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正常人多焦視網膜電圖(二)(3 / 3)

如在20例正常人(20隻眼)和6例視神經炎病人(9隻眼)用視覺反應圖像係統(刺激單元為37個)記錄,視網膜鼻側小波的振幅明顯大於顳側者,並且離視盤距離越大,小波的降低越明顯。小波不存在於剛診斷為視神經炎者,但隨著從視神經炎恢複而再出現,小波的恢複與視力的恢複和中央臨界融合頻率的恢複密切相關。他們認為的一階函數核波下降支小波的振幅依賴於刺激頻率和視網膜部位,視神經炎病人此波消失但在恢複期重現,說明神經節細胞的神經活動產生這個小波。

二、多焦視網膜電圖二階函數核

在5例正常人用不同的刺激和記錄參數檢測,用軟件進行分析,刺激由103、61、37或19個刺激單元的陣列組成,提取二階函數核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從同一受試者的9個可重複性反應的總和可明顯改善一階函數核成分的信噪比,而二階函數核卻不能提高,9個可重複性的反應的總和不足以辨認二階函數核成分的陣列。當使用較少的六邊形刺激單元時,一階和二階函數核成分較大,記錄之間的個體反應沒有顯著性差別。反應密度分析發現二階函數核成分的振幅分布與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空間分布之間有微弱的相關性,因此提出有關二階函數核成分來自於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理論需要重新考慮。

三、多焦視網膜電圖與全視野視網膜電圖的比較

進行和全視野成分的比較,記錄時,在監視器顯示103個六邊形的陣列,全視野由在穩定背景上呈現閃光而產生,由改變閃光強度和背景光亮度的方法改變全視野兩個成分的潛伏期。由顯示多輸入參數的相似操作產生潛伏期的相似改變,能夠將成分和全視野的成分聯係起來。他們認為的雙相反應似乎由產生全視野的3波和正波的相同細胞所產生。

如應用視覺誘發反應圖像係統在14例正常人(20隻眼)記錄,應用19個六邊形的陣列,光強度,測量—階函數核、二階函數核的反應密度和潛伏期,基於每種成分對刺激強度改變的習性,將這些成分分為兩組,第一組由所有一階函數核成分和二階函數核成分的和凡所組成,其反應密度比低一階的光刺激的反應密度明顯增加。第二組由二階函數核成分所組成,其反應密度沒有增加。

四、多焦視網膜電圖的 on 和 off 反應

如認為用長周期刺激記錄明視反應對確定靈長類明視細胞反應通路是有用的。在1例正常人和2例視網膜病變病人的研究中,在正常人的結果證明明視波形存在拓撲圖變異:振幅隨離心度增加而增加,2例病人波形改變提示超極化和去極化雙極細胞的相對較大的缺陷。

五、多焦視網膜電圖反應與離心度關係

在50例年輕人的眼中進行檢查,應用103個刺激單元的記錄,在中央發現局部反應的空間分布呈隨離心度的指數性下降,指數坡度參數在個體間高度相似。除了中心刺激單元的反應外,隨離心度下降約為-0.6指數的冪函數,與人類視錐細胞密度剖麵的-0.74冪函數接近,反應密度的個體間變異在中央凹處最大,向周邊部減少,然而反應密度的對數顯示在各離心度大致相同的變異,使密度的對數為觀看反應立體圖較合適方式,反應密度的群體範圍為0.42對數單位,相似於標準的常規。在確定一個眼的反應是否在正常範圍方麵,反應的指數衰減對刺激單元之間的比較提供一種潛在的有用的附加方法。

六、多焦視網旗電圖和祝野的比救

視野的多焦技術兩者都測量視網膜和視路病變的局部影響,但是視野屬於視覺心理物理檢測而多焦電生理屬於客觀性檢查。潛伏期及振幅改變可以提示一些疾病的影響,但是一些疾病僅影響一種檢測而對另一種沒有明顯影響。每一種多焦電生理測量與靜態視野計測得的局部敏感性改變的比較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兩者使用不同的刺激顯示,此外,多焦反應用反應之間的任意空間顯示。要使兩者能夠進行直接的比較,一種方法是測量多焦反應的振幅和潛伏期並將它們的數值顯示在視野圖中相同的坐標上,這可以在同樣的標尺上定量比較視野和多焦反應;第二種方法是改良視野計軟件,使試驗點位於多焦刺激的中心處(即多焦顯示中每個六邊形的中心);第三種方法由標準位置上插入數值以估計多焦顯示區的閾值。第二和第三種方法產生多焦和視野測量的一對一的圖形,可以進行兩種方法之間定量比較。視野和多焦反應的關係因病變主要影響外層視網膜、節細胞或視神經而不同。

在60例年齡匹配的對照組進行多焦技術測量,獲得可重複性數據,然後將結果與自編視野計檢查結果相比較。在兩種檢查中,可重複性係數隨離心度而降低,兩種技術之間的內在測量變異是可比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