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學藥物治療效果不如成骨肉瘤,其化療方案多引用成骨肉瘤的化療方案。
4.辨證論治同成骨肉瘤。
5.中藥同成骨肉瘤。
三、尤文氏瘤
尤文氏瘤又名未分化網狀細胞肉瘤,病變位於扁骨和短骨者占60%,其餘40%病變位於長骨的幹骺端,腫瘤以溶骨形式迅速破壞骨質後,再侵犯軟組織。
【診斷要點】
1.多見於5~15歲的兒童。
2.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局部腫塊,疼痛,或有發燒,很早轉移至肺及其它骨骼,但淋巴轉移較少見。
3.分期同成骨肉瘤。IX線檢查可見局限性骨髓腔擴大和皮質蛀燭現象。
4.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血清乳酸脫氫酶增高。
5.病檢見大量排列不規則的小圓細胞組成糖原染色陽性。
6.在兒童需與神經母細胞瘤的轉移灶相鑒別,在成人與骨性淋巴瘤或未分化肉瘤、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相鑒別。
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除外實性漿細胞瘤〗是一種表現為惡性單克隆漿細胞增生伴有正常結構的單一免疫球蛋白產生的疾病,其特點是好侵犯造血性骨、骨髓組織,因此顱骨、軀幹扁平骨以及長骨近端多見。一般屬中醫骨疽等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早期症狀不明顯,可有全身乏力、消瘦等,到後期可出現腰背酸痛或全身骨骼痛,病理性骨折,位於淺表部位的骨骼可捫及包塊、質地較硬、有壓痛,以及肺部感染、腎功能損傷、貧血及惡病質等。
2.輔助檢查
(1)血常規:血紅蛋白降低,呈進行性;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多在正常範圍內,嗜伊紅細胞及淋巴細胞稍增多,有時可見不典型漿細胞。晚期大部分病例血細胞、血小板下降。
(2)血沉增快。
(3)血液流變性呈高粘、高凝狀態。
(4)尿液檢查:血尿、蛋白尿,腎功能降低,患者凝溶蛋白陽性。
常並發高鈣血症、急慢腎功能不全、嚴重感染等症,因腫塊、骨折壓迫神經可致神經係統並發症,血漿粘稠度增加可出現意識紊亂。
應與骨轉移癌、纖維囊性增生、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骨巨細胞瘤等相鑒別。
【預防措施】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故一級預防措施報道較少。二級預防重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約占皮膚癌的,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它可由皮膚底層黑色素細胞轉化形成惡性黑色素瘤,或由痣細胞惡變形成。女性好發於下肢、頭頸部,男性好發於軀幹,易發生淋巴結遠處轉移。一般屬中醫“惡瘡”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根據組織類型不同,其臨床表現各異。
(1)惡性雀斑型:好發於暴露處,如頭麵部,多見於老年患者,其特征是扁平、褐黑到黑色斑,常有著色不足區。
(2)淺表擴散型:男性多見於頭頸、軀幹部,女性多見於小腿,其特征是扁平稍隆起,邊緣不規則,含有少量色素的棕色、黑色、粉紅色結節。
(3)結節型:好發於全身體表,特征是明顯隆起,一般呈淺藍色,有時無黑色素。
2.輔助檢查禁忌吸取、切取、穿刺治療。
(1)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的依據。
(2)尿中黑色素測定。其它檢查:包括胸片、B超以及早發現轉移灶。
(3)常見並發症有癌性惡病質、黑色症、黑色尿等。
3.應與色素痣、色素性基底細胞癌、老年疣、皮臘溢性角化病、纖維血管瘤等相鑒別。
【飲食調護】
1.慎食辛辣及魚、蝦等腥物。
2.食療方
(1)核桃芝麻膏:核桃仁、黑芝麻各150g,搗成泥狀,冬蜜250g調勻,裝入瓶內。每日服3次,每次一匙。適用於肝腎陰虛、脾腎陽虛。
(2)絞股藍茶:絞股藍25~30g,衝泡開水或煎湯代茶。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對II期患者,首先應對病灶周圍的所謂安全界作活檢,依據活檢結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原則是切除範圍要大,應超過病灶周圍,深達肌膜,如有局部淋巴結腫大,需作淋巴潔清掃術,術後輔以化療和免疫治療。
2.化學藥物治療亞硝脲類藥物對黑色素瘤有一定療效,但目前多主張聯合化療。
皮膚癌
皮膚癌是來源於皮膚的惡性腫瘤(包括皮膚的惡性腫瘤、白種人較多見,而有色人和黑人的發病率較低。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其位置表淺,易發現且發展緩慢,惡性程度低,較少轉移,治療效果好。一般屬中醫惡瘡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1)基底細胞癌:我國較少見,最常見於麵部,尤其是發際與上唇之間,除手掌、腳底及粘膜外也可發生於其他部位。臨床上有以下幾個類型:
1)結節潰瘍型:最常見,基本損害起初為幾個米粒大或碗豆大黃紅色有蠟樣光澤的堅硬結節,上有黃褐色或黯灰色痂皮,隨著病變擴大,逐漸破爛,形成侵蝕性漬瘍,觸之易出血。
2)色素型:結節較平而淺。
3)硬化型:成硬斑病拌呈硬蠟樣光澤。
4)淺型:皮膚損害淺在,病變邊緣稍隆起,可自行糜爛,數目較多,最後可纖維化。
(2)磷狀細胞癌:在皮膚癌中最常見,好發於暴露部位,尤以手背、前臂、頭皮、麵部、耳廓等處多見,以50~60歲男性為多。病初為疣狀結節,基底部較硬,表麵為暗紅色或毛細血管擴張,損害逐漸擴大,表麵常有角質不易剝離,腫塊可引起潰湯或呈結節、菜花樣生長,表麵有糜爛,有膿性分泌物及膿痂。
(3)輔助檢查局部腫塊切除活檢,為診斷皮膚癌的主要依據。
應與其它疾病引起的皮膚慢性潰瘍、角化棘皮病、脂溶性角化病、蕈樣黴菌病、無色素痣、腺癌、轉移性皮膚癌等相鑒別。
【治療方法】局部病變以手術及放療為主。
1.一般措施注意局部衛生,盡量減少刺激,因過多的刺激可以促使其腫瘤生長和轉移。
2.對症治療有合並感染的需抗感染治療,有出血需用止血藥,在手術、化療、放療期間,注意支持療法。
3.辨證論治
(1)由表入裏,熱毒內蘊:相當於皮膚癌合並感染或有遠處轉移,出現全身症狀。皮膚潰爛翻花,分泌汙汁,伴有惡臭,口苦且幹,低熱煩躁,尿赤便幹,舌質紅或有瘀斑,苔黃,脈弦或小弦。治擬清熱解毒,托裏挾正。方用托裏解毒湯: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g,紫草根、麥冬、生黃芪各18g,白茅根25g,生苡仁、幹瓜蔞各30g,茯苓、太子參各15g,銀花10g,白術、沙參各12g,甘草4g。
久病傷陰,肝腎陰虛:病至晚期或因放化療出現熱性反應。口苦咽幹,五心煩熱,有時便秘或見尿短,頭暈,肢軟,納食無味,舌質淡紅或紅絳,苔薄黃或無苔,脈弦細。治擬滋陰補腎,扶正抗癌。方用大補陰丸加減:麥冬、天冬、太子參、龜版、女貞子各15g,沙參、石斛、茯苓、豬苓、黃精、枸杞、白術各12g,丹皮10g,幹瓜蔞、生苡仁各20g,甘草3g。以上方藥,水煎服,每日1劑。
4.其他措施如冷凍、激光、電灼等,適用於淺表較小病灶。
5.中藥清熱利濕洗劑:苦參、地膚子各20g,木芙蓉葉90g,五倍子、金銀花各15g加水2000,煎成過濾,每次取適量,加等量冷開水,泡洗患處。對皮膚癌腫物呈菜花狀或潰爛,合並感染,流血性膿液惡臭者,每日泡洗1次,再外用平陽黴素軟膏。
【預防措施】
1.避免長期日曬、X線過量照射及服用砷劑。
2.對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瘺管、紅斑狼瘡拫傷,身體暴露部位的皮損應注意惡變的可能,做到三早。