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目前不可逆性致盲率最高的眼病之一,在角膜病及白內障等可治性致盲眼病得到有效治療、致盲率逐漸降低的情況下,青光眼對人類視覺的損害就顯得更加突出。降低青光眼致盲率的重點在於早期發現及診斷。自20世紀70年代後,計算機視野計的推廣應用較以往的代表的半自動視野計提高了青光眼診斷的敏感性。盡管青光眼造成視野損害時,視神經纖維已喪失達40%,但視野檢查在現今青光眼的診斷上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近年來,眼科新的診療儀器大量出現,激光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出現的共焦掃描激光檢眼鏡、視神經分析,才目幹斷層成像等儀器,可對視網膜神經纖維層進行定量測定。但由於正常值範圍存在較大變異,青光眼患者與正常人有較大重疊,這些檢測在青光眼早期診斷上目前隻能作為輔助手段。一些新的視野檢查手段,如高通分辨視野、短波長視野、倍頻視野等,力圖改善計算機視野檢查對青光眼診斷的敏感性,但目前這些視野檢查,仍在臨床研究階段,敏感性上是否具有優越性還未得到廣泛認同。綜上所述,尋找青光眼早期診斷敏感的方法,仍將是眼科學領域努力的一個方向。
本章內容就多焦視覺電生理技術在青光眼應用領域中已取得的進展作一歸納總結。
第—節 概述
一、人眼高眼壓及青光眼的多焦視網膜電圖
青光眼可有一、二階函數核的異常。研究結果顯示,高眼壓症患者和開角型青光眼患者一、二階函數核振幅較正常均有降低二階函數核較一階函數核、黃斑區較周圍區下降更加明顯,隨離心度增加一、二階函數核的振幅降低也逐漸減輕。晚期青光眼這種改變更加顯著。青光眼患者4個象限間反應未顯示一、二階函數核有差異存在,僅個別患者顯示反應降低與視野損害間有一致性。提示青光眼患者的內層及外層視網膜功能均受到損害,分析黃斑區二階函數核可能是檢測青光眼早期損害的一個指標。另有研究發現,青光眼患者閃光及圖形一、二階函數核呈現-致性降低,總體平均振幅較正常降低25%,而不同部位視網膜之間改變沒有差異。劉瑞玨等將青光眼及高眼壓患者的及全視野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青光眼及高眼報患者各環6波振幅密度較正常對照組有顯著降低,其中青光眼較高眼壓組改變更加顯著。而波潛伏期未出現顯著延長。兩組全視野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無顯著差異。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在眼壓得到控製後進行測定,黃斑中心區域階函數核有振幅密度降低,中心外區域波潛伏期有延長。采用圖形刺激記錄圖形樞時,青光眼患者二階函數核振幅可出現廣泛、與視野的改變不一致性的降低。對隻青光眼患眼記錄顯示,青光眼患者一階函數核振幅降低、二階函數核潛伏期異常與正常人眼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患者的26隻眼進行的研究認為,青光眼患者一階函數核出現輕度、但有統計學顯著性意義的潛伏期延長,振幅沒有降低。然而也有幾位作者報道早期青光眼患者二階函數核沒有任何改變。
二、動物實驗性青光眼的多焦視網膜電圖研究
動物青光眼模型為研究人類青光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青光眼模型眼記錄結合視網膜受體阻滯劑及組織學研究,有利於揭示波形起源及尋找視網膜節細胞特征性反應。急性高眼壓模型的猴眼,中心及旁中心區域一階函數核振幅增大、二階函數核振幅降低,中心區域的這種改變大於周邊區域;此時潛伏期沒有延長。急性高眼壓改變反映了急性高眼壓與慢性眼壓升高視網膜組織學反應可能不同,前者可使視網膜某些單元興奮。慢性高眼壓動物模型的改變與急性不同,
對7隻猴眼進行了電生理與組織學對照研究,在眼壓升高16個月後,組織學光感受細胞、雙極細胞及無長突細胞數量減少,節細胞發生彌漫性損害,節細胞數量減少程度在中央和周邊視網膜一致。即使在節細胞嚴重減少的眼,全視野基本未有改變,而此時一、二階函數核振幅降低,其改變程度與剩餘的節細胞數量相一致,呈高度相關。研究認為,可以敏感地反映視網膜節細胞功能,用於青光眼診斷。
在青光眼模型發現有潛伏期延遲黃斑區外化波延遲更加明顯,而波振幅沒有降低。認為青光眼改變反映了青光眼有視網膜外層功能的異常。
可以看出青光眼還未取得廣泛一致性研究結果,但基本趨向於青光眼可引起一、二階函數核的樣常,這種異常是以振幅降低為主黃斑區改變要大於其周圍視網膜。出現以上不一致結果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年齡對的影響及反應個體間差異較大有關。另外,也可能與各個作者在研究時所采用的記錄條件不同有關。
目前對組織學起源未取得一致性看法,也使得對青光眼。改變現象及機製的解釋出現相互矛盾的地方。由於—階函數核振幅反應密度分布類似於視錐細胞的分布等特征,故而一般認為一階函數核反映了視網膜外層光感受器尤其是視錐細胞功能,所以當;一階函數核異常時解釋為光感受器功能的異常,而二階函數核異常時解釋為視網膜內層功能的異常。但由記的研究結果及本章第三節有關內容可以看出,—階及二階函數核與視網膜內層組織形態或生理學功能改變相一致,這兩種反應的起源可能主要來自於視網膜內層,或者一階函數核與外層及內層視網膜均有關。所以我們目前隻能關注青光眼可以導致出現異常的種類,這些異常現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至於異常現象的真正發生機製還需要等到的組織學起源研究清楚,本章在此也隻羅列了各位筆者自己的觀點,也許經過若幹時間後會發現這些觀點並不十分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