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視網膜脫離的多焦視網膜電圖(1 / 1)

第一節 臨床特征

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的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一般來說,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屬原發性的,非孔源性脫離屬繼發性的,前者視網膜下液來自液化玻璃體和後房水,後者則是脈絡膜滲出。本病多見於中年或老年人,多數患有近視眼,引起視網膜脫離的原因很複雜,和年齡、遺傳、變性、近視、外傷等因素有關。脫離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狀,如出現閃光。當有裂孔出現閃光症狀,沒有視野缺損或黑影時,為亞臨床視網膜脫離。多數部分脫離,患者有眼前迷霧感,由玻璃體混濁所致。患者感眼前黑影,在對應於視網膜脫離對側可有視野缺損,尤其藍色視野缺損更明顯,如果脫離發生在黃斑區則中心視力大為下降。當全脫離時,視力可減至光感或完全喪失,眼壓偏低。

經充分散瞳,以間接檢眼鏡結合鞏膜壓陷,或用裂隙燈和三麵鏡接觸鏡可檢查出眼底,呈青灰色,視網膜隆起,表麵有暗紅色的血管。當黃斑區脫離時,中心凹顯示為一紅點。視網膜裂孔常呈紅色,形態各異。對檢查不到裂孔者,應排除滲出性視網膜脫離,常由眼內腫瘤、炎症或其他因素引起。

治療方法是封閉裂孔。可選擇激光光凝、電凝或冷凝,鞏膜外墊壓術、鞏膜環紮術,采用以空氣或長效氣體注入玻璃體推壓視網膜和黃斑裂孔,伴有嚴重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等需選擇玻璃體手術、氣體或矽油玻璃體腔內充填等手術。

單純性視網膜脫離可手術成功的大約90%其他則較低。視力的恢複取決於黃斑是否累積及時間的長短,因而要求盡早手術治療。

第二節 多焦視網膜電圖

視網膜脫離是嚴重影響視功能的一種眼科急性致盲眼病,術前判斷視網膜功能,尤其黃斑區的功能對預測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的視功能恢複有重要的價值。以往,對患眼視功能的評價多靠視力的測定,或通過視野、色覺和對比敏感度方法來檢測,但這些均屬心理物理學檢測方法,受主觀因素影響很大。

在視網膜脫離的功能測定方麵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視網膜脫離術前視網膜功能對預測視網膜功能恢複的意義。2.視網膜脫離術後視功能隨訪對動態觀察視功能變化的意義。比較視網膜脫離的視網膜功能與形態學間的關係。

一、視網膜脫離術前 mfERG

評價視網膜脫離後極部功能,可采用劃分不同區,分析各個區的功能:劃分成脫離區和非脫離區、中心凹、黃斑區、黃斑外區或其他區等。我們檢測了一組孔源性患者,無論脫離區還是非脫離區。

波振幅密度較正常眼降低,差兄旮顯著性的意義;脫離區和非脫離區波振幅密度的比較,也顯示顯著性差異。

他們測試12例(12隻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術前所有病人脫離區的反應密度都有明顯的降低,均顯示為負值。他們認為視網膜脫離區視功能下降與脫離,記視網膜缺少了來自脈絡膜的血液供應的解剖基礎變化相關,並通過與正常對照組視網膜非脫離區視網膜功能定量比較,反映視網膜脫離視功能損傷的嚴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手術效果。

二、視網膜脫離術後 mfERG

對評價視網膜脫離術後視功能恢複及了解手術後隨訪過程視功能變化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在視網膜脫離複位術後反應密度逐漸提高,術前和術後1個月顯示明顯差異,但反應密度不如自動視野視敏度提高明顯;另外,非脫離區的反應密度在術後2周出現暫時性降低,可能由於鞏膜扣帶引起。

三、視網膜脫離複位術後黃斑區光學相幹斷層成像(OCT)改變與 mfERG 的關係

視網膜脫離複位術後黃斑區的形態可通過觀察作進一步分析,我們對一組(24隻眼)視網膜複位患者進行了黃斑區檢測,觀察到10隻眼黃斑區結構正常8隻眼術後黃斑區殘餘少量視網膜下液,2隻眼出現黃斑水腫,2隻眼黃斑前膜,2隻眼神經上皮萎縮。

通過對10隻檢測黃斑正常眼與14隻黃斑病變眼的術後視力和中心凹波振幅密度進行比較黃斑正常組的術後視力和中心凹波振幅密度較黃斑異常組好,以上結果表明視網膜脫離術後黃斑的形態的變化與功能改變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