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服務到底有著怎樣的神奇?滿足功能與人之間更好的默契,在執行機製上難道沒有什麼區別嗎?
完善功能隻是一種表象,真正需要的是滿意的結果,滿足“消費價值”的滿意結果,讓一切越來越簡便、唾手可得。
產品如何反映從生產價值到消費價值的轉換?
產業關係從縱向轉向橫向的現實需要來自何處?簡單是最終的向往。
滿意百分百——個性要求
細節缺陷
安在貓(怕人肉搜索的媒體從業者)對著鏡子轉了一圈,牛仔褲的腰圍很合適,長度也剛好,不過,安在貓並不缺牛仔褲,家裏的牛仔褲差不多有十幾條了,女孩子嘛,臥室就是衣櫃。
周一穿著去上班的時候,完美主義的安在貓又發現新買的牛仔褲不合身,腰有些大了,走路時間長了有些往下墜。這是安在貓連著第5周買牛仔褲了,每次初看上去不錯的牛仔褲,最後總會有些不合身的地方,上周是褲腿有些短了。
安在貓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工業化的產品,你能滿意八成就不錯了。工業化產品總是針對一群人設計的,滿足的是共性需求,無法滿足每一位具體客戶的特殊個性。
產品日益豐富,人們對產品滿意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改變工業品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安在貓想起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媽媽小時候生活在偏遠的農村,還無法享受工業文明的成果,那時候衣服全是裁縫到家裏來做的,是專門針對自己做的,所以很合身。不過,由於全是手工製作,小型的縫紉機品質有限,最後做出的衣服質量並不好,而且相對價格昂貴。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隻能降低需求,少做幾件衣服,破了,補個補丁再穿一陣子,而這些,對於成長在物質豐富工業化條件下的安在貓是無法體會的。
簡單的力量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鄭玄的《周易注》中記載:“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據說,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在一次征戰中,需要部隊在一座橋上堅守15天,那時候沒有計數工具,日子長了難免會出錯,如何保證隊伍剛好堅持15天呢?士兵們準備了一個有15個結的皮帶,每堅守一天,士兵們就解開一個結,等皮帶上的結全部解開的時候,剛好15天,那就是撤退的日子。
用結繩來記事,大事記個大結,小事記個小結,在這裏,結繩更多不是為了記錄曆史,而是提醒撤退的工具。
繩子或者在繩子上打結,並不是生存必需品,但作為工具,卻能夠提高人的生存效率。生產工具不再隻是為了完成眼前的任務,為了讓未來同樣的任務變得更簡單,與動物不同,人能夠積累或複用執行能力。
孫悟空,女媧補天所剩靈石幻化而生,本性並不如石頭般硬冷。從師父的靈台方寸山離開,悟空有些戀戀不舍,腳下筋鬥雲的十萬八千裏,難以阻隔斜月三星洞中日日夜夜的閃轉騰挪。拜別的那一刻,緣分屆滿,祖師須菩提自此頓出三界之外。
讓悟空最為得意的,還是東海龍王敖廣贈送的如意金箍棒,要大就大,要小就小,既能做擎天柱,也能做繡花針。從大鬧天宮到遁入佛門後隨三藏法師西天取經,一路上,能攬“瓷器活”,全仗這“金剛鑽”。
有了金箍棒這樣的如意工具,悟空的能力得以發揮極致,金箍棒寄托了人類對工具能力的充分想象。工具延伸了人的器官,突破人的夢想。攜七十二般變化,從地府到天宮,現在想要一隻兔子、老鷹或者一座廟宇,不再興師動眾,悟空一個人就可以全部解決。
讓世界更簡單、更直接是人類進步的基本動力。
小區的有線電視進行了數字化改造,機頂盒是免費贈送的,不僅電視頻道數量大大增加,而且清晰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之後,金大爺看電視的頻道更少了,變成了40個,這是數字化改造後保留的模擬頻道個數,而且,看模擬頻道的時候還得開著機頂盒,通過機頂盒轉接到電視的模擬信號,不開機頂盒電源圖像會變得模糊。
開著機頂盒看模擬頻道,有習慣的成分在,更多原因是機頂盒看電視又增加一個遙控器,在數以百計的頻道間選擇節目,內容豐富了,但操作也麻煩了。
人們想把世界變得簡單一點而發明工具,工具又促進人們把世界搞得更複雜,這又推動新的工具,於是為了讓世界看上去更簡單的人們,卻看著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
工具讓世界看起來更簡單,但世界也因為工具而變得更加複雜,如何讓使用者真正感覺到簡單化?
西斯的困惑
是否需要提供越來越複雜的功能來幫助人們征服世界?
從1981~2000年,是微軟的黃金20年,從字處理到Office,從DOS到Windows,從Visual Basic到C#(C sharp語言),微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微軟的產品通常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受歡迎的,一旦有消息稱微軟要進入某個軟件領域,都將掀起軒然大波,即便競爭對手之前具有壟斷地位,都可能麵臨退出市場的厄運。
許多人覺得,微軟是信息行業的“西斯”,是“邪惡”的代表,將成為信息產業和“人民”的公敵。
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在微軟的第一個20年中,充滿將競爭對手近乎“滅族”的例子,軟件開發工具Borland、瀏覽器NetScape、操作係統Apple……微軟所到之處,刀光劍影,白骨成堆。這20年是軟件的20年,也是微軟征服世界的20年。
2003年,48歲的比爾?蓋茨在為.NET宣傳時誌得意滿地說:“嗨,夥計們,在2000~2010年這個‘數字十年’(digital decade)裏,好戲才剛剛開始呢。”
現在,“數字十年”行將過去,好戲開始了,但主角卻不是蓋茨的軟件!
被人們看成西斯,在軟件業界處在壟斷的微軟,10年之後卻發現自己被邊緣化了,而且發現這一結果時,形勢已經非常嚴峻。當然,在微軟最得意的時候,不祥端倪的魅影危機已經顯現。
2000年,微軟開始向外界宣傳其.NET計劃,.NET是什麼呢?看上去是個能一手遮天的技術。
鮑爾默給出的解釋是:“.NET是一種軟件”,“它在第三代互聯網中發揮的作用,就像Windows在第二代個人電腦中發揮的作用一樣”,“通過更友好的界麵,它更容易地將應用程序組合在一起,在各種設備上運行,無論對個人電腦還是非個人電腦設備,都能提供相同的體驗。”
比爾?蓋茨曾經說:“我們將Visual Studio.NET視為下一次開發機遇,是創建XML Web服務的關鍵,它很快會成為所有主要新軟件開發的基礎。”
概括來說,NET是微軟的一項軟件計劃,旨在解決信息孤島問題,目標是讓互聯網所有的服務具有一致的軟件支撐平台,從開發到應用,從此天下一統!目標是如此宏大,以至於推出多年之後,微軟依然無法說清NET到底是什麼。大概能說清楚的是:NET讓用戶在不同平台上有一致體驗的構想,將軟件複用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這個看上去幾乎無敵的東西,卻沒有如願讓微軟在第三代互聯網中產生期望的影響。依靠Windows在第二代個人電腦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微軟失算了,而且連自己都覺得很蹊蹺。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群扁平人,他們的生活空間是一個幾何學的平麵,房子是多邊形圍成的,門是一條可以活動的線段。扁平人中的大王經過多年的征戰,成了扁平王國最富有的統治者,他的財富全部鎖在多邊形的房子裏。有一天,扁平大王突然發現,在沒有人撬鎖的情況下,房子裏的財富突然人間蒸發,於是陷入無限的恐懼中。原來,扁平人的財富是被三維世界的人偷走了,平麵王國看起來封閉的多邊性,在三維世界裏,上下都是完全開放的。
20世紀初的物理學界,人們正準備迎接牛頓物理大廈最後的竣工。在當時的科學家們看來,物理學即將成為完備性的科學。不要多久,在將天空中的兩朵烏雲解決之後,物理學將成為曆史學,不再會有新的發現。然而,牛頓經典物理學上空的兩朵烏雲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隻是兩個小瑕疵。最終這兩朵烏雲: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成為顛覆經典物理的力量,物理學沒有成為曆史學,而牛頓的時代才真正成為了曆史。
正當微軟在軟件的世界登峰造極,夢想著.NET見者通吃之時,秩序規則卻在悄悄地改變,軟件代表的產品不再重要!
盡管軟件曾經是IT世界的驕傲,每一項功能的開發都是智力與美學的高度統一,但是,采用了傳統商業售賣方式,而邊際成本卻為零的“產品”,卻是信息天空的一朵疑雲。終於,迎來秩序改變的一天,IT世界的秩序,不再由產品主導。
微軟正在遭遇扁平大王的尷尬嗎?好比為了爭奪當國王的禦璽,就在禦璽快要到手的時候,象征王座的禦璽卻變成了打狗棍。蓋茨和扁平大王一樣,多年征戰的優勢,因為新秩序的改變而麵臨徹底顛覆。
邊際效應為零的產品,無法在工業流水化的價值體係中找到合適的定位。
下一撥兒在哪兒?不隻是微軟在詢問。
教練與保姆——從功能到服務
租借的時代——服務性
外麵的花花世界對小花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忍不住,在小城市已經有房有車的她也要出來闖了,加入北京龐大的“臨時”人口大軍。從小城市過來,就像是從小馬路拐上了高速,一下子風馳電掣起來,體會著飛快的節奏。
10多個月時間,小花感覺比過去10年經曆的還多,她已經服務到第7家公司,搬了3次家,小花的工作也有了巨大的變化。
以前在小城市,小花買了房子,現在北京她租房子住;以前買洗衣機洗衣服,現在衣服甩給洗衣店;以前自己雇保姆做飯,現在吃飯店;以前買的辦公軟件,現在在網頁上在線寫作……快節奏讓人們失去了把“物品”購為己有的耐心,用完就拉倒的直接或間接“租用”體現了“飄著”一族行雲流水的生活方式。
流通節奏的加快,流通過程的縮短,人們不再麵對冗長的過程,轉而麵對眼花繚亂的服務對象。現在,你成了高級的指揮官,可以什麼活都不幹,但你要記住到底誰能幹什麼,並能夠準確地給他們布置任務。
從購買到租用,不隻是產權歸屬的問題。購買的時候,獲得的是產品的功能,租用,卻不是租產品的功能,而是功能的結果,也就是服務。
實際上,伴隨租用越來越普遍,實體性的“產品”變得越來越模糊。在洗衣店裏洗衣物,我們是買了(或者某個時段買了)幹洗油還是幹洗機,或者還買了別的什麼?如果之前在家裏,少了一樣都會遇到麻煩,而現在,這些我們都不關心,我們隻知道有一種叫洗衣服的服務,它幫我們弄幹淨了衣服。
功能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服務將伴隨我們。服務不是枯燥的產品派送過程,或者將傳統產品拆散成時間片之後銷售,而是將不同功能進行整合,直接指向人們的需要。你不必關心它背後有什麼在支撐,隻需知道它能解決什麼問題。它也不是為了提供某個可以評估的所謂產品,而是幫用戶直接解決問題。
不僅生產過程退化,僅以功能為特征的產品也會從市場消失,通貨亦將不複存在。基於物品互換逐漸發展起來的交換與市場流通規則,在信息時代,漸行漸遠。
從教練到保姆——從功能到服務
學會解決問題固然不錯,如果可能,我們更希望繁雜而無趣的工作能被直接代勞。
安在貓發現,自己跟媽媽的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差距。
洗衣服,媽媽用洗衣機,賣洗衣機阿姨教她如何使用洗衣機,遇到不會使用的地方,就照著說明書看看;做飯,媽媽用電飯煲,盡管這些年,電飯煲越來越高級,但每次換電飯煲媽媽都學會用電飯煲來做不同的美食;旅遊,媽媽自己拿著地圖,一路找過去。
洗衣服,安在貓去洗衣店,一早送到洗衣店,晚上下班的時候去取回來;吃飯,安在貓上飯店,基本不在家裏吃飯,家門口的飯店,單位樓下的員工餐廳,吃完一推筷子;旅遊,跟著旅行社,一路上導遊領著。
安在貓對比自己跟媽媽的生活方式:媽媽的生活到處充滿教練,有什麼做不到的,讓教練教會自己,就像自己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自己學會是最重要的目標;而安在貓,生活中充滿保姆的身影,洗衣服、吃飯一樣的事,忙起來隻要一個電話,就會有人上門服務。
教練是過程保障,用專業的術語說,是白盒的,幫著解決過程中的困難,最終,你自己能順利完成任務;保姆是委托的結果,用專業術語說,是黑盒的,代替你直接完成任務,你需要找到好的服務對象,把任務委托出去,剩下的隻需要等待。
如果自己沒有把握,那麼委托出去是個好主意。
世界正從教練模式轉向保姆模式,功能性產品正向服務性產品轉變。
伴隨服務到來的,不是簡單的功能產品被服務產品取代,而是服務形式的深化,服務形式的變化是催生新價值方式的核心動力,顯然,這裏提到的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滲透的服務,到未來,幾乎所有的服務都逃不開互聯網。
交付不了的產品
功能性的產品通常可以包裝在一起,一個實物包裝箱或者一個數字化的軟件包。通過包裝交付給用戶,以服務為特征的產品,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成為一個難以描述的東西。與超市裏擺滿琳琅滿目的各式東西不同,生產一個可以“交付”的服務型產品變成了一個難題。
服務型產品,光給用戶提供一些功能是不夠的,用戶需要的不僅是功能,還有數據結果,需要能夠繼承用戶前後的使用習慣,即保持用戶數據的有效性。數據的關聯性,讓用戶使用的各種服務“聚合”在一起,難以進行劃分。
這些不同服務者提供各類服務,常常根據眾多用戶的反饋進行不斷的調整,即便你獲得一個有包裝的數字產品,你也需要不停的通過補丁包來不斷完善服務存在的缺陷和新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