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頓——笛卡爾的惶惑(2 / 2)

這些機械論世界觀的大師們,將人主體與自然客體機械地割裂開來,將物質的質從它們的量中橫蠻地分離出來。在他們的世界觀裏,整個世界的模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質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在這種世界觀主宰下,曆史從基督教時代進入了機器時代。在機器時代裏,社會價值首先是精密、速度與準確。人們首先製造了機器,然後是受機器的奴役。整個人們的生活都在機器的專製之下。

隨後,約翰洛克與亞當斯密各各將機械論世界觀進一步發展。洛克提出了一個至今還統治著現代世界觀的論點,他認為:“一旦我們能夠穿透陋習和迷信,我們看見的就是一個完全為自身生存而奮鬥的個人組成的社會;這個社會有一個、也隻有一個目的,就是保護社會成員和私有財產。”宣稱“對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在這種世界觀的影響下,人們以生產和消費為人生的目的。人們的一切活動到頭來歸結為物質需要。物欲橫流於是成為機器時代的又一特色。亞當斯密則在他的《國富論》中建立一種經濟理論反映了牛頓模式的一般概念。他也堅信,人類活動的基點是物質利益。他們兩人的傑出貢獻不過是將機械論世界觀的“普遍真理”同社會運行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有這些大師們,都堅信他們可以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通過改造自然的活動,將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秩序井然。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是機械論世界觀的輝煌勝利。達爾文的理論包括以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幾乎成了牛頓模式的注釋。

在這種世界觀影響下,科學日益發展,財富日益增多。人們毫不懷疑“財富越多越幸福”。然而,老祖宗早就告誡我們:“物極必反”(老子話),亞裏士多德也斷言,到一定程度,財富就成了幸福的障礙。1972年,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的報告《增長的極限》,為這種瘋狂的物質掠奪敲響了警鍾。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隻能沿著一個方向轉化,即從可用到無用,從有效到無效,宇宙萬物從一定的價值和結構開始,不可挽回地朝混亂和荒廢發展。機械論世界觀的信徒們企圖建立一個完善的秩序。而熵定律告訴我們: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須在周圍的環境裏引起更大的混亂。熵定律無情地摧毀了曆史是進步的觀念,也無情地摧毀了科學與技術能建立一個更有秩序的世界這一觀念。人們對機械論世界觀在實踐中的事與願違的現象愈來愈感到惶惑。物理學的最新成果宣告了經典物理學(即牛頓模式)的破產,然而牛頓模式的觀念仍深入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被物理學家和人類學家譽為“宇宙的最高定律”的熵定律,無時不在地主宰著宇宙的演變進程,而人類居住的“地球村”也逃脫不了熵定律的控製。一種新的世界觀正在“地球村”悄悄地萌芽。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