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新生兒驚厥(1 / 2)

學習要點

本章主要介紹新生兒驚厥,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重點要求掌握新生兒驚厥的概念、病因和緊急救治;熟悉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及其預後;了解新生兒驚厥的發病機製。

新生兒驚厥是由於新生兒中樞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發生不自主的收縮,通常表現為刻板樣肌肉活動或自律性改變。驚厥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可以是良性的,如家族性良性新生兒驚厥,也可以是病情凶險的先兆,如顱內出血。早產兒發病率較高,約占20.2%,足月兒約占0.5%。新生兒驚厥可引起新生兒期後腦發育障礙,產生神經係統後遺症,因此一旦發現驚厥,必須急查病因,並立即處理。

【病因與發病機製】

新生兒驚厥病因很多,可由原發性顱內疾病引起,如腦膜炎、腦血管意外、腦炎、顱內出血、腦腫瘤等;也可繼發於全身性或代謝性疾病,如缺氧缺血、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鈉等。有時幾種病因同時存在,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同時有低血糖、低血鈣;新生兒敗血症合並化膿性腦膜炎,又同時有低血糖等。主要病因如下:

1.新生兒窒息

窒息常導致缺血、缺氧性腦病,其驚厥多發生於出生後12h左右;窒息嚴重的後果引起顱內出血時,其驚厥多發生於出生後2~3d。

2.產傷性顱內出血

產傷性顱內出血通常在生後12~24h出現神經係統症狀,出生後第2~3天出現驚厥。

3.感染

出生後感染導致化膿性腦膜炎多見,常於出生後1周以後發病。宮內病毒等感染致胎兒腦炎,若持續至出生,則生後即可出現驚厥。

4.代謝異常

新生兒低血糖、低鈣血症、低鎂血症、高鈉或低鈉血症、先天性代謝紊亂如苯丙酮尿症等、維生素B6缺乏症等均可引起驚厥。

5.其他

核黃疸、先天性神經係統畸形、藥物過量或中毒、家族性良性新生兒驚厥等均可引起驚厥。

各種病因破壞了神經細胞膜表麵的高度極化,引起電流不穩定而發生不規律連續放電導致驚厥。全身性或代謝性疾病如缺血、缺氧、低血糖引起神經細胞膜鈉泵功能失調;維生素B6缺乏引起抑製性神經介質氨基丁酸缺乏等腦組織的病理生理改變也可能導致驚厥。由於新生兒大腦皮層和神經髓鞘的發育不完善,異常電活動的傳導在大腦皮層各部位或兩半球之間的同步化都不完善,使異常電活動不易向鄰近部位傳導,故新生兒驚厥放電更具局限性,臨床表現與嬰幼兒和兒童有很大不同。

【臨床表現】新生兒驚厥動作與嬰幼兒和兒童有很大不同,表現很不規律且常為局灶性。臨床表現可分為5種類型:

1.微小型

最常見,常與其他類型同時存在。表現為眼球強直性偏斜、眼瞼顫動或眨眼、吸吮、咂嘴、咀嚼等動作或四肢呈遊泳、踏車樣運動以及呼吸暫停等。

2.強直型

四肢強直性伸展,或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伴有頭向後仰,常伴有呼吸暫停和兩眼球上翻,腦電圖常有明顯異常,表示有腦器質性病變,是病情嚴重的征象。

3.多灶性陣攣型

見於足月兒。多個局灶性陣攣無固定順序地從某一肢體轉移至另一肢體,可有青紫,常伴有意識障礙。

4.局灶性陣攣型

足月兒多見。陣攣發作時,常由一側麵部或一個肢體擴展到同側其他部位,多不伴意識障礙,多見於代謝異常,預後一般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