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我們要改造自然,要做世界的主人!三百多年前,人文運動中一批現代自然科學先驅,為我們樹立了這樣一個頑固的信念。經過三百多年的奮戰,科學技術得到飛速發展,人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於是,人們似乎已經征服了自然。可是,回過頭來一看,人類不但沒有如先驅所願的那樣,將無序的混亂世界建設成一個秩序井然的世界,相反,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大的混亂之中,環境的汙染,能源的貧乏,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倘若老先驅們還活著的話,現實不得不使他們感到惶惑。裏夫京和霍華德著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向人類敲響了警鍾。
於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檢索一下統治人類意識達三百多年之久的機械論世界觀。於是,我們不得不重溫一下人類世界觀的發展史。
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並不認為曆史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而認為曆史是不斷衰亡的過程。希臘神話將人類曆史分為五個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和鐵器時代,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退化。古希臘人不像現代人一樣,以為世界會愈來愈完美。相反,他們相信曆史不過是有序到無序的不斷循環的過程。在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學說裏,根本就沒有不斷發展的觀念。他們認為,變化最少的秩序就是最理想的社會秩序。到中世紀,基督教的神學世界觀取代了古希臘的循環世界觀。然而,基督教神學世界觀仍然沒有現代人的幸福與完美的觀念。他們將曆史分為開始階段、中間階段與終結階段,分別表現為創世、贖罪和最終審判。在中世紀生活裏,人們並不以為創造財富為幸福,而是在神的驅使下,在社會中盡到他的責任與義務。
直到1750年,巴黎大學的曆史教授雅克吐爾古宣讀了一個新的世界觀,從此改變了世界曆史的結構。雅克吐爾古批判了古希臘的循環曆史觀,也駁斥了基督教神學的曆史是不斷衰亡的世界觀。他斷言,曆史是直線發展的,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吐爾古的宣言,宣告了現代世界觀的開始。
現代第一個實用主義哲學家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論》一書中,打開了現代機械論世界觀的大門。他斥責希臘人“像孩子一樣荒唐”。古希臘僅把科學用來探索自然之所以然,而培根卻試圖建立一種用於知其然的科學。他認為科學的目標,應該是“賦予人類以新的發現與力量”。並且斷言,這種新的世界觀,能“大大開拓人類帝國的疆域,並將無所有能”。隨著這種新的世界觀的建立,現代自然科學迅猛發展。西方列強運用這種武器所進行的殖民活動,完全應驗了培根的話。培根所謂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將主體和客體割裂開來,並提供了一個所謂發展“客觀認識”的中介場所。
隨後,笛卡爾又以他獨有的天才將機械論世界觀推到一個新的階段。他認為萬物都可以歸結為數學,並把自然界整個地轉化為運動中的簡單的物質,把質量完全變成了數世,並聲稱:“給我空間和運動,我就可以造出宇宙來。”
笛卡爾給人類樹立了“征服世界,成為世界的主宰”的信念。緊接著,牛頓以他的偉大的發現,提供了得以完成這一任務的工具,牛頓的三大定律,至今仍是人民征服自然的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