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休克(1 / 2)

學習要點

本章介紹了休克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通過本章學習,要求了解休克的病因及分類、病理生理,熟悉休克的定義、預防,掌握休克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原則。

休克是指機體受到強烈有害因素刺激後,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組織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和重要器官功能受損所出現的一種臨床危急綜合征。一般將休克分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經源性和過敏性休克五大類。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見的休克。

【病因病理】

凡能導致有效循環血量急劇下降、微循環障礙及細胞缺氧等因素均可成為休克的病因。有效循環血量取決於心功能、血容量、毛細血管壁彈性三要素。當嚴重創傷、大出血、嚴重感染、過敏、心功能受損等因素引起上述三要素中的一項變化,超過了機體代償能力,即可發生休克。

【臨床表現】

1.休克代償期

由於機體對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的早期有相應的代償能力,患者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性提高,交感—腎上腺軸興奮。表現為精神緊張、煩躁不安、皮膚蒼白、四肢濕冷、心率加快、脈壓正常或縮小、呼吸加快、脈率100次/min以下。此時,如處理及時、得當,休克可較快得到糾正。否則,病情繼續發展,進入休克抑製期。

2.休克抑製期

表現為神情淡漠、反應遲鈍、口渴、口唇肢端發紺,皮膚濕冷,尿量減少,脈率120次/min以上、血壓進行性下降,脈壓小於30mmHg,甚至出現意識模糊或昏迷、無尿、無脈搏、無血壓;若皮膚、黏膜出現淤斑或嘔血、黑便,提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已發生;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煩躁、發紺,一般吸氧不能改善呼吸狀態,應考慮並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診斷要點是凡遇到嚴重損傷、大量出血、重度感染以及過敏患者和有心髒病史者,應想到並發休克的可能;臨床觀察中,對於有出汗、興奮、心率加快、脈壓小或尿少等症狀者,應疑有休克。若患者出現神誌淡漠、反應遲鈍、皮膚蒼白、呼吸淺快、收縮壓降至90mmHg以下及尿少者,則標誌患者已進入休克抑製期。

【休克的監測】包括一般監測和特殊監測,可以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反應。

1.一般監測

(1)精神狀態:腦組織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環狀況的反映。患者神誌清楚,說明患者循環血量已基本足夠;若患者表情淡漠、不安、譫妄或嗜睡、昏迷,反映腦因血循環不良而發生障礙。

(2)皮膚溫度、色澤:反映體表灌流情況的標誌。如患者的四肢溫暖,皮膚幹燥,輕壓指甲或口唇時,末梢循環恢複快,說明休克好轉;反之,則說明休克情況仍存在。

(3)血壓:血壓不是反映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標。在觀察血壓情況時,還要強調應定時測量、比較。通常認為收縮壓

(4)脈率:脈率反映組織灌注情況比血壓敏感。當血壓還較低,但脈率已恢複且肢體溫暖者,常表示休克趨向好轉。休克指數為脈率/收縮壓(mmHg),指數為0.5時多提示無休克;>1.0~1.5提示有休克;>2.0為嚴重休克。

(5)尿量:是反映腎血液及內髒灌注情況的有用指標。尿少通常是早期休克和休克複蘇不完全的表現。當尿量維持在30mL/h以上時,則休克已糾正。

2.輔助檢查

(1)中心靜脈壓(CVP):中心靜脈壓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靜脈內壓力的變化,反映回心血量與右心射血的功能,正常值為5~10cmH2O。當CVP<5cmH2O時,表示血容量不足;>15cmH2O時,提示右心功能不全;若超過20cmH2O時,則表明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2)動脈血氣分析:動脈血氧分壓(PaO2)正常值為80~100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正常值為35~45mmHg。休克時可因肺換氣不足,出現體內二氧化碳積聚致PaCO2升高;相反,因過度換氣可使PaCO2降低;若PaCO2>45~50mmHg時,常提示肺泡通氣功能障礙;通過監測pH、堿剩餘(BE)、緩衝堿(BB)和標準重碳酸鹽(SB)的動態變化有助於了解休克時酸堿平衡的情況。

【治療】

1.一般治療

積極處理引起休克的原發病。采取平臥位或休克體位(中凹位,頭和軀幹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注意保暖,但不可加溫,防止皮膚燙傷;麵罩吸氧,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