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和(1 / 1)

亞裏士多德說,道德在中之中。

道德本是天然的範疇,人的活動均是道德的體現。《易》曰:“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日德。”但儒家以為,道德既然是天地萬物之根本,則必須遵循之。並製定禮樂來維護道德之中和。於是,道德便從天然界進入人為界了。人本順其天然。進入人為界後道德便成了人的天然所反動的東西。於是道德便變成了人本質的異己力量。故這種人為的道德發展到極端,人就被迫起來反道德。於是有尼采的神經質般的叫喊,這是道德的異化。

儒家又製造一個聖人,代表天的意誌,未統治天下的人,使天下的人部順乎天的意誌。人本來就順乎天(自然)的意誌,然而製造了這樣一個聖人,天也就變成人了,如同天然的道德變成人為的道德一樣。於是所有的封建國家的發展史,人們實際上都服從著一個名為天實為人的意誌,儒家美其名日“天子”。

天子製定法律來維護道德的中和,儒家以為,這種法律,是道德的體現。其實是以人為的道德代替天然的道德、道德本在中之中,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的那樣。既在中之中,又何須以人為的法律來維護其中呢?這種人為的維護其中,實則破壞了道德本來的天然。所以儒家以為通過法律維護了道德的中和,實際上也不是天然的中和,而是人為的中和。

儒家之所以要以國家、法律來維護道德之中和,是因為儒家看到有人不循道德的現象,儒家的始祖孔丘生於原始社會解體之時,奴隸社會形成之際。由於物質財富的增多,於是產生了爭奪,由爭奪產生了戰爭。部落之間的戰爭破壞了原始社會的和諧。於是孔子便以為要製造一個國家、製造一個天子,來維護道德的中和。孔子本來是複古派的代表,而他的理論卻被進步派所竊取,這是孔子沒有預料到的,也就是孔子沒有料到,在維護道德時,已經不是本來麵目的道德了。他希望維護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淪喪,於是出現了老子所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社會現象。

當絕對進入個體時,個體順其性而生。順其性,此絕對,便是道。絕對的存在,便是德。個體之“生”本來應順絕對,也就是順道德。然而個體又有其性。絕對僅是可能性的一,而個體是無限性的多。當絕對進入個體時,個體和絕對就出現為局部的和暫時的矛盾對待,也就是一與多的矛盾,也就是有限與無限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必然的。因此,個體從生開始,一方麵順絕對而生,一方麵順其性而生。順絕對證明了人的存在,順其性證明了人的豐富性。而順其性的生長過程,從局部來看,就是背離道德的過程,這就是人的異化。然而這種異化發展到極端,又會自覺地恢複其本來狀態,回歸同一。按黑格爾的概念說,就是絕對進入個體的時候,是“為他”,當個體回歸其本來狀態時,便是“自為”了。這中間有個自覺的過程。個體在“自為”期間,已經克服了生之過程的異化。個體“自為”時,隨個體的異化而異化的道德也得到相應的回歸,重新處於中之中。故本來就不需要人為地去維護道德的中和,而曆史的維護道德的文化,這種文化中的道德,已不再是人所應遵循的絕對,而是人的一個異化力量,是天然道德的反動,是天然道德的墮落。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