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謀人是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發現。這裏地處元謀盆地邊緣,盆地內出露一套厚達695米的河湖相沉積。從下到上分為4段28層。元謀人牙發現於第4段第22層中。此後,又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元謀人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據古地磁斷代,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於同一成年人個體。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麵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麵比較平坦,舌麵的模式非常複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被命名為“元謀直立人”,俗稱“元謀人”。
先後出土的石製品共7件,人工痕跡清楚。原料為脈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們和人牙雖不居於同一水平麵上,但層位大致相同,距離又不遠,應是元謀人製作和使用的。發現的炭屑多摻雜在粘土和粉砂質粘土中,少量在礫石凸鏡體裏。炭屑大致分為3層,每層間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動物化石伴生。
最大的炭屑直徑可達15毫米,小的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麵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達16粒之多。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這一發現,和在距今約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發現的燒骨,如確係人工用火證據,則把人類用火的曆史大大提前。
與元謀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泥河灣劍齒虎、桑氏縞鬣狗、雲南馬、爪蹄獸、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絕種動物幾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這表明元謀人的生存時代不會晚於早更新世。有人根據動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認為當時的自然環境呈森林草原景觀,氣候比現在涼爽。
關於元謀人的“絕對”年代問題,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定,為距今170±10萬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根據古地磁分析和對比,認為是164萬年。但也有人認為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出一段帶有2顆臼齒的殘破直立人左側下頜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跡的骨片。1986年又發掘出3枚門齒和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國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劍齒虎、雙角犀、小種大熊貓等116種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
經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直立人巫山亞種”,一般稱之為“巫山人”,距今約201~204萬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穀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我國的河流
1.主要外流河
我國主要外流河的上遊幾乎都在民族地區,流向除東北和西南地區的部分河流外,受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的總趨勢控製,幹流大都自西向東流。外流河的幹流,大部分發源於三大階梯隆起帶上:第一帶是青藏高原的東部、南部邊緣。這裏發育的都是源遠流長的巨川,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
這些河流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長川大河,而且也是世界上的大河,許多國際性河流,如流經緬甸入海的薩爾溫江(上源怒江);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而入海的湄公河(上源瀾滄江);流經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源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源獅泉河)也都發源於此。第二帶是發源於第二階梯邊緣的隆起帶,即大興安嶺、冀晉山地和雲貴高原一帶,如黑龍江、遼河、海河、西江等,也都是重要的大河。第三帶是長白山地,主要有圖們江和鴨綠江,它們臨近海洋,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1)黑龍江。黑龍江蜿蜒在我國東北的邊境上。是一條國際河流。由於水中溶解了大量的腐殖質,水色黝黑,猶如蛟龍奔騰,故此得名——黑龍江,滿語稱薩哈連烏拉,即黑水之意。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北源石勒喀河。兩源於大司洛夫卡河口彙合後稱黑龍江,蜿蜒東流,最後在前蘇聯境內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從海拉爾河河源起算,黑龍江全長4370公裏,流域麵積162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額爾古納河流域屬黑龍江的河源地區。海拉爾河自東向西橫貫蒙古呼倫貝爾盟,河長620公裏,至阿巴蓋堆下稱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的幹流長900公裏,其右岸屬內蒙古自治區,較大的支流除海拉爾河外,還有根河、貝爾茨河等。流域麵各約11.6萬平方公裏。
黑龍江的支流有200多條,其中以鬆花江最長。鬆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發源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長白山天池;發源於延邊牡丹嶺的牡丹江,經敦化市,最後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彙入鬆花江。
鬆花江的北源嫩江,為內蒙古東部最大的河流,南北縱貫呼倫貝爾盟及興安盟東部邊緣,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裏山的南坡。全流域麵積28.2萬平方公裏,在內蒙古境內的流域麵積近15萬平方公裏,而且大部分位於嫩江西岸。嫩江是內蒙古境內水量僅次於西部黃河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9.6億立方米。
(2)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麵積75萬平方公裏。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是上遊;從河口鎮到河南省孟津是中遊;從孟津到入海口是下遊。黃河上遊長3472公裏。黃河上遊大部分地區位於民族地區,與中下遊相比,上遊河道和水文特征與中下遊有很大差別。
(3)長江。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0個省(區)市,在崇明島流入東海,全長6300公裏,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麵積180萬平方公裏,平均每年入海總徑流量9793.5億立方米。
長江從河源到河口,可分為上遊、中遊和下遊,宜昌以上為上遊,宜昌至湖口為中遊,湖口以下為下遊。
(4)珠江。珠江是我國南方的一條大河,流域麵積約44萬平方公裏。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幹。
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主幹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烏蒙山脈中的馬雄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四個省區,在磨刀門入南海,全長2217公裏,流域麵積占珠江流域麵積的77.8%,約35萬平方公裏。
(5)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河流。發源於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南坡,馬法木錯以東,上遊稱馬泉河,從阿裏地區向東,流經藏南穀地,到墨脫地區轉向東南,入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彙入恒河,注入孟加拉灣。其重要支流有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薩河等。雅魯布江在西藏境內全長2050公裏,流域麵積24.16萬平方公裏,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兩岸有狹小盆地和平原。由於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使這裏的年降水量達400—500毫米。雅魯布江穀地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的產地就分布在這裏。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
2.主要內流河
內流河往往源出冰峰雪嶺的山區,以冰雪融水為主要的補給來源。河流上遊位於山區,支流多,流域麵積廣,水量充足,流量隨幹旱程度的增減而增減。河流下遊流入荒漠地區,支流很少或沒有,由於雨水補給小,加之沿途蒸發滲漏,流量漸減,有的河流多流入內陸湖泊,有的甚至消失在荒漠之中。塔裏木河、伊犁河、格爾木河是內流區域的主要河流,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塔裏木河。塔裏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上源接納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天山的冰雪融水,流量較大支流很多。“塔裏木”,維吾爾語就是河流彙集的意思。塔裏木河的主源葉爾羌河發源於喀喇昆侖山主峰喬戈裏峰附近的冰川地區,若從葉爾羌河上源起算,至大西海子,全長約2000公裏,流域麵積為19.8萬平方公裏。塔裏木河上遊支流很多,幾乎包括塔裏木分國地中的大部分河流,主要有阿克蘇河、和田河和葉爾羌河,長度分別是110公裏、1090公裏和1037公裏。
塔裏木河幹流水量全部依賴支流供給,近年由於上中遊灌溉用水增多,加之滲漏和蒸發,使下遊水量銳減,逐漸消失在沙漠中。
(2)伊犁河。伊犁河上遊有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主源特克斯河源於汗騰格裏峰北側,東流與鞏乃斯河彙合後稱為伊犁河;西流至雅馬渡有喀什河注入,以下進入寬大的河穀平原,在接納霍爾果斯河後進入前蘇聯,流入巴爾喀什湖。
伊犁河在我國境內長441公裏,流域麵積約5.7萬平方公裏,是我國西北地區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徑流量達123億立方米,占新疆徑流總量的1/5,其中特克斯河占63%。伊犁河最大流量多出現在7、8月份,最小流量出現在冬季,這和冰雪融水和雨水補給有密切關係。
氣壓與節氣
氣壓即大氣壓強。空氣是有重量的,氣壓是指大氣施加於單位麵積上的力。所謂某地的氣壓,就是指該地單位麵積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氣層頂的空氣柱的總重量。
氣具有重量,並且向我們施加壓力,這是一件非常簡單並且似乎顯而易見的現象。然而,人們卻感覺不到。氣壓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你意識不到它。
節氣可作兩個意思理解:一、二十四氣中的一類。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為另一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稱十二節氣。二、二十四氣的泛稱。節氣一般是按陽曆算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它們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澳大利亞的珊瑚礁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昆士蘭州,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美的珊瑚礁群。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大堡礁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縱向斷續綿延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大陸架上,與海岸隔著一條13~240公裏寬的水道。
它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長達2000餘公裏。其寬度由北部不足2公裏,向南展寬至150公裏以上,由大約29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總麵積達20.7萬平方公裏。大堡礁退潮時,約有8萬公裏的礁體露出水麵,而漲潮時,大部分礁體被誨水掩蓋,隻剩下600多個島礁忽隱忽現。
大堡礁名稱的由來與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有關。1770年6月,庫克船長駕駛“奮鬥”號作環球考察時,他的船隻陷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和珊瑚礁的瀉湖之間動彈不得。盡管極力想法擺脫,“奮鬥”號還是擱淺了。庫克隻好率領水手上岸修理船隻,在停留期間他考察了珊瑚礁群,並為這些珊瑚礁群起名為“大堡礁”。
珊瑚礁群落內環境有異,其深度、溫度、清晰度、寧靜度及食物的種類隨位置而改變,因此成千上萬種生物都能找到所需的生存環境。估計有1400多種魚、甲殼和貝類動物、海葵、蠕蟲、海綿和鳥雀在大堡礁及四周安家;珊瑚隻占其中10%。海參吐出的細碎貝殼和沙粒沉入海底,就會填補珊瑚底基的裂縫,對保護礁石起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