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回到未來(2 / 2)

由於基本範式發生了變化,互聯網必然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相當大的衝擊。本書對此做了多方麵的歸納。我認為最核心的一點是,生產與消費隨著社會分工的到來而分離,這種裂變,經由互聯網的作用,開始向著延異的方向複歸。人由此進入了“複樂園”的狀態。

本書講“看得見的未來”,我們應該到哪裏去看未來呢?

正如作者所說:“人類正經曆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過渡,信息的交流正在替代物質的流通,成為世界新秩序的決定者,信息的流向,不再受製於傳統的時間和空間。”“人所代表的智能生命引領著生物界,也便從物質文明進入意識文明。”

但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許多人生活在信息時代,但對信息化視而不見。因為他們總是用物理時空來理解信息時空。舉例來說,上海世博會講“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以為大建物理城市,在中國建七個物理意義上的歐洲,是未來方向;但對歐洲來說,從城市回到鄉村,才是未來方向。真正的未來在卡斯特說的流動空間(信息流空間),未來人類將在流動的時空中配置資源。一步看錯,幾十萬億財富就投到與未來錯位的方向上去了。

我們今天的世界,實際是三種時空的疊加。農業時空,是以自然為參照係的時空,特點是相對於自然節奏而變化不定。我到農村旅行,向老農問路時,總聽到這樣的回答:還有一裏地,15分鍾就到了。實際一走才發現,這一裏地有十幾裏之遠,這15分鍾有兩個小時之久。工業時空,是以人工物為參照係的時空,特點是相對於工具等長等距;信息時空,是以意義為參照係的時空,特點是相對於人的目的而“濃度”不同(這是托夫勒的用語)。比如戀愛時,總覺時間太快;等車時,總覺時間太長。在達利的油畫中,表現鍾表在流淌,就是相對於意義的時空變化。

意義的空間是現實存在的。為意義的流動而搭建的信息基礎設施,構成了類似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人們稱之為智慧地球。為意義的流動而構造的世界,是第二人生,存在於電腦、網站、手機等信息終端之上,將來會直接存在於意念控製的電腦之中。

互聯網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人們從為手段而生存,變成了為目的而生存。人們對什麼是真實的看法,將完全改變。虛擬可能比真實更加真實,尤其是當虛擬更代表意義時。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它在物理上很真實,但在意義上是不真實的;而有意義的生活,才是更加真實的生活。比如人為什麼喜愛物理意義上並不真實的遊戲呢,因為在遊戲中,人處於自由選擇的目的狀態。所以席勒說:“隻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隻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又比如,電子商務好在什麼地方?因為“誰需要什麼”這種關於意義的信息,不再受到物理空間中不透明、不對稱中間存在和利益的扭曲,人的商業因此變得更具目的性,更加不“盲目”。相反,華爾街雖然從物理的角度看很真實,但當金融代理人不對委托人負責時,對委托人來說,它的存在是不真實的,至少是盲目的。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作用在於:當人類在未來再次遇到斯芬克斯的時候,自然的存在、人工的存在都不會再成為視線的障礙,他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是誰,知道人是什麼,他就看見了未來。

薑奇平《互聯網周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