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
本章主要介紹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內容。通過學習,掌握三大常規的一般檢查,肝功能、腎功能檢查的參考值;了解異常值的臨床意義;熟悉血液的其他檢查、生化檢查,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誌物檢查的參考值,異常的臨床意義。
實驗診斷是運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微生物免疫學和寄生蟲學等技術,對人體的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和脫落細胞等標本進行檢查,以獲得反映機體功能狀態、病理變化或病因等的客觀資料。以此與其他臨床資料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對協助臨床明確疾病的診斷、觀察病情、製定防治措施、判斷預後等均有重要意義,也為開展醫學實驗研究提供必需的技能和有益的數據資料。因此,實驗室檢查是臨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多項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是聯係基礎與臨床的紐帶,也是臨床醫學發展的基礎和保證。
第一節 血液檢查
血液檢查是最常用的實驗室檢查,血液一般檢驗以往稱為血常規檢查。人體在某些生理情況下或發生疾病時,常可引起血液細胞成分發生數量或質量的變化。通過對血液中細胞及其他成分改變的檢驗,常有助於確定某些疾病的診斷,或可作為輔助診斷。故該項檢驗是最常用和較重要的檢驗項目之一,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裏主要介紹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檢查,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檢查,常用止血、凝血檢查,網織紅細胞計數檢查和紅細胞沉降率檢查等幾項。
一、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
臨床意義
1.紅細胞、血紅蛋白增多
多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含量超過參考值上限而言,一般以多次檢測的平均值為參考標準。①相對性增多:由於大量失水引起血液濃縮,如劇烈嘔吐、休克、大麵積燒傷、腹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等。②絕對性增多:見於高原生活、新生兒等引起的生理性增多,以及嚴重心肺疾病、真性紅細胞增多、某些腎髒疾病或腫瘤,如腎癌、肝細胞癌、卵巢癌、腎盂積水、多囊腎等引起的病理性增多。
2.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
減少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含量低於參考值下限而言,稱為貧血。原因有:①生理性減少,見於嬰兒從出生3個月至15歲以前兒童、妊娠中後期、老年人等;②病理性減少,見於造血原料不足(如鐵、葉酸或維生素B12的缺乏)、紅細胞丟失過多(如失血)、紅細胞破壞過多(如溶血)。根據血紅蛋白減少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輕度貧血,男Hb<120~90g/L,女Hb<110~90g/L;中度貧血Hb<90~60g/L;重度貧血Hb<60~30g/L;極度貧血Hb<30g/L。
3.紅細胞形態學改變
正常紅細胞為淡紅色雙凹圓盤狀、大小基本均勻。直徑為6~9m,有中心蒼白區。除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急性失血性貧血形態正常外,大多數嚴重貧血可見紅細胞大小不均勻或出現形態的異常,因此,對周圍紅細胞形態的觀察,不僅可以對貧血的病因診斷起提示作用,而且也可以作為某些疾病的輔助診斷指標。
二、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測定
臨床意義
1.白細胞計數
成人白細胞總數高於10×10^9/L稱白細胞增多,低於4×10^9/L稱白細胞減少。因中性粒細胞占總數的0.50~0.70,總數的增多或減少主要與中性粒細胞數量的變化有關。
2.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N)的增減大多同時伴有白細胞總數的增減。中性粒細胞增多可分生理性增多及病理性增多。前者見於新生兒、嬰幼兒、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等,為一過性增多。病理性增多,白細胞總數可達(10~20)×10^9/L或更高,常見於:①急性感染或炎症,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化膿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以及大腸杆菌、綠膿杆菌等感染,增高程度與病原體種類、感染部位和程度有關;②嚴重組織損傷或大量血細胞破壞,如大麵積燒傷、大手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等,急性溶血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③急性大出血,如脾髒破裂或宮外孕破裂;④急性中毒,如安眠藥、有機磷農藥中毒、代謝性酸中毒等;⑤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減少見於:①某些革蘭陰性杆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病毒如流感、麻疹感染及重症化膿菌感染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非白血性白血病等;③理化因素損傷,如長期接觸鉛、苯或受X射線、放射性核素的電離輻射及使用氯黴素等;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等;⑤脾功能亢進;⑥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等。
3.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見於:①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風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等;②寄生蟲病,如鉤蟲、蛔蟲、肺吸蟲、血吸蟲病等;③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牛皮癬等;④血液病,如霍奇金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其減少見於:①傷寒、副傷寒;②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等。
4.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B)減少無臨床意義,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5.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L)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感染或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百日咳、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等。其減少主要見於:長期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種蛋白缺乏症等。
6.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M)增多常見於: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活動性結核病、急性感染恢複期等,也可見於血液病如淋巴瘤、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等。其減少意義不大。
知識鏈接: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是指粒細胞的分葉狀況,它反映粒細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變化則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預後。正常情況下,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細胞以3葉核最多,不分葉或分葉過多者較少。
核左移:外周血液中杆狀核粒細胞增多>5%,甚或出現杆狀核以前更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核左移。常見於急性感染。
核右移: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分葉核過多,5葉或5葉以上的細胞超過3%時稱為核右移。核右移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如核右移持續出現,則提示預後不良。
三、常用止血、凝血檢查
(一)血小板計數(Pt或PLT)
1.正常參考值
血小板計數為(100~300)×10^9/L。
2.臨床意義
(1)生理性波動:如運動、進餐後血小板可輕度增加。
(2)病理性減少:血小板<100×10^9/L時,稱血小板減少。見於:①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②血小板破壞過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係統性紅斑狼瘡等;③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④感染或中毒,如傷寒、藥物中毒等。若血小板<50×10^9/L,易出現出血症狀;如血小板
(3)病理性增多:血小板>400×10^9/L時,稱血小板增多。見於:①嚴重組織損傷、急性大量失血及溶血等;②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③脾切除術後。
(二)出血時間測定
出血時間(BT),是指皮膚微血管刺破後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目前常用IVY法和出血時間測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1.正常參考值
IVY法為2~6min,>7min為延長。TBT法為(6.9±2.1)min,超過9min為延長。Duke法在國內已被棄用。
2.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於:①血小板數量和功能異常,如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無力症等;②毛細血管異常,如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③纖維蛋白極度減少,如嚴重肝腎疾病;④藥物影響,如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三)凝血時間測定
凝血時間(CT)是指血液離體後至凝固所需的時間,主要反映凝血第一階段的內源性途徑有無障礙。
1.正常參考值
試管法:4~12min;塑料管法:10~19min;矽化管法:15~32min。
2.臨床意義
凝血時間的長短主要與各種凝血因子的含量和功能有關。
(1)延長:見於以下幾種情況。①各種凝血因子減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②嚴重的凝血酶原減少,如肝病、阻塞性黃疸;③纖維蛋白原極度減少,如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等;④應用抗凝藥物,如肝素、雙香豆素、華法林等;⑤纖溶亢進時,如DIC。
(2)縮短:見於DIC血液呈高凝狀態時。
四、網織紅細胞計數測定
網織紅細胞(Ret或RC)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後到完全成熟紅細胞之間的過渡型細胞。
(一)正常參考值
成人為0.5%~1.5%。
新生兒為2%~6%,絕對值為(24~84)×10^9/L。
(二)臨床意義
1.網織紅細胞作為評價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標
(1)增多:見於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如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等。
(2)減少:見於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網織紅細胞絕對值低於15×10^9/L常作為診斷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標準之一。
2.網織紅細胞作為貧血療效觀察的指標
網織紅細胞作為貧血療效觀察的指標如缺鐵性貧血經補鐵3~5d後即開始增多,治療7~10d達高峰,2周左右逐漸下降。
五、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
(一)正常參考值
Wester gren法:成年男性0~15mm/1h末,成年女性0~20mm/1h末。
(二)臨床意義
血沉增快無特異性,必須結合臨床綜合分析來診斷疾病。
生理性增快見於:月經期婦女、60歲以上老年人、嬰幼兒、妊娠3個月以上的孕婦。
病理性增快見於:①各種炎症活動期,如活動性結核、風濕熱及風濕活動;②嚴重組織損傷及壞死,如大麵積燒傷、心肌梗死等;③惡性腫瘤、白血病等;④高球蛋白血症,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紅斑性狼瘡、肝硬化等;⑤各種貧血;⑥高膽固醇血症。
第二節 尿液檢查
尿液檢查也稱尿液分析,基本內容是化學分析和尿沉渣鏡檢。雖然現代檢驗診斷技術發展迅速,但尿液檢查仍是價廉、簡便、能反映許多疾病的重要參數,尤其是評估腎髒疾病最常用的、不可取代的首選檢查。
一、尿常規檢查
(一)一般性狀檢查
1.尿量
正常成人為1~2L/24h,平均1.5L/24h。
(1)多尿:成人尿量>2500mL/24h,稱為多尿。病理性多尿見於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晚期等。
(2)少尿或無尿:成人尿量<400mL/24h或<17mL/h者,稱為少尿;尿量<100mL/24h者,稱為無尿或尿閉。常見於:①腎前性(腎血流量不足),如休克、脫水等;②腎性(腎實質損害),如急慢性腎炎、腎功能衰竭等;③腎後性,如各種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
2.顏色
正常新鮮尿液為無色澄清至淡黃色或琥珀色,尿色改變可受食物、藥物和尿量的影響。病理情況下出現膽紅素尿見於阻塞性黃疸及肝細胞性黃疸;血尿見於腎結核、腎或泌尿道結石及腫瘤、急性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出血性疾病等。血紅蛋白尿見於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蠶豆病、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等。乳糜尿見於晚期血絲蟲病、腎周圍淋巴回流受阻等。菌尿或膿尿見於泌尿係統感染。
3.相對密度
正常成人普通飲食情況下,尿相對密度為1.015~1.025,最大波動範圍1.003~1.030。嬰幼兒尿相對密度偏低。
4.臨床意義
尿相對密度增高見於高熱、脫水、心功能不全、急性腎炎尿量減少時等;相對密度降低見於慢性腎炎腎衰竭、尿崩症等。
(二)化學檢查
1.酸堿反應
正常尿液呈弱酸性,pH值為6.5左右,有時亦可呈中性或弱堿性,如酸性尿見於食肉者或代謝性酸中毒、服用氯化銨等;堿性尿見於素食者或服堿性藥物、泌尿係統感染、堿中毒等。
2.蛋白質定性
正常尿蛋白質含量極微,24h尿僅為20~80mg,尿蛋白定性檢查呈陰性反應。若定性檢查呈陽性,則稱蛋白尿。蛋白尿多是病理性的,最常見於腎實質病變(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少數也可以是功能性、體位性、假性蛋白尿。
3.尿糖定性
正常人尿內含微量葡萄糖,24h內尿內含糖量為0.1~0.9g,一般檢查不能查出,故尿糖定性呈陰性。若尿內含糖量增多,定性試驗陽性,則稱糖尿。病理性糖尿見於糖尿病、庫欣綜合征、嗜鉻細胞瘤、暫時性糖尿(如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腎性糖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