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障礙引起的一組以慢性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的全身代謝性疾病,在我國糖尿病是僅次於癌症和心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死因。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糖尿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日趨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眼部一種常見而又嚴重的並發症,是糖尿病致的一個主要原因。本病的發病機製是由千糖尿病係統性內分泌調節失常及代謝紊亂,引起凝血機製異常、血流動力學的障礙及微循環結構和功能上的紊亂等一係列病理改變,導致了微動脈瘤形成、毛細血管閉塞區及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改變為病理特征的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的發率與病程及血糖水平有關,病程越長、血糖水平控製不理想,則發生率越高。本病眼底的基本改變為:微血管瘤、毛細血管無灌注區、蠟樣滲出、棉絮狀斑、斑點狀出血、視網膜靜脈擴張滲漏、黃斑水腫及視網膜新生血管。臨床上分為兩型,以毛細血管無灌注區及新生血管形成作為分型的標準,有無灌注區及新生血管形成為增殖型,否則為背景型(或稱單純型)。治療的關鍵是防止由背景型向增殖型轉變,後者常並發玻璃體積血及視網膜脫離,或發生難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導致失明。
臨床視覺電生理檢查具有客觀性優點,包括:眼電圖、視網膜電圖及視誘發電位三大部分。青光眼的200及全視野閃光較少有異常,這主要與全視野閃光起源於視網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等外層視網膜結構有關,而青光眼主要損害的是視網膜節細胞層。采用光柵或棋盤格圖形刺激時記錄圖形及圖形可以提高對青光眼診斷的敏感性。已有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青光眼患者中可有較高的異常率,文獻報道的異常率高於,但由於正常值範圍變異較大,而且在青光眼及高眼壓患者中異常率變異也較大,為不等,降低了對青光眼診斷的特異性。另外,屈光狀態及屈光間質等因素對記錄結果也有影響。作為視覺電生理檢查一種具有突破性劃時代意義的多焦視覺電生理技術,自誕生以來10年多時間裏,有不少研究將該技術在青光眼診斷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目前可以檢索到大約四十餘篇文獻。由於多焦視網膜電圖如有多階函數核(主要是一階和二階函數核)可供分析,在文獻中有些作者對此進行了注明,而沒有特別注明的應是一階函數核。
全視野在判定該病的視網膜功能上有意義。在臨床可見的視網膜病變發生以前,就表現有異常,表明此時由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紊亂已影響到了視網膜的功能;潛伏期及振幅的變化都與程度有較好的一致性,異常程度的增加,表明嚴重性加劇;在病變早期或檢眼鏡下未見視網膜病變之前,就可出現振蕩電位選擇性地減小或消失,振蕩電位可作為預測從背景型發展成增殖型的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所有部位一、二階函數核振幅降低並伴有潛伏期延長;即使在沒有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也有二階函數核振幅的降低。研究結果表明,首先侵犯視網膜內層,110可以檢查到亞臨床期。由於主要病變部位在視網膜內層,因此觀察該病的特征,也有利於闡明二階函數核的視網膜起源。認為,敏感的成分,可以反映視網膜內層功能,部分青光眼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可能有該成分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