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正常人多焦視網膜電圖(一)(1 / 3)

視網膜電圖,在臨床作為一種診斷性工具,廣泛應用於客觀估計人類視網膜功能。臨床一般由大視野(彌散)閃光所激發,這種刺激模式在診斷視網膜色素上皮病變類疾病(如大麵積周邊部視網膜營養不良等)是有效的,然而,當較小範圍的中央視網膜(如黃斑變性)受影響時就存在一些缺陷,因為小範圍視網膜功能不全在反應振幅或波形上的影響可能在噪聲水平或個體間差異變異範圍內,難以發現。采用小刺激圖像直接瞄準功能不全區域能夠提高發現病理反應的敏感性,但因為常規局部技術一次僅能測試少量範圍,因此其對於判斷視網膜病變位置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如果應用大量局部反應進行視網膜大範圍篩選則需要記錄較長時間或進行多次檢查,其敏感性較差,在臨床工作中難以開展。

近10年發展的多焦視網膜電圖技術可同時測試大量視網膜部位,克服了這些限製。應用這種技術,視網膜功能圖像化所需的記錄時間不長,適合於臨床應用,測定所有受刺激視網膜區域的局部反應所需時間與單個刺激部位所需時間相似。由於記錄時間短暫,反應變異很小,偽跡或噪聲的電位變異對所有視網膜區域反應的影響大致相同。

在多焦技術,緊密排列的刺激陣列內每個組成部分的亮度根據二元序列獨立地調製。由單個刺激成分激發的局部反應由快速轉換算法從複合視網膜信號提取,產生反應密度(每單位區域振幅)的視網膜分布圖。由明視閃爍光激發的一階函數核反應密度圖與正常人視錐細胞密度分布相關,因此,可測定視錐細胞介導的視網膜活性。

第一節 正常人多為視網膜電圖的特點

正常人的波形排列、各部位的波形振幅及潛伏期各有特點,波描記陣列、二維和三維密度打印主要突出個體化的特點,在每一例受試者皆不同,用於與眼底圖像的對應比較,而對於群體的比較及統計以平均顯示較為實用。

一、正常人多焦視網膜電圖曲線平均顯示

吳德正等在42例48隻正常人眼應用視誘發反應圖像係統進行檢測,選用高亮度、高刷新率的21英寸黑白顯示器作為刺激器,幀頻為75.2,序列的長度為215-1。刺激圖形為隨離心度增加的六邊形陣列,刺激屏幕的水平視角為±26.6°,垂直視角為±22.1°,放大器的放大倍數為低頻截止為3、高頻截止為100,反應采樣頻率為1200,采用一階函數核,角膜接觸鏡電極為雙極接觸鏡電極,地電極為盤狀皮膚電極,置耳垂,刺激共,分16段進行,得出各波總體反應正常值、上下半視網膜區各波正常值、4個象限正常值和6個環的各波正常值。

各組中各波潛伏期在第三環處最短,向中心部及周邊部漸有所延長,比振幅變化的幅度較小。在各年齡組的比較中,隨年齡增加,潛伏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二、正常人多焦視網膜電圖波描記陣列顯示

描記陣列顯示為各個刺激單元範圍內的視網膜電圖反應,波形數量根據所選定的刺激單元數而定,以103個刺激單元為例,可記錄到103個反應波形,正常人每個波形的大小大致相同。這種顯示真實地反映了每個刺激單元的反應波形,有經驗者可辨認出相應於病變處的振幅下降,但潛伏期的改變不容易看到,精細的結果不容易得到。

三、多焦視網膜電圖的二維和三維圖

二維和三維密度圖根據分辨率分為兩種類型,原始型是直接將每一刺激單元的電位值用不同顏色的彩色表示,優雅型是將每一刺激單元的振幅值與相鄰6個刺激單元的振幅值按照一定的規則重新計算後在刺激單元相鄰處得出相鄰刺激單元之間的過渡值,從而使立體圖形較為平滑,外觀優雅。

在圖形上,傾斜角度為0時,其圖形為平麵圖,形狀為二維顯示,排列與波描記陣列大致相同,但是根據所選用偽彩色係列,不同部位的彩色不同;當傾斜度為90時,其形狀為經中心水平線上的剖麵圖,下方為一水平直線,上方為離心度不同處所對應的振幅,相連為一條曲線;當傾斜度為15~75時,三維顯示的形狀為明顯的立體圖,顯示固視中央處的明顯振幅高峰,其餘區域振幅隨離心度增加而逐漸降低,一般來講,以60傾斜度的圖像較為美觀,二維密度顯示和傾斜度為15、30、45、60、75和90的三維密度顯示。

第二節 正常人多焦振蕩電位

多焦振蕩電位是手旨的高頻部分,它不同於的低頻成分,起源於視網膜的中層,主要與視網膜血管性病變有關,其振幅較小,振蕩頻率較高,因此,測試條件與一般有所不同。

一、概述

一般采用放大器通頻帶為100~1000,放大倍數為20,電極安放、刺激模式和記錄方法大致相同。

可以有3種顯示方式:①以不同分組得到平均顯示的一階函數核和二階函數核的曲線圖;②顯示各刺激單元的波描記陣列圖;③以反應密度表示的三維立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