、西歐和中歐一些國家發展水平較高。因此說,歐洲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最多的大洲。

歐洲對人類曆史所做的貢獻,包括先進人物不斷地向世界思想寶庫輸送先進的思想;也包括一批又一批革命家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社會創舉;也包括大批科學家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創造;還包括一大批作家、詩人、音樂家向世界文學藝術殿堂提供了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珍品。有許多地區已被開辟為動物保衛區。

世界城市之最

世界上最東又是最西的城市是南太平洋島國斐濟塔佛鳥尼島上的中心市鎮懷耶沃。它正好座落在子午線上,因此可謂是地球上既是最東又是最西的城市。

世界上最北的城市是挪威的特裏姆瑟城。地處在北緯69度43分。雖在北極圈內,由於它受到暖流的影響,常年不凍,成為水上飛機基地,以及北冰洋捕魚和捕海豹的中心。

世界上最南的城市是烏斯懷亞,它地處南緯54度50分,人口約6千人。居民以牧羊、伐木和捕魚為生。

最早能看見太陽升起的城市是南太平洋英屬島國圖瓦盧首都富納富提,位於東經179度13分,人口800人,有一個國際機場。

最後看見太陽落山的城市是南太平洋的湯加王國首都努庫阿洛法,位於西經175度12分,是世界上人們最後看到日落的城市,人口2萬6千。

潮汐現象

凡是到過海邊的人們,都會看到海水有一種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到了一定時間,海水推波助瀾,迅猛上漲,達到高潮;過後一些時間,上漲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灘,出現低潮。如此循環重複,永不停息。海水的這種運動現象就是潮汐。

潮汐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麵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

潮汐是所有海洋現象中較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海水運動現象,它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海港工程,航運交通,軍事活動,漁、鹽、水產業,近海環境研究與汙染治理,都與潮汐現象密切相關。尤其是,永不休止的海麵垂直漲落運動蘊藏著極為巨大的能量,這一能量的開發利用也引起人們的興趣。

地上懸河

黃河下遊遊蕩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麵米以上,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通常的河道是河道底部要低於其流經的地麵的。而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時由於流速快,而所經地段植被情況差,導致大量的泥沙被帶走,而到了下遊,流速變緩,於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積了下去,幾千年長此積累,堆積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泥沙的大量淤積使黃河下遊河床不斷上升,兩岸地區每逢汛期便麵臨著洪水的威脅。

長期以來,人們采取修築堤防的方式來約束洪水,致使河床與兩岸地麵的高差越來越大。曆史上黃河下遊曾多次決口泛濫,給華北平原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為什麼河水總是先從水麵開始結冰

眾所周知,流動的水是不易凍結的,特別是那些大江大河更難得結冰。即使凍結,也隻是表麵薄薄的一層,如果不是在北方的話,流動的河水是不易達到0℃的。

冬天,氣溫逐漸下降,河水表麵的溫度逐漸降低,又因為水有一個特性,在水溫4℃的時候水最重。因此,表麵溫度較低的水變重不斷下沉,而河底部溫度較高的水卻往上升,這樣形成對流現象。當水溫全部降到4℃時,對流現象消失。水上下就不再動了,河水上層的水溫逐漸下降,當表麵溫度降到0℃時,河水表麵就開始結冰了。

即使是在氣溫急劇下降的寒潮時節,河底也不會結冰的。因為水麵越到下層溫度就越難得下降,需要很強的低溫才能影響到水下麵的溫度,再加上河水的流動所形成的衝力,因此,河底的水流是結不了冰的,這也是為什麼魚能在水下安然無恙地過冬的原因。

環境汙染的類型

一種狀態由潔淨變汙濁的過程叫汙染。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汙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的汙染稱為環境汙染。

環境汙染的類型按照不同成因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土壤汙染;

②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汙染、城市環境汙染、農業環境汙染;

③按汙染性質分:化學汙染、生物汙染、物理汙染(噪聲、放射性、熱、電磁波等)、固體廢物汙染、能源汙染;

環境汙染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存,引起生態破壞,如沙漠化、森林破壞、草場退化等。

沙漠地形氣候概況

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並且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裏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許多地質學家在沙漠裏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由於沙漠很少有居民,因此其資源開發相對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幹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全球的沙漠占陸地的百分比:全世界陸地麵積為1.49億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麵積的29%,其中約1/3(4800萬平方千米)是幹旱、半幹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著。而沙漠麵積已占陸地總麵積的10%,還有43%的土地正麵臨沙漠化的威脅。

我國沙漠的一般氣候特征如下:

第一,降雨稀少,氣候幹旱。以我國的沙漠地區為例,年雨量大部分都在50~100毫米以下,最少的地方還不到10毫米。如位於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東南部的若羌,年雨量僅16.9毫米,而托克遜縣城降雨量更少,隻有5.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