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抗生素用藥病案(2 / 3)

膜結合學說認為藥物在淋巴液的濃度與毒性沒有直接關係,由於氨基甙藥物與內耳螺旋器細胞膜的三磷酸肌醇酯結合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因水化作用使藥一酯複合物穩定性增強,藥物侵人細胞內引起損傷。纖毛、表皮及外毛細胞的螺旋神經纖維均含有三磷酸肌醇酯。

內淋巴藥物積蓄學說認為藥物進入內淋巴後與血管紋的酸基葡糖胺聚糖結合,再排除,但其排除速度極為緩慢,致使藥物積蓄,最終引起耳中毒。藥物積蓄是引起耳中毒的主要原因,此學說可解釋進行性損害,及停藥後一段時間仍可發生耳毒性症狀的臨床現象。

氏基團中毒學說認為氨基甙類抗生素中基團數目越多,耳毒性越嚴重,可能是由於多價離子胺基對磷脂酶的作用,破壞了細胞膜的穩定性、完整性,引起耳毒作用。

鈣、鎂、鋅離子紊亂學說許多學者證實氨基甙類素和鈣離子在毛細胞膜上有著共同的結合部位,可幹擾鈣離子在內耳的代謝,毛細胞的纖毛由肌動蛋白組成,鈣離子紊亂可引起肌動蛋白斷裂,致使毛束破壞和融合。細胞內缺鎂可破壞細胞內生化反應過程,鎂離子參與介導許多酶活性,如鎂離子缺乏,可發生能量代謝障礙,加劇毛細胞損害。鋅離子降低可能影響細胞內遞質的合成,使細胞受損傷。

內、外淋巴液化學成分比例失調學說認為耳蝸結構中,粘多糖及酶的含量與耳蝸電位的發生相平行,它們是維持細胞正常功能的重要條件。氨基甙可抑製粘 多糖合成酶係統,能使粘多糖含量減少,損害細胞功能。

代謝障礙學說耳毒藥物能降低淋巴液中葡萄糖含量,減少毛細胞中糖原含量,使細胞受損傷。另外可能影響5一核苷酶及堿性磷酸的活性,阻止蛋白質合成。

免疫反應學說認為氨基甙類抗生素的毒性作用是由特異性免疫反應所致。

腎功能低下學說認為由於腎功能低下排泄不良,使藥物積蓄引起耳毒性損害。

二、內耳病理

內耳中毒性損害。其主要的組織學變化為螺旋器退行性變,外毛細胞首先受損害,病變從底轉外毛細胞第三徘開始向中轉、頂轉發展,嚴重者螺旋器結構完全破壞消失,基底膜上僅呈一層立方上皮。前庭器病理變化以壺腹脊退行性變最明顯,感覺上皮層變薄,毛細胞減少或缺失。電鏡下可見毛細胞纖毛腫脹、表皮板軟化、表麵粗糙有絨球物突出並見有孔洞。胞核線粒體腫脹自溶並見有退化碎片,嚴重者胞核固縮、破碎、境界模糊甚至消失。細胞間隙可見吞噬相,血管紋細胞腫脹,表麵有滲出物,支持細胞變化不明顯。螺旋神經節細胞無髓纖維相對增多。耳石變化表現為數目減少,耳石脫落,病變耳石增大失去六棱柱形結構,鈣含量減少。耳毒性病變除內耳病理變化外,聽通路各中樞核均可受累,以內側膝狀體最明顯,螺旋神經節、耳蝸背核、腹核也可見到不同程度損害。

三、臨床表現及診斷

1.耳鳴常發生在耳聾之前,開始時多為間歇性的尖聲,有時一耳先起,以後逐漸發展為雙耳持續性耳鳴,約半數患者兼有頭鳴。少數中毒患者隻有耳鳴而無聽力下降,兒童中毒性聾患者常不伴有耳鳴。

2.耳聾表現為雙側感覺神經性聾呈進行性,多數中毒者最初聽力下降從超高頻開始,過去一般認為中毒後聽力下降呈斜坡形,近來分析患者包括超高頻聽力曲線呈“2”形,低頻區聽力稍下降,曲線平坦,中頻呈斜坡形,高頻區聽力損失嚴重,但曲線仍較平坦。電反應測聽對早期發現耳中毒有非常重要價值,其陽性表現於患者主觀症狀的出現。聾耳閾上功能不良,語言識別力差。

3.前庭症狀中毒性耳聾患者,常累及前庭,表現有不同程度前庭症狀,如眩暈、站立不穩、步態蹣跚等平衡失調現象.嚴重者有惡心、嘔吐,偶有輕度眼球震顫。眩暈症狀多在數月內緩解,前庭功能也能代償。前庭誘發反應檢查,以運動性辨認“2”視力模糊試驗最敏感,可早期識別有無前庭係中毒,首先檢查頭位保持不動時讀特製的“五”視力表時的視力,再移動其頭位,觀察視力下降的程度。內耳前庭係中毒者.雖然在頭部直立靜止時,能較容易地辨認視力表,但在頭部移動過程中,閱讀很困難,視力明顯下降。

其他症狀少數患者表現有中樞神經中毒症狀,如頭昏、頭脹、頭疼、煩躁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等。其他腦神經中毒損害,主要出現在感覺神經方麵,鏈黴素中毒早期可有視力模糊、口麵部發麻及嗅覺減退。另外,也常有周身皮膚感覺異常。氨基甙類抗生素除毒害內耳外,還可使其他係統和器官受損傷,以腎髒和造血係統損害最常見,表現為蛋白尿和管型,嚴重者可致腎功能低下和衰竭。造血係統中毒反應主要為骨髓變性,造血機能障礙。個別病人還可表現有肝功能和內分泌係統方麵症狀。

診斷除依據上述症狀外,注意詢問使用耳毒性藥物史、家族耳毒性藥物中毒史及腎病史 與腎功能情況等。

四、預防

在使用耳毒性藥物時,必須注意使用者的年齡、肝腎功能、是否懷孕期間以及家族中有無耳毒性藥物中毒史等。要嚴格控製使用範圍和適應證,限製藥量,密切觀察反應,及時停藥。必須使用耳毒性藥物時,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並用解毒藥物動物實驗證明,肝素有解毒作用,四甲基脲嘧啶有相類似作用。有報道磷黴素可緩解減輕氨基糖甙類藥物對內耳的毒性損傷;此外,氯化鈣、消炎痛也有解毒作用。據鎮江醫學院呂力為等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地塞米鬆能活化細胞腺苷酸環化酶,促進細胞代謝活動,穩定溶酶體膜保護毛細胞作用,也能改善微循環,解除微血管痙攣,促進血管紋代謝,加強淋巴液中蓄積藥物轉運,可能有拮抗耳毒性作用。山西醫學院王麗等動物實驗研究證實,慶大黴素耳毒性與內耳自由基含量增高有密切關係,提出用自由基清除劑丹參注射液,在使用慶大黴素同時,注射丹參液,能有效地減輕慶大黴素的耳毒性反應。部分清除過多的自由基,保護細胞膜及細胞核。上海中醫學院張美莉等,用抗過敏藥物苯海拉明動物實驗證明:苯海拉明能減輕慶大黴素耳毒性作用,表現為聽力下降出現時間晚,且下降程度減輕。

2.避免應用有毒性協同作用的藥物避免同時應用兩種鬥毐性藥物,如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同時用利尿劑時,可加重耳蝸損害。

注意周圍環境噪聲可增強人類對耳毒性藥物的敏感性,由於噪聲增加血一迷路屏障 的滲透性,促使藥物蓄積,從而加大藥物毒性。凡是能增強體內新陳代謝過程的因素,都可 能提高內耳對耳毒性藥物的易感性,如溫度升高與耳毒性藥物兩者有明顯毒性協同作用。

1.改善營養狀況機體營養狀況與耳中毒有一定關係,饑餓可使體內具有解毒作用的穀胱甘肽水平下降,降低了耐受藥物毒性的能力。微量元素鈣、鎂、鋅和內耳功能有關,應注意攝取。

選用低毒性的替代藥物太古黴素、治療作用與萬古黴素相似,但無毒性作用,利尿劑對太古黴素也無毒性協同作用。卡那黴素8分子結構內含有5個胺基,其毒性明顯大於4個胺基的卡那黴素,但治療作用相同。

五、治療

目前尚無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應注意預防為主,警惕耳中毒的早期症狀,監測聽力和平衡功能。及時停藥。治療可用神經營養藥物。動物實驗證明,地塞米鬆能穩定溶酶體膜、保護毛細胞;苯海拉明能減輕慶大黴素的耳毒性作用;丹參能改善微循環,保護細胞膜及細胞核;西安醫科大學許瑉等用沙棘油防聾實驗研究,證明沙棘油能使豚鼠聽閾及外淋巴液中鐵含量下降,鋅含量升高,沙棘油含有46種生物活性物質,可減輕鐵負荷過量,保護細胞膜,調理免疫功能,促進耳蝸毛細胞修複等功能。以上動物實驗研究資料,尚未用於臨床驗證其療效。對於中毒時間長的耳聾患者,一般治療方法多屬無效,可配戴助聽器。

耳毒性抗生素與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

以氨基甙類抗生索為主的耳毒性藥物,應用於臨床巳40多年、最早為鏈黴素,以後又發現了一係列結構的化合物,如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西梭黴素、丁胺卡那、紫黴素、妥布黴素等,這些抗生素對革蘭氏陰性杆菌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臨床。這類抗生素對內耳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致使聽力減退或全聾,其內耳損傷各有特異性。耳蝸中毒者主要為鏈黴素、慶大黴索、卡耶素及新黴素。前兩種抗七素亦可累及前庭。氨基甙類抗生素由於在內耳淋巴液中的卨濃度和排泄緩使內耳汜細胞變性壞死,聽功能受到影響。同時應用多種耳毒性抗生素或與其他耳毒性藥物合片,對內耳有協同損傷作用,加重了毒性反應。1971年曾報道一患者用長那黴素前3周曾用過抗瘧疾藥物而引起耳蝸的協間中毒。作者曾遇嬰兒胺皰瘡口服新黴素,同吋肌注慶大黴素而致聾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