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概述(1 / 2)

道教創立後較長一段時間,皆以山區野地作道士修真地。

如張陵二十四治,即在川西北和陝南諸縣山地中。因那裏遠離塵囂,空氣清新,是

采藥煉丹、呼吸吐納的理想場所,故為道士修行地的首選之區。至南北朝,統治階級漸

奉道教,通都大邑遂立宮觀,道士修真地又擴展到城市。但在那以後,各地名山仍為道

士修行的主要場所,為多數道士所居止。

道士修行於名山,又與其仙境信仰密不可分。道教認為,神仙不同凡人,其所居之

處不與世人相雜,一在海中,二在山中,三在天上。神仙居海中,蓋出於海市蜃樓之啟

示。早在戰國時,即有方士宣稱:“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①“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嚐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②在方士們的鼓動下,齊威王、宣王、燕昭王及秦皇、漢武,先後派人入海求之。皆不

得。道教成立後,接過方士的遺產,繼續信仰海上神山說。東晉或稍後,有人將三神山

加以擴充,成“十洲三島”說,具載於托名漢東方朔所撰之《十洲記》中。稱海中有瀛

洲、玄洲等十洲和昆侖、方丈、蓬丘等三島,皆為神仙棲息之地。③這是最早的道教仙

境說。第二,認為神仙也居人跡罕至的名山,稱“洞天福地”。“洞”言通也,一方麵

稱洞室可以通達上天,另一方麵又認為居山修道可以成神通天;

“福”指福祥,謂就地修道可得福度世。依其等次,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等名目。此說從東晉開始造構,集成於唐代司馬承禎之《天地宮府圖》,杜

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略有增改。第三,認為神仙所居之最佳境界在雲天之上。

此說亦始於東晉間,《度人經》先據中國古代已有的思想資料,汲取佛教三界(欲界、

色界、無色界)思想,提出三十二天說,此後經多人的闡釋增飾,逐步完成“三十六天”

說,是為天上仙境的完整圖畫。此說集成於唐代道士潘師正,具見《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所錄潘師正之答語。

以上三種仙境,海中十洲三島可望而不可及,三十六重天亦在虛無飄渺中,隻有地

上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除少數未詳所在外,皆有實處。因此,道士

大多立足於洞天福地諸名山中修煉,而以海中仙境和天上仙境作為得道成真的最後歸宿。

上述三種仙境,地上的洞天福地自然以山為依托,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中仙境和虛無

飄渺的天上仙境亦離不開山,十洲三島本身即為一群神奇美妙的仙山所組成,三十六天

據說為梵氣所顯現,但神仙所居之宮殿仍然隻能建在山上。道書稱,三十六天之最高處

有“玄都玉京山,冠八方諸羅天,列世比地之極上中央矣。山有七寶城,城有七寶宮,

宮有七寶玄台也”。④可見三種仙境皆貫穿著一個“山”字,它一方麵表明道士在造構

海中仙境、天上仙境這些超世間的神仙世界時,無法全憑子虛,必須借助於世間的某種

現成物;另一方麵,又表明“山”在道士修行觀中zhan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可看出,

道教名山之區別於佛教名山,即在於它被賦予了神仙仙境的內含,由此決定它的人文景

觀必具濃厚的神仙意境。事實上,無論哪座道教名山都有很多曆史悠久的神仙傳說和遺

跡。人們將它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相融合,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道教初創時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於其旁立茅舍。張陵的二十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