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函數核分析中,盡管所有高階函數核都可以計算出來,但幾乎所有反應成分都集中在一階函數核和二階函數核的前2個或3個片中,而且隻有在閃光刺激時,才可以得到明顯的一階函數核。對於序列控製下的圖形翻轉刺激。
反應成分如一階函數核都傾向於抵消,隻有偶階函數核可以得到。所以對於圖形翻轉刺激的,理論上一階函數核為0,所得的有關一階函數核的信號是平坦的,在物理上的原因是圖形翻轉沒有亮度成分的刺激,而一階函數核是由亮度的變化刺激引起的。
二階函數核在物理上代表由圖形翻轉刺激產生的非線性成分,在由圖形翻轉刺激產生中,二階函數核的第一片包含有的主要成分,其重複性也較好,與傳統全野圖形翻轉的反應相類似。因此,對於圖形翻轉,主要是分析二階函數核的第一片。在以下的章節中,有關圖形翻轉的波形,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則指的都是二階函數核的第一片。
(二)多焦視誘發電位的振幅和潛伏期測量
經過函數核分析,可以得到刺激野中每個刺激小塊的波形。如同描述傳統波形一樣,描述的主要指標也是振幅和潛伏期。可以沿用傳統的測量方法來測量的振幅和潛伏期,潛伏期是從刺激開始到某個波峰出現的時間間隔,而振幅則是從一種極性波峰到另一種極性波峰的幅度差(峰峰值)。由於峰峰值測量法非常容易受到噪聲的幹擾,所以在振幅測量中也常用到均方根的方法。在中應用的數量積方法在的振幅測量中並不是很適合,因為的各個波形之間有比較多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提取模板和應用模板是比較困難和不準確的。
優點是不需要依賴於對反應波形的特定成分的辨認,隻需要確定其基本特定成分可能出現的時間間隔:開始時刻和終止時刻。計算所取的時間間隔為45~120,依據正常人作首先開始出現的時刻,是正常人的主要波峰結束的時刻。
(三)分組平均分析
對應於每個刺激小塊的單個波形由於受噪聲的幹擾,往往不能很精確地分析其波形。但是,可以把刺激野內反應特性相類似的區域進行分組,把組內多個刺激小塊的波形進行疊加後平均,得到一個平均後的波形,代表該組的反應。由於分組組合後信噪比得到了提高,平均後具有相對比較精確的波形。
如何進行分組主要有3個原則:第一是根據對波描記陣列的觀察;第二是根據有關在視野內局部變異的已有知隻第三是根據使用者對視野內某個區域特性的研究和檢測意圖。
上述的前兩個原則主要是根據波形相類似的要求。在記錄中普遍使用的枕部雙極記錄中,所得到波形在上、下半野的極性是相反的,這時進行分組組合就不能跨過水平子午線,否則上、下半野極性相反的波形相加就會相互抵消。中最常使用的同心圓環分組法在這裏是不適用的。如果要分析隨離心度的變化特性,可以分別在上、下半野進行同心半圓環的分組分析。
另外分組還必須根據檢測的目的。臨床僅的檢測主要是了解視神經及其以後視路的病變情況。由於神經纖維走向的關係,視神經及其以後視路的病變在視野範圍的表現是以水平或垂直子午線為分界的。如青光眼的局限性暗點是以水平子午線為分界的,視交叉受壓迫所致的雙顳側偏盲是以垂直子午線為分界的。所以在分析的分組中,也常常以水平或垂直子午線作為分界線。簡單的分組有:以水平子午線為界,把視野分為上、下兩半野;以水平和垂直子午線為界把視野分為4個象限等等。
在分組組合中所指的波形相類似主要指的是潛伏期相近似,而與振幅無關。所以在的分組中,盡管離心度不同的區域振幅相差很大,但在同組內可以包含有離心度不同的區域。
(四)雙眼間多焦視誘發電位比較分析方法
大腦皮層在解剖上具有極度旋繞的特性,旋繞的方式存在個體差異。在這些旋繞的皮層中初級視皮層的位置也存在個體差異。大腦外部顱蓋上的標誌,比如在電極定位中極其重要的顱蓋標誌枕骨粗隆,與其下大腦組織的對應關係存在個體差異。所有這些差異可以導致產生很大的個體間變異。由於這個原因,等在剛開發檢測技術的同時即認為對於臨床視野檢測沒有價值。證實如果隻是把患者的反應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很難檢測到微小的或者說早期的損害,在一些位置,一些比較大的損害都有可能檢測不到。
個體間變異大的主要原因來自於顱蓋-皮層的變異,而對於同一個體的兩隻眼睛,這個顱蓋-皮層的變異是不存在的。因為視野上的同一區域分別經過兩眼的視覺通路後,投射到大腦視皮層的同一區域,刺激同樣的皮層細胞,產生同樣的偶極子。如:右側視野一個點投射在右眼視網膜的鼻側和左眼視網膜的顳側,右眼視網膜鼻側的視神經纖維在視交叉處交叉到對側,與左眼視網膜顳側來的視神經纖維合在一起延伸到左側的外側膝狀體,在外側膝狀體交換神經元後投射到左側視皮層。如果兩眼的屈光間質、視網膜和視路功能都正常的話,那麼視野上同一位置分別通過兩眼誘發的是相類似的。
在視覺係統發生疾病的情況下,特別是視交叉前疾病,兩眼在疾病早期的表現通常是不一致的。由病變較重眼的病變區域誘發的與對側眼相同視野區域誘發的相比是有差別的。通過比較同一個體兩眼各個視野區域,可以檢測視神經係統早期的局限性損害。
通過計算兩眼分別由各個刺激區域誘發的振幅的比值來比較雙眼間振幅的比值而不是簡單的振幅差值可以避免信號的絕對大小對結果的影響。對於正常人,不管是哪個刺激區域,這個比值都約等於1。可以對這個比值取對數來進行分析。取對數的好處是:取完對數後的數值相對於0是對稱的。如果左右眼的振幅相等,則對數值為0;如果一眼的振幅是另眼的2倍,則對數值為0.3或-0.3(取決於哪個眼振幅較大)。用對數衡量還有進一步的優點是:與視野的光敏感度單位(分貝)可比較,視野光敏感度的分貝值也是個對數單位。如果某個區域的上述比值偏離1較多,或者取對數後偏離0較多,超出了正常值範圍,那麼意味著振幅較低眼在相應視野區域可能有病變發生。
其中人。是左眼的振幅,是右眼的振幅。對於正常人,如果偏離的程度超出了正常值範圍,則意味著振幅較低眼的對應視野區域可能存在病變。
在對兩眼間進行比較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視野的同一部位分別經過兩眼後投射到視皮層的同一區域,但是這一部位分別投射在兩眼視網膜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即視野中投射到一眼視網膜顳側的點會投射到另眼視網膜的鼻側。顳側視野(鼻側視網膜)的潛伏期會比鼻側視野(顳側視網膜)的稍快,這個微小的時間差異最有可能是由於鼻側視網膜的動作電位傳導到視盤的路程較短,所用的時間較短引起的。不管這些微小的時間差異是起源於哪裏,由於它足夠小,還不足以影響雙眼間比較的有效性。
雙眼間比較的分析技術比較的是兩眼視野中對應點的反應,如果病變對兩眼對應點的影響是同等程度的話,那麼將檢查不到任何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