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泌尿係統疾病診治的進展(一)(1 / 1)

糖尿病腎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致葡萄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係統性疾病。隨著病程的進展,心血管係統、腎髒、視網膜等多處器官或組織均可累及,腎髒受累及的主要表現為血管性病變(腎小球硬化、腎小動脈硬化及腎動脈硬化)和感染性病變(腎盂腎炎),在血管病變和感染的基礎上還可以發生腎乳頭壞死,這些損害統稱為糖尿病腎病(DN)。

DN是對糖尿病患者健康與生命的主要威脅之一。無論是胰島素依賴型(I型)還是非胰島素依賴型(DN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都很高,而且是主要死因之一。據報告,尿毒症是I型糖尿病患者第一位死亡原因,是II型糖尿病患者繼心血管病之後的主要死因之一。在患者生存期間,常因高血壓、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情況而造成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的嚴重下降。因此,臨床對0~的診斷、預防和治療需給予足夠的重視。

DN是一種由輕到重,由可逆到不可逆逐步演變的漸進性過程。糖尿病患者多經過腎小球濾過率升高、蛋白尿、腎病綜合征和腎功能衰竭等階段,後三個階段即為臨床。越到後期,其進行性加重的速度越快,並很快進入尿毒症期。由於高血糖(以及高血壓)引起的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可使腎小球係膜、基底膜、毛細血管內皮等受損,加之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脂類及粘多糖等沉積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和腎小動脈基底膜,可引起腎小球和腎小動脈硬化,造成腎單位破壞,輕者僅出現蛋白尿,重者常出現腎病綜合征或(和)腎功能衰竭。腎盂腎炎所引起的小管一間質損害,腎衰後出現的繼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致小管一間質鈣磷沉積增加,均可加重腎單位的破壞和腎衰的進展。

二、預防和治療

針對代謝紊亂的性質和臨床病程演變的特點,預防治療需做好以下諸點。

1.及時有效的控製高血糖糖尿病的多係統損害和並發症的發生,一般都與高血糖未能有效控製有直接關係。因此,及時、有效、堅持不懈地控製高血糖,將血糖水平控製在可允許的範圍之內,乃是防止DN發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除堅持飲食治療外,I型糖尿病患者都要長期進行胰島素治療,而且難以用其他療法替代,但腎功能衰竭發生後則需將胰島素適當減量,且偶有停用者,以防低血糖的發生。II型糖尿病患者可應用口服降糖藥及中藥配合治療,有時也需應用低劑量胰島素治療。I型和II型患者都要堅持尿糖、血糖的監測和定期檢查腎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等),即使多食、多飲、多尿、口渴等症狀消失,也不能忽視這些檢查。

2 DN的早期治療和綜合治療—旦發生,積極進行早期綜合治療,防止腎病綜合征和腎功能衰竭發生,乃是DN治療中的又一重要環節。然而DN的早期診斷並非容易,意見也不盡一致。為了提高對的警惕,最好在尿蛋白定量兩次>5克/24小時後即按對待;如出現尿蛋白電泳異常和腎小管功能障礙,則更應考慮的診斷。

綜合治療應包括:①高血糖的控製;②高血壓的治療;③泌尿係感染的預防和腎盂腎炎的積極治療;④高脂血症的預防和治療;⑤抗血小板藥和(或)抗凝血藥的應用;⑥其他:糾正腎小管功能障礙,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人(即亞油酸或亞麻酸製劑,如月見草油、魚油等)。時血液粘滯度增高已引起重視,綜合治療中應充分考慮,活血化淤中藥有抗高粘滯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3.腎病綜合征(NS)的治療患者的治療十分棘手,其療效比腎炎或自身免疫病伴有的要低,預後差。除控製高血糖和綜合治療外,需積極補充白蛋白或血漿,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腎病必需氨基酸及應用同化激素等,這有利於糾正低蛋白血症;積極應用降血脂藥物也有利於控製病情。必須指出,伴時不宜用皮質激素治療,因為它不僅不能使緩解,還會使糖尿病加重。

4 .腎衰的治療患者的腎功能衰竭比其他病因引起的腎衰進展要快,其非透析治療有一定難度。但隻要及時、認真了解病情,製定合理方案,腎衰發展也可延緩。具體措施有:

(1) 控製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低蛋白血症、泌尿係感染等致病因素。

(2) 給予低蛋白(0.4~0.7g/kg.d)和低磷(

1,則提示為急性尿酸性腎病;若比值10mg/dl);④尿尿酸排泄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