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
本章主要介紹風濕性疾病。風濕性疾病是泛指影響關節、骨、肌肉及其有關軟組織和內髒血管及結締組織成分的各種疾病。風濕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包括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內容。通過學習,重點要求掌握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及常用藥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熟悉常用輔助檢查方法和臨床意義;了解上述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以及鑒別診斷的要點。
第一節 係統性紅斑狼瘡
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表現有多係統損害的慢性係統性自身免疫疾病,血清中具有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病程遷延反複,本病病程以病情緩解和急性發作交替為特點,早期診斷和治療可改善本病的預後。本病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見,尤其是20~40歲育齡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10。我國患病率明顯高於西方國家,這可能與遺傳有關。
【病因與發病機製】
1.遺傳因素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同卵孿生發病率明顯高於異卵孿生;不同人種發病率有差異;家係調查顯示有家族性發病傾向,然而,大部分病例不顯示有遺傳性。
2.雌激素
下述各項提示本病與雌激素有關:①女性的發病率比同齡男性高9~15倍;②青春期至絕經期前的女性發病率顯著增多;③SLE患者不論男性或女性體內的雌酮羥基化產物顯著增高;④動物實驗提示給患病的小鼠使用雌激素可使病情加重。女性使用避孕藥可以誘發狼瘡樣綜合征。
3.環境因素
①陽光:紫外線照射,可使皮膚上皮細胞出現凋謝,新抗原暴露而成為自身抗原;②感染病原微生物、藥物、化學試劑、食物等可誘導SLE的發生。
發病機製尚不明確,一個具有本病遺傳素質的人,在上述一種或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使機體喪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性,免疫穩定功能發生紊亂,導致免疫係統調節異常而致病。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早期症狀往往不典型。雖以多係統受累為主要特點,但在病程的某一時期,常以某一器官或係統症狀為突出表現,容易誤診。
1.全身症狀
活動期大多數患者有全身症狀,各種熱型都可出現,以低熱和中等度發熱多見。緩慢起病者以長期低熱較多見,急性起病或活動期可表現為高熱。緩解期體溫正常。尚有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畏寒等症狀。
2.皮膚與黏膜
80%~85%患者有皮膚損害,包括常見於頰部蝶形分布的紅斑、盤狀紅斑、指掌部和甲周紅斑。皮膚損害呈多形性,其中最常見的為水腫性紅斑。典型的麵部損害是從鼻梁向兩麵頰部延伸的蝴蝶狀的紅斑,稱蝶形紅斑,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黏膜損害見於唇、頰、齒齦、舌和鼻腔等部位,活動期患者可有脫發、口腔潰瘍。部分患者出現雷諾現象。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皮膚易感染真菌。
3.骨骼和肌肉
關節痛是常見症狀之一,90%以上病例有關節疼痛,往往是SLE的首發症狀之一,呈對稱性多關節腫、痛。常發生於近端指間關節、腕、足部、膝、踝等關節,髖關節及肘關節很少受累,一般不出現骨質破壞,很少引起關節脫位和畸形。約50%患者有肌痛和壓痛,有時可出現肌炎。
4.腎
幾乎所有患者的腎都有病理改變。常表現為狼瘡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腎炎時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和各種管型。隨著病程的發展,出現氮質血症、水腫和高血壓等,晚期可出現尿毒症,是SLE死亡的常見原因。腎病綜合征患者出現漸進性水腫,嚴重時可發生胸水、腹水和心包積液,且有大量蛋白尿,人血白蛋白降低,血膽固醇增高,呈現腎病綜合征的“三高一低”。
5.心血管
約70%的患者有心血管病變,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律失常、靜脈炎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其中以心包炎最常見。
6.呼吸係統
主要為間質性肺炎(狼瘡性肺炎)和狼瘡性胸膜炎,以後者多見。
7.消化係統
約30%的患者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腹水等;部分病例有肝、脾腫大和肝功能損害;少數患者可發生各種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腸壞死、腸穿孔等,這往往與SLE活動性相關;上述表現易於誤診。
8.神經係統
又稱神經精神狼瘡,表現頭痛、性格改變、記憶減退甚至出現幻覺;也可出現中樞神經受累症狀,表現腦血管意外、昏迷、癲癇樣發作。約20%的患者有神經係統的損害,重症和晚期患者可見。
9.其他
部分患者可出現眼底出血、滲出,年輕患者在疾病的活動期可有結膜炎或鞏膜炎,20%患者可有無痛性全身或局部淋巴結腫大。
【輔助檢查】
1.一般檢查
周圍血象表現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幾乎所有的患者尿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紅細胞和管型;病情活動期可有血沉增快。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α2和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均可增高。
2.免疫學檢查
(1)狼瘡細胞:在患者血液、骨髓、漿膜腔積液和腦脊液中可檢出狼瘡細胞,約80%活動SLE患者狼瘡細胞陽性。此外,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狼瘡細胞也可為陽性。
(2)抗核抗體譜:
1)抗核抗體:約95%的SLE患者陽性反應,但特異性低,其他結締組織病也可出現。鑒於正常人和某些疾病中也可能出現低滴度的抗核抗體,因此血清效價≥180時才有診斷意義。
2)抗雙鏈DNA(dsDNA):抗體,特異性高達95%,陽性率約70%,多出現在SLE活動期,本抗體含量與疾病的活動度密切相關。
(3)抗Sm抗體:特異性高達99%,但敏感性隻有25%,它和病情活動性不相關。
(4)其他:抗核蛋白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抗RNP抗體、抗SSA(Ro)抗體、抗SSB(La)抗體均可在SLE患者血液中出現。
(5)類風濕因子:20%~40%的病例可出現陽性反應。
(6)抗磷脂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狼瘡抗凝物等,陽性率50%~60%。
(7)補體:在本病的活動期,常用血清總補體(CH50)、C3、C4含量減低。
【診斷】
我國多采用美國風濕病協會(ARA)1987年修正的診斷標準:①麵頰部紅斑;②盤狀紅斑;③光敏感;④口腔潰瘍;⑤非侵蝕性關節炎;⑥蛋白尿(>0.5g/d)或管型尿;⑦癲癇發作或精神症狀;⑧胸膜炎或心包炎;⑨溶血性貧血或白細胞減少(<4.0×10^9/L)或淋巴細胞減少(<1.5×10^9/L)或血小板減少(<100×10^9/L);⑩抗dsDNA抗體或抗Sm抗體或狼瘡細胞陽性或梅毒血清試驗假陽性;B11抗核抗體陽性。符合上述11項中任何4項或4項以上者,可確定SLE的診斷,該診斷標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可達96%,尚結合皮膚狼瘡帶試驗和腎活檢陽性,可提高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