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動的合理用藥
心房顫動(以下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大多數房顫伴有快心室率,導致心悸等症狀,加上心房有效的舒張晚期機械收縮,可能引起血液動力學障礙,使心力衰竭惡化,房顫病人的血栓栓塞並發症危險增高。
房顫的治療不可忽視病因治療,初次發作或原因未明的房顫,不可忘記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
房顫的藥物治療包括三個方麵:轉複房顫,恢複竇性心律和預防複發;控製、減慢心室率,保持血液動力學穩定;預防血栓或栓塞並發症。
轉複房顫和恢複竇性心律及預防複發
應當選用延長心房動作電位時間和不應期的藥物,主要包括奎尼丁、普魯卡因胺和丙吡胺及抗心律失常藥物中的胺碘酮、索他洛爾。近年來發現普羅帕酮、氟卡尼等對終止房顫也很有效,可能由於這些藥物在心率快時,具有延長心房不應期的作 用。我國臨床實踐中主要用的是奎尼丁、胺碘酮和普羅帕酮三種藥。
1.1轉複房顫和恢複竇性心律雖然將房顫轉複為竇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療目標,轉複成功率較高,但複發率也高,轉複後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維持治療,一年隨訪中保持竇性心律者不到30%;轉複後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維持,可使該數字上升至45%-50%。因此,應注意掌握藥物轉複房顫的適應證。慢性房顫持續6個月以上,左房明顯擴大或病因(如甲亢)未充分控製之前,不宜轉複治療。有嚴重血液動力學影響的急診情況,如心室率極快,有暈厥的預激綜合征伴發的房顫,急性心肌梗死或高度二尖瓣狹窄伴房顫導致急性左心衰竭時,應及時直流電同步轉複。
進行藥物轉複時,藥物延長心房不應期,在恢複竇性心律之前,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使心房的頻率減慢,典型情況是由房顫變為心房撲動。心房率減慢,通過房室結的興奮減少,在 房室結產生的隱匿性傳導減輕,可能出現心室率反而增快的情況,不利於血液動力學穩定,或 使症狀加重。因此,在藥物轉複前,首先應使用洋地黃類藥物、阻斷劑或鈣通道阻斷劑(地爾硫蓽或維拉帕本)控製心室率。
轉複藥物的劑量和用法。
(1)奎尼丁,每日3-4次,用3-4天。如仍未恢複竇性心律,可用同步直流電除顫。
(2)胺碘酮0.28,每日3-4次,用7-10天之後,0.28,每日2次,用7天左右。如可恢複竇性心率,減量維持,維持量為每日0.28,每周服藥5天為宜。
(3)普羅帕酮,靜脈緩慢推注(5-7分鍾)。心髒明顯擴大或有心功能不全者,應慎用或不用。
1.2預防複發如前所述,轉複成功後,長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可減少複發,但長期使用奎尼丁等或索他洛爾時,可能因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使死亡率增高。薈萃分析表明,奎尼丁使轉複後1年維持竇性心律的病人比例,從25.5%提高至50%,但同時明顯增加了死亡率。在一些對比性臨床試驗中,隨訪3-24個月,738例不用索他洛爾轉複後房顫病人,死亡率68%、而用藥組的死亡率均高於。雖然這些資料多屬回顧性分析,而不是科學的前瞻性隨機雙盲對比研究,但至少說明在臨床使用上述藥物時應持謹慎態度。長期使用小劑量胺碘酮的7個非安慰劑對照研究顯示,轉複後1-2年,保持竇性心律的比例為53% -83%(平均71%、而死亡率4%)。
1.3預防陣發性房顫的複發陣發房顫病人的大多數,在房顫發作後24小時內自動轉複,如無明顯血液動力學後果,可能隻需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等待自動轉複。但在平時不發作時,單獨使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如地高辛或維拉帕米,不能減少複發,這些藥物實際上縮短心房不應期;使用西地蘭治療心房撲動時,可使部分病人的撲動變房顫,就是很好的例證,這些藥物對轉複房顫和減少複發不僅無效,而且臨床上可觀察到,即使平時口服這類藥物,房顫複發時心室率仍很快,症狀明顯。少數病人可在一生中僅發作一次房顫,之後不用複發,但大多數陣發房顫的發作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需用藥物預防或減少複發。除選用小劑量胺碘酮外,可用普羅帕酮150-200毫升8,每日3次。而在一些老年陣發房顫病人,如果平時有比較頻發的房性早搏,可以使用莫雷西嗉(乙嗎噻嗪),每日3次,可能有較好療效。這可能是由於莫雷西嗪控製了觸發房顫的房性早搏,使房顫發作相應減少。
2控製心室率
少數病人的房顫,即使不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心室率不快。但大多數房顫病人伴有快的心室率。滿意控製心室率,是每一個房顫病人都應盡快實現的治療目標。主要應選用作用於房室結,增加其隱匿性傳導的藥物,包括洋地黃類、卩阻斷劑或鈣通道阻斷劑(地爾硫罩或維拉帕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