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多焦視同膜電圖
一、臨床特征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組與遺傳有關的、主要累及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的進行性視網膜變性類疾病,全球發病率約1/3500。其遺傳形式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X連鎖遺傳,但多數確定不了遺傳類型或呈散發病例。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以視杆細胞退行性病變為主,伴有視網膜神經上皮和色素上皮萎縮、神經膠質增生代替部分視網膜成分的喪失、視網膜血管阻塞性硬化及色素上皮脫色素並移入視網膜內等改變。夜盲為最早出現的症狀,常發生幹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暗適應檢查有異常;之後視野縮小,早期為環形缺損,隨著病情的加漸中心和周邊發展,躲後形成管狀視野;晚期中心視力也受損害。眼底檢喪視網膜色素紊亂、汙濁呆椒鹽狀,伴有骨細胞樣視網膜色素沉著;視網膜血管狹窄,晚期可狹窄成細線條狀;視盤呈蠟黃色萎縮。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有助幹該病的確診。
一般情況下患者雙眼均受累,而且病變程度基本一致。臨床上可見到-些特殊類型的:①單側性隻眼具有典型的原發性改變,而對側眼的眼底和視功能均完全正常,任何臨床症狀。②象限性:稱扇形,病變累及雙眼或甲.眼的某一象限,與正常區域分界清楚,對病變部位有相應的視野缺損。③無色素性目8底檢查視網膜除無色素沉著外,其他全部臨床表現與原發性相同。④心性即:又稱反轉性,黃斑岡為病變汗始部位,黃斑區行骨細胞樣色素堆積和薑縮性改變,隨藉病情的發展,周邊部亦町受累。
二、多焦視網膜電圖
全視野是客觀判定即患者視網膜功能必小可少的檢查項目。原發性全眼底以上為熄滅型,其餘均為重度降低咽改變。疾病V期或遺傳攜帶者也可記錄到樣常的,中心性或象限性的詩常程度與受累的視網膜範圍有關。全眼底中暗視成分的異常程度二明視成分,中心型明視成分較先受累。
敏感度之間沒有一致性。可以認為,潛伏期改變是視網膜局部視錐細胞功能異常的一個早期指征。當視網膜光敏感度的降低大於0.5對數單位時,相應部位曆潛伏期延長;而光敏感度極度降低的部位,振幅及潛伏期的異常會更加嚴重。
通過調節及視野檢查時的背景及刺激光亮度和波長,記錄視錐或視杆係統及光閾值,還可對視網膜兩種感光細胞功能進行測定。記錄患者中央視野及便比較患者視錐、視杆細胞功能。在中央範圍所有患者視錐係統光閾值正常,視錐細胞調製的曆峰潛時也正常;而周圍部分區域視網膜則兩者均出現異常。視錐細胞的振幅、潛伏期與視野缺損之間有顯著相關。視杆係統功能異常也較明顯但不規則,有些區域記錄不到視杆反應,而有些區域視杆反應的振幅及潛伏期又正常。與視錐係統不同的是,視杆係統的異常與視杆細胞視野閾值升高之間無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患者視錐係統的光閾值與電生理之間關係密切,兩者之間有一致性,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要好於視杆係統。用光閾值測定視錐、視杆係統,要較用犯測定敏感。黃斑及周邊視網膜曆反應振幅均明顯降低。明視條件下,部分患者黃斑部反應優於周邊部視網膜,表明這部分患者仍有比較好的黃斑功能。暗視條件下,黃斑及周邊視網膜反應均很差,而且振幅不隨刺激亮度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對於的治療還沒有突破性進展,有人報道移植胎兒帶的視網膜植片植於視網膜下腔用於治療。有人對患者黃斑中心凹區域視網膜下腔,采用這種方法進行了治療觀察。經過6個月隨訪,沒有發現排斥反應,盡管個別患者自覺症狀略有改善,但視力最終沒有提高,也沒有改善。
第二節 先天性視網膜劈裂症的多焦視網膜電圖
先天性視網膜劈裂症也稱青年性視網膜劈裂症、先天性玻璃體血管紗膜症、遺傳性視網膜劈裂症、性連鎖性青年性視網膜劈裂症等。有多種遺傳方式,以性連鎖隱性遺傳為主,也可見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患者多見於男性,常雙眼對稱性發病。該病的病理基礎為視網膜內層結構異常,尤其是細胞缺失,喪失其對視網膜的支持連接作用,導致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內叢狀層或外叢狀層)發生層間分裂。黃斑區可出現囊樣改變。
全視野可以了解該病對整個視網膜功能的影響,該病全視野有特殊改變,明視或暗視反應6波振幅明顯降低,而波振幅正常或輕度降低,由於波振幅降低幅度大於波,使波形改變呈負波型。波起源於視網膜外層光感受器,波的發生與視網膜細胞有關,視網膜劈裂症的全視野改變反映該病外層視網膜功能正常,而由於細胞缺失導致視網膜內層功能異常,使得視網膜外層對光刺激產生的衝動向內層視網膜的傳導發生障礙。視網膜劈裂症全視野的這一特點,臨床對該病的確診具有重要意義。
所有患者均有異常,全視野對X連鎖性視網膜劈裂症、對卵黃樣黃斑變性的診斷有意義。黃時洲等對15例該病患者的進行了觀察,發現患者整個區域的出促—階函數核振幅密度較正常人有顯著性降低,潛伏期有顯著性延長;以中心四振幅降低最為明顯,隨離心度增加振幅改變程度有所減輕;三維地形圖改變為中心凹反應峰錐降低,旁中心凹區域有多處局限性低反應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