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回到未來(1 / 2)

碎片之變:流程的終結——秩序重構的動力

未來會怎樣?那麼的不確定,我們能夠洞悉未來嗎?不確定的未來,確定的解讀,流程的終結,我們一起看清未來。

為什麼知識老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什麼創辦5年的互聯網公司就麵臨倒閉?

物質的世界,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當中,在時間的維度上,實現其空間的廣延性,這是世界的一般狀態。世界進化的方向,不過是不斷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障礙。

《裂變:看得見的未來》,是一本談互聯網未來的書。

這本書講“看得見的未來”。“看得見”,是這本書的第一大特色。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互聯網的未來,是發生在今天的明天。今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明天是從今天成長出來的。因此隻要看一看發生在今天的、代表未來的新生事物,我們就可以實實在在“看見”未來。此外,“看得見的”,代表了對事物的一種感性的把握。不存在脫離現象的本質,洞悉互聯網的本質,不一定非要抽象推理。這本書寫得非常感性化,充滿故事,適合悅讀。

我不認識《裂變:看得見的未來》的作者醒客(陳世鴻),但與醒客卻有緣。第一次見到醒客一詞,是在萬聖書園的醒客咖啡。15年前,正是由萬聖書園的劉蘇裏和甘崎牽線,我寫出了國內第一本從經濟角度談互聯網未來的書。當時,隻有少數技術人員能上互聯網。記得甘崎當時給我提出的要求,就是盡量通俗,最好像小說那麼生動,好讓沒上過網的人也能明白什麼是互聯網。說實在的,我做得不好。但看了《裂變:看得見的未來》,我發現有人做得更好,這就是陳世鴻。如果陳世鴻這位醒客早15年來到醒客咖啡談互聯網,那麼,21世紀網絡生存術,就該由他寫。

本書講“看得見的未來”,“未來”如何才能看得見呢?

今天,中國互聯網的用戶已經突破4億,比美國全國人口還多。許多事情,比十幾年前看得更清楚了。現在再來談互聯網、互聯網經濟、互聯網經濟的未來學,我與作者有許多共同的感觸。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不光要從技術角度去看,而且要從人的角度去看。

看見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回到”未來。因為,我們“到哪裏去”的問題,最終取決於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從哪裏來?從人之為人那裏來。因此,回到人本身,來尋求我們下一步將去哪裏,是最可靠的辦法。

互聯網第一眼看上去,是技術;第二眼看上去,就是人本身。互聯網是人造的。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互聯網。所以追問互聯網的未來,就是追問人的未來。

作者用“裂變”來概括互聯網在人性上的投影。怎麼理解裂變呢?我同意作者的這些說法:裂變是交流演化的核心,裂變是時空演化的核心,裂變是價值演化的核心。不過我還有些自己的理解。最近失眠時,一直在枕邊準備一本John Milton的Paradise Lost(《失樂園》)。但每次隻看一個開頭,就睡著了。因此,翻來覆去,看到的隻是關於人類裂變那一段(夏娃偷吃蘋果,人類被逐出伊甸園)。久了,與互聯網就聯係起來。

陳世鴻借用托夫勒的概念,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概括人類裂變的發展曆史。套在—Milton的頭上,在農業文明中,人與自然、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之間,還沒有產生裂變;在工業文明中,這種裂變產生並且擴大,達到了異化的程度;在信息文明中,通過互聯網,人將回到人本身。在最後這個階段,裂變本身的含義變化了。

最接近陳世鴻裂變用法的詞,當屬德裏達說的延異(Différance)。延異這個生造出來的著名概念,兼具流動與差異這兩方麵的意義,陳世鴻說的交流、溝通,可以從前一個方麵理解;破碎,可以從後一個方麵理解。互聯網從它連接的那一麵講,相當於前一個方麵;從節點的那一麵講,相當於後一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