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青光眼多焦視網膜電圖與視野及神經纖維的相關研究
一些研究顯示,青光眼異常的與視野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比較青光眼及正常人眼與視野的關係,結果顯示的第45個波峰振幅與測定的神經纖維層厚度之間有相關性,但相關係數不高。研究結果顯示,一階函數核振幅與神經纖維軸突丟失數量間呈負相關,與視野異常參數間有正相關。但以上是青光眼患者的總體反應,個體並未與視野的局部缺損間存在有一致性。研究認為,視野異常區域較視野正常區域仿各波潛伏期有輕度延長,振幅沒有降低。但也有報道顯示青光眼異常的視野改變之間不存在任何相關。無論一、二階函數核均未出現可反映青光眼視野異常的任何改變,各象限的二階函數核潛伏期及振幅均未有顯著性差異。記錄了青光眼患者的閃光及圖形兩種方式刺激時,絕大多數青光眼三維地形圖與視野改變之間缺乏一致性。有局限性視野缺損的部位,反應未見異常。同時,青光眼上、下半視野也與正常對照沒有差異。也不會出現類似於視野檢查時出現的局限性損害。
第三節 節細胞反應的研究
由上一節內容可以看出,無論是青光眼患者還是青光眼動物模型眼的改變,目前均未取得一致性結果,有些結論甚至相反。改進的刺激或分析方法或許可以尋找到對節細胞敏感的反應成分以提高對於青光眼診斷的敏感性。在此領域以多焦視覺電生理技術的發明者及各自領導研究小組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一、mfERG 鼻顳側變異現象及意義
反應在人眼視網膜分布存在有許多種不對稱現象。此節內容中的鼻顳側變異也是不對稱分布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改變特點並不代表其他類型不對稱分布的特點。
在對2隻猴眼采用103個等大六邊形圖案刺激記錄時發現,在距視盤等距離部位六邊形的象限累加總和電位的一階函數核中,發現視網膜鼻-顳側波形有明顯的不同(變異)。鼻側視網膜反應波形,波增寬,有前後兩個波峰,呈雙峰狀;而顳側視網膜波形波較窄,第二個峰消失,第一個峰保留呈單峰形態。這種鼻顳側變異,隨距視盤距離不同而更加明顯。隻認為,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與節細胞軸突的動作電位傳導有關,人眼一、二階函數核都有鼻顳側變異特征,但猴眼這種變異更加明顯。許多作者在記錄人眼時並未發現有鼻顳側變異現象,認為是與這些作者在檢查時通常使用了最大對比度有關。
單獨使用並不能徹底消除的視網膜內層成分,玻璃體內再加入後,可進一步消除剩餘的視網膜內層成分,結合應用,要較單獨使用,對波形的均一化效果更好。
而在實際臨床研究發現,隻有部分青光眼患者出現XII波形鼻顳側變異現象的減小,改變類似於用XXX和去除了內層視網膜活性猴眼的波形。而在一些有明顯視網膜節細胞損害的青光眼患者,盡管其視野已有明顯損害,但波形卻正常,無鼻顳側波形變異現象的減弱。對此現象給予以下兩種解釋:一是認為,人眼及猴眼視網膜的鼻顳側變細胞活動無關,而與無長突細胞或叢間細胞的動作電位活動有關,或與節細胞與這兩種細胞連接有關。當青光眼患者鼻顳側變異減弱時,表明該患者損宵部位超過IV細胞胞體及軸突,達內層視網膜。
檢測的仍是相對廣泛的損忠;縫隙連接和無長突細胞相對彌散性破壞或許並不能代表主觀的視野測量。因此,有必要對的刺激參數及條件進行深入研究。隻在青光眼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反應中包含有節細胞成分,但青光眼造成的節細胞喪失還不足以引起中視網膜內層成分的改變。
二、視神經乳頭成分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采用一種分解計算方法,在反應中發現了一種潛伏期隨視神經乳頭距離變化的成分,命名為視神經乳頭成分並認為是由視網膜及視神經乳頭兩種成分總和形成。視網膜成分在距黃斑中心凹任何距離刺激單元的反應曲線潛伏期均相同;在距黃斑中心四不同距離處反應曲線的總和形狀相似,但潛伏期隨著刺激單元距視神經乳頭的距離增大而逐漸延長,即使高對比度亮度刺激也可以記錄到是另一種類型的鼻顳側視網膜變異現象,來源於視神經乳頭附近的節細胞軸突,這種潛伏期延長是由於沿著神經纖維層的無髓鞘軸突運動電位傳播延遲所致,而且該成分在視網膜的傳導速度符合無髓鞘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
應用不同亮度及不同對比度的閃光或圖形刺激,人眼曆反應中均有,而且閃光的一、二階函數核中也都有。但兩者的潛伏期有差異;圖形的僅見於二階函數核中。無論閃光或圖形二階函數核較一階函數核更容易發現,表明二階函數核含有較多的內層視網膜成分,這與節細胞感受雙極細胞突觸後反應具有非線性感受野特征有關。在低對比度條件下更容易記錄到,對比度時達飽和,隨著對比度的增加不再增加,而其他成分會隨對比度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