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許多服務涉及大量的資源數據,這些大計算量和數據都無法在單個用戶的計算機上實現,功能的處理和數據都需要保存在網絡服務器上,此時向傳統功能型產品一樣“交付”給用戶變成了一個怪怪的概念。
不僅服務產品是“無法交付”的,而且還在不停變化之中。
工業流程化時期,盡管需求也在變化,但針對共性要求的情況下,變化能夠分階段得以控製,從而通過分期實現,用戶能夠獲得大體滿意的可區分階段的產品。通過服務方式體現的產品,不僅用戶無法描述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且一切還在變化之中,世界在變,環境在變,產品的要求也會變。
麵向用戶的不同產品服務由不同的公司提供,不太可能保持同樣的周期更新,多種服務要保證能與其他服務既相互融合又獨立運行。
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在線服務越來越不是一個“交付”的產品概念,而是麵向用戶獨立的第三方服務平台,對用戶來說,是將自己的某些需求移到了網絡的某個空間上。
在線服務將實現工業化產品的回歸,在空間上直接、時間上及時、感覺上滿意。
如果,按照傳統軟件售賣授權的方式,現在,隨著服務型產品取代功能性產品,以前一個產品的概念,變成了不斷完善的、不斷升級的過程,這你算買多少個?售賣者本人都不知道他的下一版什麼時候更新,也不能預先對每一個版本進行定價。
服務型的產品無法交付。從產品競爭轉向用戶爭奪。
別樣的服務——服務形態
自助服務——自服務
海燕每個月都會跑幾次銀行,水費、電話費、房貸……相比於幾年前由各個公司來收,去銀行比去各服務公司方便了很多。當然,也有人告訴了海燕更方便的辦法,就是可以通過網絡銀行來支付很多日常的費用,不過海燕覺得,錢這麼敏感的東西,對她這樣對網絡還比較陌生的人來說,網絡顯得有些遙遠,心理接受總有難度。
近來,銀行總是人滿為患,每次上銀行繳費,辦手續時間幾分鍾,排隊卻要兩三個小時,一個月兩三次在銀行花費的時間累計超過了一整個工作日,上銀行繳費這事,海燕犯怵了。
今天,本月房貸還款最後期限,海燕好不容易把錢湊齊趕到銀行,離下班隻有半個小時,長長的隊伍顯示還有一百多號人,海燕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下班之前,銀行繳費變成了無法完成的任務。
似乎沒有別的辦法了,海燕想起了那個有些“不放心”的網絡銀行。趕回家,找到銀行站點,由於第一次使用,回答了一堆證實身份的問題之後,正常登錄,海燕利用自動轉賬功能,把房款轉到了還貸賬戶上,此時,離下班還有5分鍾,即便加上身份認證的時間,海燕一共花了15分鍾完成網絡轉賬,如果不算認證時間,海燕2分鍾就可以完成,而且不用排隊,也不用看櫃台服務員的臉色。
海燕的網絡銀行體驗非同一般,不隻是不用排隊的問題,也不像以前,銀行用計算機代替了手工計算的時候,處理一個客戶的時間從10分鍾左右便成了3分鍾,而現在,不是10分鍾變3分鍾的效率提高問題,網絡銀行的操作過程沒有驚動一個服務員,也就是說,沒有工作人員就完成了服務。這麼算的話,效率提高了多少呢?會計出身的海燕一時有點算不過來。
提供平台,讓用戶自己服務自己,當然應該是免費的。自助服務的基礎是服務平台,即軟件加硬件構成的機器服務平台,用戶通過終端,自行獲得服務,利用平台提供自助式服務,自己服務自己,這是一個理念的革新。服務並不需要工作人員的參與,而不需要工作人員參與的服務,顧客自己給自己服務,當然是免費的了,自助平台為人們獲得免費服務提供了可能。
生產還是消費——用戶服務(UGS)
自服務不隻是自己給自己服務這麼簡單,實際上,這昭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用戶服務”(User Generate Service,UGS)的開始,從服務由專業機構提供到服務來自於用戶,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劃分概念將被打破。
用戶服務與傳統的商業時代的用戶多角色不同,比如:一個職業是護士的人,在就職的醫院,她是服務提供者或說是生產者,如果有一天她也病了,那麼這時候她成了醫院的消費者,這種多角色的情況是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的多角色。
用戶服務是指在一次商業活動中,一個用戶同時擔任著用戶提供者和消費者的角色,上述銀行櫃員機的自服務是一例,網銀操作的時候,用戶自己給自己服務。
用戶服務的誕生打破了傳統商業從生產者向消費的單向流轉的格局,未來服務將出現雙向以及多向化,生產者、消費者的角色將會淡化。
用戶既是服務者又是消費者,也發生在多人的情形下,一台服務器支持的4人網絡麻將,4個人既是服務接受者,也互相是服務的提供者。顯然,許多在網絡社區互相分享購物經驗、推薦產品甚至直接導購的用戶,他們也在做著用戶服務的事情。
服務融合
你買了一台洗衣機,如果你有幸拆開,你會發現,裏麵的電動機、滾筒、透明塑料門等,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產廠家,但最終,由提供整機的廠家把這些零碎“集成”到一起,構成完整的產品。
傳統的工業產品總是由一個麵向用戶服務的廠家,通過企業間的合作,最終為用戶提供完整可用的產品。產品中不同的部分是否能夠協調工作,由負責最終向用戶提供服務的廠家協調各生產廠來實現。
當服務者與消費者的界限正在模糊的時候,企業間的合作是否會發生變化?
開源(王開源,原名王洋,曾在2007年4月20日比爾?蓋茨在北大演講時,上台舉起“Free software,Open source”的牌子抗議軟件商業壟斷而受到廣泛關注,也因為行為激進而飽受爭議)來到開發區,有點辨不清方向了,這兩年沒怎麼過來,變化好大,他打開了手機導航功能,很快屏幕上指示出正確的方向。
開源的手機買了兩三年了,為什麼能知道最近才更新的街道信息呢?三年前買的洗衣機,裏麵是不可能出現近兩年才有的電動機的。他覺得“信息”這個詞可以拆成“人言自心”,要給內心的需要找一個出路。
解開這個謎題,需要知道開源怎麼使用手機的,開源的手機買來的時候內置了GPS功能,這個是手機廠商通過公司間合作方式提供的綜合產品,導航軟件是開源從地理軟件公司購買的,而地圖數據服務則從一家地圖數據公司購買,不僅如此,開源還從一家交通信息服務的公司購買了道路流量情況數據。除了GPS是賣出時就固定的硬件,地理軟件、地圖數據和交通信息都是在線動態提供的。
開源自己從不同的廠商處購買產品,讓他們聚合在一起,構成了自己獨有的服務,而不是讓廠家去代勞在賣給用戶之前通過廠家間的合作來整合,由用戶而不是廠家對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進行聚合是服務時代的一種新的整合模式。
由消費者而不是產品生產者決定的產品方式,不僅僅存在於製造環節,還存在於市場流通環節,當生產者通過B2B、B2C將產品推向消費者時,開源覺得,過程完全也可以倒著來,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向生產集體采購,或者稱為C2B模式,這是對價值評估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換的呼應,C2B如何才能導向商業價值激增?
平台化
產品由功能轉向服務,並實現聚合,這在於平台的支持。
在線平台相當於傳統工業中的銀行係統,銀行係統支撐了工業化過程中的物質流動,平台支撐了在線服務的滲透。
平台的價值在於,你所需要的任何服務都是時刻準備著的,隻等你一聲令下,不像傳統產品,(功能)使用的時候,需要跨越時空的阻礙,等待各就各位。
平台為服務提供完全的可訪問性。
與眾不同——個性化
傳統工業追求的規模化,由於無法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將被淘汰。
個性化生產,不再追求規模,也無法形成規模,要學會在去規模化的市場中找到商業價值的存在。
工業社會的契約關係正重歸以人為中心,服務要針對某個具體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即社區化。
細分市場——群體細分
一方麵,基於人群共性的產品,在互聯網高滲透力下,很容易飽和並進入“過競爭”的狀態,共性的需求越來越難以獲得需求的驅動力。另一方麵,規模化為生產者帶來的利潤倍增效應,在碎片化的浪潮中,幾乎消失殆盡。
在生產者看來,規模化市場已經失去了商業驅動力,規模化正在退化。
從傳統工業生產的角度出發,如何將規模生產與個性需求相結合?答案是細分市場。
企業生產的冰箱,不再千篇一律,為了滿足小孩、單身白領、年輕父母和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兒童冰箱、白領冰箱等不同型號的推出,通過細分市場能夠提高人群的滿意度。
進一步,構成冰箱的各個部件可以拆裝,用戶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組件,可以搞定一個自己的“特殊”冰箱。
更進一步則是根據一個具體人的需要來“定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冰箱。
你是我的唯一——個性需求
你有多稀奇的想法?是三角形的車輪還是圓形的手杖?在以共性統計為基礎的工業生產中,追求共性是商業價值最大化的要求,而個性的需求總是難以滿足。
既然,通過互聯網各種各樣非規模化的使用品可以實現流通,那麼各種各樣奇怪的需求也會有人來幫你實現。隻要你能想到,就可能夢想成真,人的需求全部被激活,互聯網進入能夠滿足你所有需求的個性需求時代。
產品不再基於概率人(按照某些具體行為劃分的人),而是針對具體人的需要。
如何提高產品的滿意度?既然媽媽小時候請裁縫到家裏裁剪,專門針對自己做的衣服能夠合身,那麼,為什麼現在不找裁縫專門定製衣服呢?
由於不同人的喜好不同,人們對產品的最終要求也不盡相同,個性化需求時代正在到來。
去規模化
規模化是工業時代競爭的法寶。所有商品最終的競爭都變成同質化下的成本與利潤的較量,生產者依靠大量的生產降低產品的成本實現利潤。
消費者總是希望商品看上去琳琅滿目,仔細一想,關心產品是否豐富多樣反映的是如何得到真正自己喜歡、適合的產品,而對產品豐富度的喜歡,更多反映了提高自己滿意度的期望。從一條看上去熱熱鬧鬧的購物街上逛到頭,如果依然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空虛與疲憊的感覺便會頓時襲來。
規模生產與個性化常常是矛盾的。規模化的大量常常意味著許多人獲得的產品相同,而個性化則意味著小量與高成本,矛盾隨著時間推移日漸加深。
隨著信息化對空間進行解耦之後,處理過程變得單元非常小,大規模生產不再依賴物理的生產基地來實現,而是通過小規模生產,再通過信息化的整合來實現規模化。
這種去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因為信息技術的進步,具有大規模生產同樣的生產效率,微生產將成為信息化生產的特征。
微生產為人們帶來大量的便利:打印機的出現,將照片印製在紙上,不需要通過印刷廠製版,而是直接輸出,打印機打印一份和大型印刷廠打印大批量之後折合的一份,成本一樣,規模化生產不再具有成本優勢。
互聯網的扁平化改變了生產方式,針對一個人的生產和針對一群人的規模生產具有幾乎相同的效率,也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製,規模化生產失去了效率意義。
二八規則失效
傳統商業生產和流通渠道構建的規模化,使得產品流通中出現二八規則,20%具有足夠規模的產品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與此相對,由於渠道以及小量生產需要高昂費用,80%的低需求產品隻剩下20%的市場。
二八規則是一個概括性的說法,廣泛存在於我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麵中。
二八規則是巴萊多(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發現的,也叫巴萊多定律。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隻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某個學校,占學生總量20%的同學獲得了全學校頒發的80%的榮譽,而其他80%同學隻獲得了全校20%的榮譽;某個國家,20%的人擁有全社會80%的財富,而其他80%的人隻擁有全社會20%的財富;某個公司,20%的員工創造了全公司80%的績效,而其他80%的員工隻創造了全公司20%的績效。
從銷售規模的角度看,二八規則的含義是:某個領域(或者地域)銷售的產品中,20%的少量品種是暢銷的,他們賣出的數量占總體銷量的80%,對應的是80%的非暢銷品種,他們賣出的數量隻占20%的總銷量。顯然,按照長尾理論的說法,20%的暢銷品處在短頭,80%的滯銷品處在長尾。
為什麼是服務——服務的意義
“推”與“拉”——驅動力轉移
傳統商業生產是推(Push)的過程,即生產者將生產的產品向消費者推銷,“推廣”的行為基礎是對人群的幾率化調查,無法了解具體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因此單單靠“推”滿足不了用戶的個性需求。
用戶從商場的被動選擇可以變成主動的要求,通過用戶的“拉”,即提交要求,響應了用戶的具體要求的產品才能真正體現用戶個性要求。
用戶通過明確的主動選擇,能夠讓靠“推”維持的傳統商業更具確定性價值。
“推”與“拉”正是反映了生產價值向消費價值的轉向,在富足供給的時代,功能型產品很難表現最終的價值,與用戶需要密切關聯的服務才是價值的決定因素,即體現消費價值。
虛擬的管道——借力交換器
大量的個性化需求,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具有非常高的匹配成本,試想,如果一種產品(n個)提供給n個人,需要n個選擇渠道支持,而n種產品(個性化,每個產品都不一樣,每樣隻提供給1個人)提供給n個人,需要n×n個選擇渠道支持。顯然,通過超市櫥窗展示的傳統市場選擇方式需要的成本是平方數增加的,個性化帶來的選擇複雜性難以通過簡單的用戶選擇來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