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毒性抗生素中毒性聾
由於抗生素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普及,自70年代以來耳毒性抗生素中毒性聾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已成為目前主要致聾原因之一。
已知的抗生素有數千種,常用於臨床者有數十種,乃至近百種。目前國內在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中已證實至少有以下幾種一一鏈黴素、雙氫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紫黴素、多粘菌素、粘菌素、春雷黴素、萬古黴素、巴龍黴素、杆菌肽和新生黴素等,在全身應用(肌肉和靜脈注射)和局部應用(耳部應用、氣霧吸入、胸腔注入和用於燒傷創麵等)具有耳毒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氨基甙類抗生素。由於這些藥物在化學結構、藥理作用以及毒性方麵有相似之處,因而引起的耳毒性反應也相似。這些抗生素中有的以損害耳蝸係為主,如雙氫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等;有的以損害前庭係為主,如鏈黴素、慶大黴素等,多數的耳中毒患者是耳蝸和前庭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但程度輕重不相平行。從預後來說,耳蝸係損害較前庭係更嚴重,因此,耳蝸毒性嚴重的雙氫鏈黴素、新黴素等已不再應用於臨床,因為這幾種藥物甚至應用小劑量也可出現耳毒性,甚至感音神經性聾在口服、耳局部用藥、關節腔注射、手術傷口衝洗、燒傷創麵濕敷、氣管內和胸腔內用藥後發生,也有報道在直腸、結腸衝洗後而致聾的。
耳中毒的最先出現的症狀是高音調耳鳴,也可能有眩暈和平衡障礙。最嚴重的耳毒性反應是感音神經性聾,常為進行性和不可逆性;典型的高頻損害,由於未影響語言頻率,患者早期常不易察覺,當患者發現有聽力減退時,耳中毒已發展到相當程度。聽力損害經常是在用藥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如繼續用藥則聽力損失加重,嚴重者可致全聾。有時在停藥後某一 階段有聽力更加惡化的情況。
某些家族對氨基甙類抗生素耳毒性有易感性,因此,用藥前一定要詢問患者的用藥史和近血緣親屬中有無用這類藥物者,以及曾否發生過耳中毒,以作借鑒。老年人和新生兒、嬰幼兒用藥時也應特別注意,經動物試驗已證實,在生長發育的3個時期(胚胎後期、幼年期和老年期)是抗生素耳中毒的易感期。妊娠期應用這些藥物,雖非絕對禁忌,但有些藥物能通過胎盤屏障,動物試驗發現母畜發生嚴重耳中毒而胎畜僅有輕度前庭損害,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應考慮到孕婦用藥胎兒耳中毒的極大可能性,內此孕婦應盡量不用這類藥物,因為這涉及到兩代人的耳中毒問題。
耳毒性抗生素全身或局部應用均可經血流進人迷路液內,椎管內給藥直接循腦脊液經外淋巴達到內耳器,耳中毒更為嚴重。其他的徑路有直接從血管紋進人內淋巴或從耳蝸的螺旋血管進人淋巴。中耳局部用藥經圓窗或前庭窗環韌帶滲人外淋巴,再經前庭膜滲入內淋巴。內耳液中的藥物可被血管紋再吸收而清除,但在再吸收的過程中血管紋也遭耳毒性藥物的破壞,致吸收減慢,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使內耳的藥物濃度增大,貯留時間延長,而造成內耳的損害。
耳毒性藥物中毒的實驗研究同內、外報道較多,我們的研究所內也作了這方麵的工作。近年來國內的主要基礎研究有:慶大奪索豚鼠內耳毒性的組織學研究、鏈黴素對豚鼠耳蝸酶活性和對外淋巴的影響、甲狀腺素對抗卡耶黴素耳中毒作用,以及紅黴素、新黴 素和卡那黴素中耳局部應用的耳毒性等,發現紅黴素中耳局部應用主要是產生中耳的炎症反應,新黴素和卡那黴素中耳局部應用產生內耳器的損傷。經藥物動力學的觀察發現,慶大黴素在外淋巴的濃度直接與聽力損傷有關;卡那黴素耳中毒後,由於酸性磷酸酶的變化,引起器毛細胞變性、壞死。並報道了中藥孔麻和骨碎補對慶大黴素、鏈黴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臨床研究有小兒慶大黴素致聾、鏈黴素耳中毒的家族易感性的報道等。
耳中毒的預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旦發生耳中毒其病變常為不可逆性。預防的重要環節主要不是在於提高耳科醫師對本病的診療水平,重要的是首先要求為患者應用這類藥物的各科醫師應具有高的警惕性,除非為搶救生命或重病所必需外,應盡量避免使用。對腎功能不良者、老弱、幼兒和孕婦應更慎重;對以往用過潛在性耳毒性藥物、接受過過量噪聲和有家族耳中毒易感性者,也當更加注意。當必須用這類藥時,劑量和療程應維持在能達到臨床治療效果的最低給藥範圍之內。即使局部用藥,其劑量也應作全身用藥時一樣對待,尤其是對裸露的創麵用藥、中耳乳突手術和有迷路瘺管的患者。
此外,新的抗生素應用於臨床前應先作動物耳毒性試驗,證實無耳毒性作用或耳毒性作用很小時,才能慎重的應用。
近年來國外文獻對預防耳毒性抗生素的耳中毒作用報道不少,現擇要介紹如下。
1.動物實驗發現環境溫度過高與氨基甙類抗牛素的耳毒性有協同作用,單純溫度升高並 不影響聽力,但在溫度升高的環境中生活的動物應用耳毒性抗生素後,兩者有明顯的協同作 用,認為可能是高溫增強了體內新陳代謝所致。
定期采用高頻聽力計檢查,以確定有無耳中毒早期的高頻聽力損害,主要檢查純音聽閾,這對早期發現和預報聽力損害有重要作用。新生兒、嬰幼兒用藥,可用電反應測聽作監護。
2.應用簡便、迅速、靈敏度高的檢驗方法定期測定血液或尿中的藥物濃度,是一種重要的預防措施。但也有學者發現氨基甙類抗生素的耳中毒發生與否,與體內藥物濃度並無明顯關係,看來耳中毒的發生是綜合因素,應全麵考慮。
氨基甙類抗生素的耳毒性大小與其分子結構內胺基的多少成正比,胺基數目越多耳毒性作用越強,可以此來預測藥物的耳毒性,並選用耳毒性較小的藥物。
全身應用耳毒性抗生素的耳毒性
耳毒藥物是當前致聾非常重要的原因,據國內一些城市統計,占成人感音性聾20%-30%, 占兒童感音性聾50%以上。引起中毒性耳聾的耳毒藥物,以氨基甙類抗生素居首位。臨床實踐表明,中毒性耳聾的發生與個體易感性有密切關係,易感者應用少量鏈黴毒,甚至穴位注射或結膜下注射,均可發生中毒。易感者停藥後耳聾在一定時間內仍進行性減退,時間長者可達數年之久。鏈黴素中毒性耳聾有明顯家族史,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編委會綜合報告3個家族中有30例鏈黴素中毒性耳聾患者,用藥量最少者,一般用藥後10天左右出現耳鳴、耳聾,可能與遺傳及鏈黴素通過胎盤屏障使胎兒中毒有關;慶大黴素致聾與年齡、用藥劑量及腎功能關係密切,上海第一醫學院耳科研究所報告,在慶大黴素中毒性耳聾175例患者,2歲以下者123例,占70%,其中重度耳聾占77%,2歲以上者52例,其中重度耳聾50%,說明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耳聾程度也越嚴重。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在動物生長發育的3個時期,即胚胎後期、幼年期、老年期,對慶大黴素耳中毒敏感。人類是否 也存在類似的易感期,目前尚未定論,有些耳毒性抗生素主要損害耳妒,引起耳鳴、耳聾,有些則主要損害前庭產生眩暈和平衡障礙,常用耳毒性抗生素,依其對耳蝸毒性大小排列依次為新黴素、卡那黴素、雙氫鏈黴素、慶大黴素、萬古黴素、多粘菌素。除慶大黴素由一種小單孢菌產生外,大多由鏈球菌屬放線菌屬所產生,其化學結構均具有氨基環醇基。
鏈黴素是氨基甙類抗生素中最早分離出,硫酸鏈黴素對耳蝸毒性比前庭毒性輕,雙氫鏈黴素對耳蝸損害嚴重,停藥後聽力仍繼續下降,呈不可逆性損害,現已廢用。新黴素1949年問世,對耳蝸損害極為嚴重,聽力呈不可逆性進行性下降對前庭也有損害,目前臨床已基本不用。卡那黴素1951年用於臨床,有報道用藥32克即有耳蝸損害;嬰兒以每天每公斤體重15毫克計,用藥不宜超過6-10天。慶大黴素雖對耳蝸損害較輕,近年由於濫用,引起中毒性耳聾報道巳屢見不鮮。正常腎功能用藥量每天每公斤體重1-3毫克。
關於氨基甙類抗生素引起內耳中毒的發病機製、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及防治等,分別討論如下。
一、發病機製
有關發病機製的學說很多,迄今認識仍不一致,有以下幾種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