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情緣未盡的結局(1 / 2)

人們奮戰了三四天,好不容易雪化得快露出地皮,誰想第二場大雪又接踵而來。這場雪比第一場更大,天也更冷,根本沒有化的希望了,而全分場的水稻,連三分之一也沒有割下來。大雪又斷絕了交通,為了稻農的生命安全,能接回場部的用拖拉機接回場部;離不開地號的,送去柴米油鹽日用品進行慰問。此時再雇人扒水稻,每天二百元也雇不到了,隻剩下農場機關各單位,和稻農自己在一點點的摳。

老天也不長眼,這樣的大雪,每隔三四天下一場,終於使人們絕望了,在溜腰深的雪裏挖糧,誰能挖得起呀?

在嚴重的雪災麵前,指揮部不得不放棄雪中挖糧的部署,隻好等明年三四月收割了。人們心裏都清楚,成熟的水稻在雪下埋上一冬,這糧食到時是爺爺奶奶樣還難以預料,雪水灌地之時水稻能否收回?收回還能不能賣出?誰心裏也沒有譜。可是不等又有什麼辦法呢?為此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盡快的穩定人心,以免出現因災害帶來的社會不穩。地號裏的稻農由於忙於搶收,到現在越冬的棉衣還沒有著落;有的臨時水稻房已經被大雪壓塌,還被困在地號;有的已經斷糧……這些問題不及時解決,西山島將出現混亂。為此分場領導把精力放在救災上。全力以赴把地號中的農戶接回分場,給以救濟和安排。農場的老職工和學校師生,紛紛捐棉衣和現金,幫助水稻戶渡過難關。就是這樣,一件不該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

這天又是一場大雪過後的清晨,去華林島最遠地號接水稻戶的拖拉機,到了地邊的水稻房,打算再一次勸這裏的一對夫妻搬到分場部,可是到了一看,水稻房已經被雪壓塌,而那夫妻雙雙吊死在地邊的樺樹上。這是一對從吉林農村,兩年前來種水稻的中年夫婦,貸款種五百畝水田。去年因投資過大,加上經營管理不善,一年下來隻弄個收支平衡。今年因不再像去年有大的開支,加上有了種水田經驗,水稻長得非常好,據估算,畝產可在一千四五百斤,這對夫妻正高興地準備秋收,那想到天不作美,竟將豐收的水稻全埋在雪下,二人絕望了,望著茫茫大雪哭了幾天幾夜。分場領導多次來勸他們回到場部,可他們舍不得丟下到手的糧食,就是不走。這天夜間,大雪壓塌了住房,二人越想越覺得無路可走,貸款還不上,水稻又收不回來,這日子可怎麼過?明年這地可怎麼種?左思右想一時想不開,夫妻雙雙吊死了。

類似這樣的事,不光在西山島,在百湖農場也時有發生。同時有不少水稻戶,幹脆丟下糧食不顧,帶著全家溜走了;更有不少遊手好閑者,開始賭博,酗酒,打架,盜竊,一時間使農場的社會治安顯得混亂起來。

盡管西山島教育基地也在災難之中,但是人心穩定,秩序井然,絲毫沒受災害的影響而混亂。稻農和職工成天在忙碌之中。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校辦農場的水稻全收回來了?不是,是校辦農場的工人和農戶,一看今冬水稻沒有收回來的希望,便立刻轉向其他工作,補回天災給人們帶來的損失。

校辦實驗農場。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在於“實驗”兩字。老校長關尚文在辦學之初,便與孔祥禮等實驗農場的領導商量,既然是實驗,就要真的有個實驗的樣子,不但是大學生的試驗基地,還應是種子的培育,多種經營的開發,都應起到試驗的效果。特別是應當看到,盡管北大荒地緣優勢較強,但不能不考慮到氣候多變,無霜期短,災害性的天氣經常使農作物絕產。為此單一的種地,靠天吃飯是不行的,必須開發畜牧業,漁業,養殖業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多種經營的實驗。為此,責成農學係,生物係,畜牧係等專家教授,引進和繁殖適應北大荒生長的畜牧,水產品種,進行試養和繁殖。經過多年的實驗,不少養殖品種已經定型。如西山島一號河蟹,連湖河鯉魚,烏蘇裏甲魚,等名貴水產,已經在實驗農場大麵積人工養殖;水貂,生態鴨,梅花鹿的飼養已成規模;網箱養魚,稻田養鵝,都已收到成效。這些副業生產,已經成了校辦實驗農場農戶和職工的家庭副業,每年光這些收入,就使各家的副業收入相當可觀,何懼天災?正因如此在水稻不能收回之際,學校的職工和稻農開始打魚撈蟹,宰鴨殺鵝;收鹿茸,賣水貂……忙得不亦樂乎。哪有時間去賭博打架?何懼水稻遭災減產?

在此大災之年,學校的教職員工卻喜慶副業豐年,國內外客商來往不斷,運走一車車山珍水產,留下一把把鈔票;分場,農場,墾新,乃至密山、牡丹江等地的市場上,出現了西山島牌雞、鴨、鵝蛋,還有網箱養的水產類都供不應求。

分場領導對此引起了注意,校辦農場哪來的這麼多水產野味?問關尚琦:“你用什麼辦法使校辦農場,能生產這麼多名貴水產山珍?讓災年不災呀?”關尚琦一笑說:“這是原來校領導留下的基業,搞多種經營,以防災年。”再讓他傳一下經驗,他說:“你們還是去問我三哥他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