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概述(2 / 2)

即如此。唐釋明概曰:張陵“殺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壇,戴以茅屋,稱二十四治。

治館之興,始乎此也。”⑤至晉,或稱治,或稱廬,或稱靖(又作“靜”)。許謐曰:

“所謂靜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環堵。……此法在名山大澤無人之野,不

宜人間。”⑥至南北朝,道教取得統治者的信奉,皇室和貴族等為道士所建之居所始漸

擴大,被稱為館、觀,既有祭神之所,又有道士生活用房。唐代由於皇室大力扶持道教,

道士之居所進而被建築為“如王者之居”,稱為宮、觀。從此開始,宮觀作為道士祭神

和居所之名被確定下來,不再使用治、靖、廬等名稱。此後,規模較小,或未被皇帝敕

封者,仍有精舍、道院、庵、廟等稱謂,但宮觀始終是它們的代表名稱。

為了區分和確指的需要,眾多宮觀又各有具體名稱。其命名之根據,或據經書,如

玉隆萬壽宮、常道觀等;或據道教尊神名,如玉清宮、上清宮、太清宮、天寶宮、靈寶

宮、玉皇觀等;或據其他神祇名,如太一宮,紫微宮、東嶽廟、西嶽廟、南嶽廟、文昌

宮、真武廟、鬥姆宮、碧霞元君祠等;或據道士名號,如純陽宮、海蟾宮、重陽宮、長

chun宮等;或據地名、山名,如桐柏觀、紫霄宮、龍泉觀等;或據曆史傳說故事,如鐵柱

宮、酥醪觀、九仙觀、二仙庵、黃庭觀等。諸如此類,難以具述。但如此命名之宮觀,

難免同名,隻能依據所在地名加以區別。

從南北朝起,道教開始注意宮觀之營造,《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

觀品》即對此有所規定。此後不斷積累經驗,形成一套宮觀營造法式。但所建宮觀大小

不一,布局也難強求一致。隻有一點則是共同的,即在總體上由兩部分建築組成,一為

奉祀神靈之宮殿,此為主體建築,形製較大;二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種生

活用房,此為附屬建築,一般較簡。主體建築中,必有一二座主殿,處於突出位置。此

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異。唐宋以後,許多宮觀皆以三清殿為主殿,元《天壇十方大紫

微宮懿旨及結瓦殿記》雲:“凡修建宮觀者,必先構三清巨殿,然後及於四帝二後,其

次三界諸真,各以尊卑而侍衛,方能朝禮圓全,無慊於焚修夤奉之心。”⑦明代修建的

武當山宮觀建築群,則以奉祀各式真武神像之殿堂為主,其他神靈皆居次要地位,這在

道教宮觀中頗具特色。

曆史上究竟創建過多少宮觀,沒有也難有確切的統計。北齊文宣帝高洋曾有“館舍

(指道觀)盈於山藪,伽藍(指佛寺)遍於州郡”⑧之說,表明那時的宮觀已經很多,

至於崇道更甚的唐宋元明,所建宮觀更是難以計數。經過千餘年的屢廢屢興,延至近代,

再經兵燹和人為破壞,留存至今者,僅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唯其留存甚少,更彌足珍

貴。它為今天保存了一批可貴的古建築實物,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營造方法和建築藝術

難得的材料;所保存的大量古文物和藝術品,是文物考古和藝術學難得的研究材料。舊

時有“無寺不成山”之說,一謂山山有寺,言其數量之多;二謂寺可為山增色,是山量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教宮觀在數量和規模上不如佛教寺廟,但僅是相對而言。道教宮

觀不僅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也是當今旅遊業中寶貴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