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篇 呼吸係統疾病用藥病案(一)(1 / 1)

生物調節劑治療肺癌的進展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肺科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基因工程和生物高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生物調節劑,使腫瘤的生物治療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目前對肺癌綜合性治療方法之一而應用於臨床。有作者認為:2000年是生物製劑治療的世界。

1.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是免疫反應中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釋放的可溶性因子,目前依靠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的細胞因子有幹擾素(IFN)、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類(ILS),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GM-SCF)等,通過增強宿主對腫瘤的殺傷和防禦機能,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細胞因子多廣泛應用於化療、放療、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可增加化療、放療、手術的作用,並能減少它們所致的副作用,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也為肺癌的高劑量化療提供了條件。對2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放療中加用與不用作了對照觀察,結果提示放療加用優於單放療組。小劑量間歇性維持使用幹擾素,初步說明可獲較大的生存率。另有作者在試驗觀察中發現,IFN、5-氟脲嘧啶(5—FU)聯合使用,能明顯增強5-FU的抗癌作用。國內應用IFN、TNF等治療肺癌方法較多,有單用,亦有多種聯合使用,已收到一定的效,果,有關它們在肺癌治療中的地位仍在臨床研究探討中。近年來新發現的淋巴因子如白介素3(IL-3)、白介素6(IL-6),也將於臨床使用,有利於化療後血小板低下,促進造血功能的恢複。

2.基因治療方法

因治療是近年來肺癌生物治療中最重要的進展。腫瘤基因治療多種多樣,概括所用的目的基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2.1用反%癌基因DNA或RNA和抑癌基因為目的基因,用40%的癌基因在體外癌細胞和荷瘤裸鼠的治療獲療效(包括對肺癌)、但未見臨床報道。與肺癌有關的抑癌基因和片斷的異常有抑癌基因中3P的缺失,P53、P16突變和缺失等,抑癌基因P53對肺癌的基因研究已取得進展。1994年RothJA報道野生性P53進行肺癌生物模型治療獲得成功,為利用P53抑癌基因治療人肺癌提供了充分的試驗根據,利用攜帶有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為轉基因載體用於人肺癌治療的方案已在美國得到批準進入臨床治療。

2.2各種細胞免疫因子基因。與肺癌有關的細胞因子很多,一些細胞因子已作為生物調節劑用於腫瘤輔助治療,如TNF、ILS、IFN等,這些細胞因子對治療後的腫瘤病人有強烈的淋巴細胞浸潤、細胞活化、T輔助淋巴細胞(CD4)增生等,對晚期肺癌者的生存質量亦有提高,對某些肺癌和癌性胸腹水經IL-2或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亦能獲一定療效。國內報道IL-2和LAK細胞聯合化療部分緩解率達44%。近年來,利用細胞因子基因,體外插入中瘤細胞或其它載體經照射滅活的細胞再輸給病人,以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2.3組織相容性抗原(HLA)基因:利用隻基因介入癌細胞後,當機體免疫係統識別外來的八時,也能識別和應答腫瘤的其它表麵抗原,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作用。

2.4自殺基因為目的基因:是指一些特殊基因,向腫瘤細胞中轉人藥物敏感基因,已發現皰疹病毒腺苷激酶基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腺苷激酶,由於該基因產生的激酶能將一些化療前體藥物轉變為毒性藥物從而選擇性地殺傷癌細胞。

2.5造血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療法:將CSF基因或耐藥基因,多藥耐藥基因(MDR)介導入骨髄再輸給病人,轉移入血幹細胞,以保護機體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增強療效,並能提高化療藥物的劑量。

3.過繼性免疫治療

將有殺鋒腫瘤細胞活性的免疫效應細胞轉輸給腫瘤患者,使敢應細胞在患者體內起到抗腫瘤作用。以億為例,其產生免疫作用的基礎理論認為與以下幾點有關;①IL-2可使正常的淋巴細胞成為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②IL-2為細胞毒性丁淋巴細胞發育的關鍵性物質,而這種細胞毒性丁淋巴細胞具有殺傷腫瘤的能力;③1-2能增強XX細胞的活性;④在調節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調節IL-2的自身分泌量和億-β受體的生成量。亦可將IL-2為配基和毒素聯接再選擇性地和IL-β受體結合,作為“生物導彈”而起到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國內外對過繼性免疫法應用廣泛,療效報道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