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洋地黃類藥物對心室率控製的局限性地高辛或西地蘭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控製房顫心室率的藥物。它們的優點是具有正性變力性作用,用於心髒明顯擴大或已有心功能不全病人是安全的。但這類藥物減慢心室率的機製是增強迷走神經對房室結的作用,延長房室結的不應期,增強隱匿性傳導。因此,地高辛往往可較滿意地控製靜息狀態心室率,而當病人運動時,心室率仍明顯增快,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對於迷走張力降低的情況,如甲亢、新近發生的房顫或腎上腺素水平增高時的房顫,地高辛不能有效地減慢心室率。
2.2鈣通道阻斷劑和阻斷劑地爾硫萆或維拉帕米通過直接阻斷鈣通道延長房室結不應期,而阻斷劑通過拮抗腎上腺素能刺激對房室結的作用,延長房室結不應期。它們不但可滿意控製靜息狀態房顫的心室率,而且可滿意控製運動或其他腎上腺素水平增高情況下的心室率。它們的缺點是負性變力性作用,在心髒明顯擴大或已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不應單獨使用,而應在必要時,首先使用洋地黃類藥物,在此基礎上聯合使用小量阻斷劑或鈣拮抗劑。
2.3控製房顫心室率的藥物選擇和劑量無器質性心髒病的孤立性房顫,可首選阻斷劑或鈣通道阻斷劑。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應使靜息時心室率控製在70次左右。
有器質性心髒病,尤其心髒明顯擴大或已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應首選洋地黃類藥物。如單獨用藥不能滿意控製心室率,可聯合使用小劑量阻斷劑或鈣拮抗劑。心力衰竭越重的病 人,開始使用這兩類藥物的劑量宜小,如倍他洛克(美托洛爾)可從1/8片的25.8%開始。不伴有明顯血液動力學障礙的房顫病人,可選用口服藥物。有嚴重血液動力學障礙者,如髙度二尖瓣狹窄合並房顫發生肺水腫時;在二尖瓣球囊擴張術進行中房顫突然出現心室率加快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氣管插管未撥除,不能口服藥物時發生的房顫,均應靜脈給藥。如病人從未用過洋地黃類藥物,又無低鉀或極大心髒等洋地黃中毒危險因素,首次可用西地蘭。單獨使用西地蘭有效時,可靜脈使用地爾硫罩,生理鹽水稀釋後靜注(5分鍾)。地爾硫草的負性變力作用比日阻斷劑或維拉帕米輕。在單純二尖瓣狹窄所致左房衰竭的病人,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的房顫以及肺心病合並房顫者中,靜脈使用地爾硫罩相對比較安全;而對明顯的左室衰竭病人,靜脈使用該藥一定要謹慎,如需用,起始劑量應是上述推薦劑量的一半。
2.4懷疑快一慢綜合征病人房顫發作時心室率的控製平時有緩慢竇性心律失常的陣發房顫病人(老年人尤為多見),在房顫發作時,如無臨時心室起搏保護,不宜使用阻斷劑或鈣通道阻斷劑,可試用極小量西地蘭。
2.5預激綜合征合並房顫禁用洋地黃,禁用鈣通道阻斷劑,不選用阻斷劑。這些藥物延長房室結不應期,使更多興奮經房室旁路下傳心室,加快心室率。如病人有暈厥,應立即同步直流電擊除顫。如血液動力學穩定,可用延長房室旁路不應期的藥物,如普魯卡因胺用生理鹽水稀釋後靜注5分鍾、如無效,間隔5-10分鍾,重複同樣劑量。
3預防血栓栓塞並發症
血栓栓塞並發症的危險在房顫病人明顯增高,可能發生在房顫發作後72小時的早期。國外一些研究表明,非風濕性瓣膜病的房顫病人中,大多數腦卒中為栓塞所致,並且發生於房顫發作後的2年內。房顫病人腦卒中危險增高的相關因素包括左房明顯增大、高血壓和左心 功能不全,年齡也是重要危險因素。有資料表明,50-59歲房顫病人,腦卒中發生率1.80-89歲。60歲以下較年輕的無器質性心髒病的孤立性房顫病人,腦卒中的危險可能較小。
孤立性房顫病人,可使每日用阿司匹林,而不需用抗凝藥物。有器質性心髒病,尤其是心髒瓣膜病或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或已有栓塞史,或超聲心動圖檢查有附壁血栓者,應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國外近年公布的5個大規模臨床多中心隨機雙盲試驗結果表明,在非風濕性瓣膜病的房顫病人,抗凝治療使血栓栓塞事件下降66%。但未發現有抗凝程度和抗凝效果之間的關係,即抗凝控製在下限(國際正常化比率,4-8)和上限之間,未見有效果差別。而將靶標設定在1.5-2.8的試驗,血栓栓塞危險的減少實際上大於將靶標設在2.0-4.5或2.8的試驗,我國不少醫院不能監測整體,國內也無這方麵的臨床試驗,故在抗凝藥物使用中,以保持下限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