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為什麼活著(2 / 3)

我相信自己比時下許多優秀的作家或優秀的哲學家更懂得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我相信超世俗的幸福,也相信現世的幸福。釋迦牟尼在苦修林中修煉了六年之久,一無所獲。當他因為饑餓而暈倒在尼連禪河邊時,一位牧牛女用鮮奶拯救了這位垂死的聖者。這位偉大的聖者在嚐到了人間美味之後,豁然開悟:解脫人生痛苦的無上真理,不在世俗之外,而在世俗之中。

我亦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現世之外,而在現世之中。而我們無論做什麼,文化創造亦好,財富創造亦好,都是為了實現人生最大的幸福。

集子編好已有兩年餘。突然地感到沒有意義,於是便鎖進抽屜。現在,又突然地感到還有些意義,又拉出抽屜。這鎖進與拉出兩個簡單的動作,正好意味著自己出世與入世兩種精神狀態。

其實,這兩種精神狀態一直如拉鋸似的占據著自己的心靈,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不是出世思想壓到入世思想,就是人世思想壓倒出世思想。也寫過一些文章,告誡世人:人生最美妙的狀態是出世與入世的統一。這當然隻是寫文章說說而已。如何統一?還真是說不清。

大約在1994年之前,自己的精神狀態主要傾向於出世。1994年之後,則主要傾向於入世。之所以會有這個轉變,是緣於一位年輕和尚的指點。那和尚似乎有五眼六通功能。一握人的脈搏,就能知人的三世因果(也不知是真知還是假知)。和尚一拿我的脈搏,便作驚訝狀:“哇,你把人生都看透了。”我說,不知道看透了沒有,隻是內心有一種情結,想出家。和尚說:“你千萬不要出家!”我說,為什麼?和尚說:“你這人在俗世間能成就大業。一出世就完了。”和尚的話不知對否。不知怎的,卻從此很少想出世的事了。即或想想,也多是一種暫時的情緒。

而今想來,很有些氣不過。如果斷言我出世之後就不可能有什麼成就,難道不能成就佛弟子苦苦追求的“無上正等正覺(至高無上的無與倫比的徹底覺悟)”嗎?然後又是自謔,看來我這個人,即使是成就無上的無比的徹底的覺悟,也隻能是在現實人生之中了。

這本集子裏的作品,大多是10年前後的作品,隻有少數篇章是近幾年完成的。那時候寫作,有一種激情。即或是寫純理論的東西,也充滿著一種激情。現在這種激情已被歲月風蝕得差不多了,隻剩下一種淡泊。

《人性的選擇》是1989-1990年初醞釀的一部書稿。隻寫出第一章,便退伍了,並由此擱淺下來。這部書的主旨是探索人性的形成與本質,可惜當時沒能完成,甚感遺憾。已成稿的部分文章,是該集子的第一輯。

與此同時,做了另一部書的選題計劃,叫《性哲學》。因為同樣的原因,也沒能做完。隻留下部分篇章。我認為:人類的性觀念經曆了四個時期的變遷。即:

性神話時期的性神秘主義;

性形而上學時期的性僧侶主義;

性科學時期的性享樂主義;

性優美時期的性美主義。

性是生命存在的表現,厘清人類性觀念的變化史,並倡導一種“性美主義”的新思想,我以為這是對人類的負責,也是對自我的負責。

現在還保留著部分提綱,摘錄如下:

第一章

性的神話

1.混沌的人性

2.原始一元論

3.自在的快樂

4.自然的兩性互補

5.生命的目由與生命不朽

6.生命的熱情與美的塑造

7.性行為的原道德

第二章

性的形而上

1.智慧,生命痛苦之源

2.輝煌的理性與醜陋的人性

3.兩性的傾斜

4.羞澀的文明

5.遙遠的彼岸

6.宏偉的性道德建構

7.美的失落

8.人性的物化

9.靈肉二元論

什麼是“性美”呢?美,是一種受壓抑的表象。而性美,則是在社會性的一般約束之下,充分表現生命的個體性。所謂性美主義,即是既遵循社會性,又遵循個體性,性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的完美統一。《性哲學》的部分篇章現作為本集子的第三輯。

第二輯是一組文藝評論。這些文章有些是80年代晚期寫的,有些是90年代寫的。前後時間間距大。前後思想也不統一,也沒有形成一個較係統的思想。其中關於“類神話境界”一文,這是自己比較獨特的見解。我認為藝術的最高境是“類神話境界”。當時和在武大作家班讀書的鐵柱曾商榷過這個話題,鐵柱說他也有論文,但我沒有讀過。類神話境界是一個經曆了人類理性自覺後回歸原始混沌統一的境界。現時期的文藝觀,把創作主體與客體相對立,這是理性自覺的一種表現。但自覺不是目的,隻是一個經過。自覺後的回歸,才能達到人生和藝術的最高境界。回歸到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的狀態。不是機械地複歸,而是自覺地回歸;不是倒退,而是進步。這個觀點有數篇文章論及,其中有代表性是《文學的生命原始精神——兼論類神話境界》一文,當時投寄了數家刊物均來發表,直至1996年和1997年才相繼在《廣西作家》和《芳草》上發表。但此時已很少有人關注這種話題了。

第四輯是哲學隨筆。很雜。大多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大多未曾發表,隻是一些思想的火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